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恩和 苏日古嘎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51,共6页
通过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以及贸易结构的基础上,运用G-L指数和GHM指数对2001年~2016年双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进行测算,并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农产品贸... 通过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以及贸易结构的基础上,运用G-L指数和GHM指数对2001年~2016年双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进行测算,并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市场集中度比较高,主要集中在日、韩、俄三国市场;贸易产品中活动物、动物产品等第一类农产品和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等第三类农产品贸易偏向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植物产品等第二类农产品和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替代品的制品等第四类农产品贸易偏向于产业间贸易。而贸易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则是影响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 农产品 产业内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
2
作者 李文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0-104,共15页
东北亚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殖民地与霸权争夺给东北亚留下了巨大战争创伤。二战后,大国博弈跌宕起伏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改变,东北亚国际关系与秩序也... 东北亚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殖民地与霸权争夺给东北亚留下了巨大战争创伤。二战后,大国博弈跌宕起伏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改变,东北亚国际关系与秩序也从以分裂、对抗为主转向以和平、稳定为主,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和平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按照西方模式崛起的大国,引领和推动中美关系日趋稳定与均衡,东北亚正在成为世界首个告别因“国强必霸”导致大国武力相向历史的地区。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和中美互动的深化,中日韩平衡、稳定、边界明晰的三边关系框架日渐清晰;伴随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形成,中美、中日韩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东北亚以共处共生共享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日益浮出水面,三国已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达成战略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美关系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安全利益的理论探析——兼谈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被引量:3
3
作者 祖彦 黄凤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1,共5页
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是分析民族国家间互动态势、博弈过程的重要视角,反映民族国家谋求安全、护持利益的源动力。文章首先从基本概念入手,阐述国家安全利益的属性与内涵,并从理论角度探讨国家安全利益的生成机... 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是分析民族国家间互动态势、博弈过程的重要视角,反映民族国家谋求安全、护持利益的源动力。文章首先从基本概念入手,阐述国家安全利益的属性与内涵,并从理论角度探讨国家安全利益的生成机制,其中涵盖国家身份、安全观念、安全环境与国际规范四个主要因素。最后,把握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研究视角、现实内涵及护持方式,以期深化对国家安全利益问题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利益 生存机制 中国东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国家安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淑云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1-86,共6页
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务,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自近代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每一次转变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坚持和平合作... 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务,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自近代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每一次转变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地区 地缘政治 中国 国家安全 国际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有利发展条件与展望(2000—2035年) 被引量:4
5
作者 胡鞍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分析2000—2023年世界与中国经济大变局,即中国从低收入到中低收入再到中高收入,进而迈入高收入水平。分析并预测2023—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将保...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分析2000—2023年世界与中国经济大变局,即中国从低收入到中低收入再到中高收入,进而迈入高收入水平。分析并预测2023—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有望在203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劳动生产率比2020年实现三个翻一番。指出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八大中长期有利发展条件和能力:(1)保持世界较高国内储蓄率;(2)世界较高国内投资率;(3)保持国内生产总值中高速增长;(4)制造业保持中高速增长;(5)具有庞大的人力资源;(6)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7)成为世界最大国内消费市场;(8)世界最大货物出口市场。提出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执政、长期执政、正确领导,并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及来源 中等发达国家 经济发展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联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5,共9页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深化探索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内涵。两者在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存在深刻关联。理论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伴随国家...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深化探索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内涵。两者在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存在深刻关联。理论层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伴随国家治理理论的完善而走向成熟;历史层面,国家治理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鲜明线索,两者之间存在同频共振的紧密关系;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接续发展要求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来固本赋能。对两者内在逻辑关联的探究有助于更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类型与治理结构——基于国家-社会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国权 原桂楠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国共产党现有500多万个党组织,整体上中国共产党处于国家与社会之上的领导地位,但具体的党组织又内嵌于国家和社会之中。因嵌入领域不同,党组织按属性可分为国家性质党组织和社会性质党组织。党借助国家性质党组织领导国家体系、借助... 中国共产党现有500多万个党组织,整体上中国共产党处于国家与社会之上的领导地位,但具体的党组织又内嵌于国家和社会之中。因嵌入领域不同,党组织按属性可分为国家性质党组织和社会性质党组织。党借助国家性质党组织领导国家体系、借助社会性质党组织参与企事业单位与基层社会组织管理。两类党组织除遵循党的逻辑之外还要分别遵循国家逻辑和社会逻辑,于是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双层治理逻辑和双层治理结构。作为国家治理的中枢,国家性质党组织与宪法上的国家机构共同构成中国真实的国家(state)——广义政府。这也使得在国家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要面临政党逻辑、国家逻辑、社会逻辑之间的张力。因此,国家性质党组织要重视以国家逻辑治理国家事务,社会性质党组织要重视以社会逻辑参与各种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社会组织的管理,防止不恰当地以政党逻辑遮蔽国家逻辑与社会逻辑,避免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脱离自身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国家 社会 党组织类型 党的治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一个角度看“何为中国”:从“大一统”观到“国家—民族”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继焦 刘云广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4,F0002,共9页
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对主体性的自觉在“何为中国”的提问中得到重申。比照西方现代政治的国家叙事,当代中国对国家性的表述实现了知识逻辑的根本性转换,即从基于实体政治民族的“民族—国家”到立足于一体性历... 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对主体性的自觉在“何为中国”的提问中得到重申。比照西方现代政治的国家叙事,当代中国对国家性的表述实现了知识逻辑的根本性转换,即从基于实体政治民族的“民族—国家”到立足于一体性历史过程的“大一统”。作为共同体的本质内核,传统中国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中的意义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体政治理念,以彻底的革命战胜了政治和社会的双重危机,取得了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的双重成就。“大一统”凭借悠久的历史成为“中国性”的支撑性概念。然而在政治传播与话语辩驳的意义上,面对“民族—国家”的现代知识传统,“大一统”仍然无法精准表述、精确传达其作为独特现代政治过程的中国政治的发展逻辑。应以“国家—民族”理论表述“大一统”观,将“大一统”用于指称现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整体形态,并在历史和理论上论证这一概念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国家—民族 何为中国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塑造的图像实践与创新
9
作者 陈晨 周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4-18,共5页
国家形象塑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图像凭借具象可感的特点塑造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中国国家形象,在国家形象的外显要素和价值主旨相统一中彰显社会形态从旧到新的革命、人民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解放。系统梳理并挖掘... 国家形象塑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图像凭借具象可感的特点塑造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中国国家形象,在国家形象的外显要素和价值主旨相统一中彰显社会形态从旧到新的革命、人民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解放。系统梳理并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建设的图像实践之道,能厘清特定历史阶段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在规律,更能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家形象 图像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宰制与超越:智能推荐场域中中国国家认同构建的审思
10
作者 王鑫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交织共演中,智能推荐以数字引擎与数字宰制的双重面向,影响中国国家认同构建。智能推荐场域中,个性化算力、场景体验和社群关系联结的增强构成技术赋能,提升用户与国家的“粘性”。同时,这一场域也裹挟着时间剥削与...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交织共演中,智能推荐以数字引擎与数字宰制的双重面向,影响中国国家认同构建。智能推荐场域中,个性化算力、场景体验和社群关系联结的增强构成技术赋能,提升用户与国家的“粘性”。同时,这一场域也裹挟着时间剥削与过度数字化遮蔽主体性而弱化国家身份认同;平台资本借助符码隐喻与数字景观构建权力展演的“幻象”而消解国家力量权威;社群传播的分众圈层引发价值认同冲突而弥散国家共识基础等宰制风险。为有效规训智能推荐的算法技术,引领算法“善治”,需要构建“主体—技术—价值”的系统性风险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新时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数智”之路,实现智能推荐场域中中国国家认同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认同 推荐算法 数字宰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能力与民主制度: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11
作者 欧树军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国家能力是现代化的阶梯,国家的能力建设与民主建设息息相关。秉持转型范式的民主研究主要指向三大议题:民主的条件、民主的巩固、民主的质量,也就是民主的发生、成长和成熟。转型范式的内在张力彰显了国家能力的重要性。民主的危机源... 国家能力是现代化的阶梯,国家的能力建设与民主建设息息相关。秉持转型范式的民主研究主要指向三大议题:民主的条件、民主的巩固、民主的质量,也就是民主的发生、成长和成熟。转型范式的内在张力彰显了国家能力的重要性。民主的危机源于国家能力的弱化。国家能力既关乎国家治理的水平,也关乎民主制度的水平,关乎民主的条件、巩固和质量,影响民主的生成、成长和成熟。在政治生活中,重新拿回并安放国家能力这个被西方刻意丢弃的现代化之梯,让国家建设与民主建设相辅相成,堪称中国式现代化起步、行稳和致远的核心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范式 国家能力 民主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治理:逻辑、任务与路径
12
作者 梁平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5,共11页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此进程中的国家治理以“现代化”“中国式”“法治化”的逻辑展开,集概念勾连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的自主逻辑、法治实践的治理逻辑于一体,本质上是制度之治、中国之治。当前正分...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此进程中的国家治理以“现代化”“中国式”“法治化”的逻辑展开,集概念勾连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的自主逻辑、法治实践的治理逻辑于一体,本质上是制度之治、中国之治。当前正分为“两步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时代任务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为坚定基石,实现路径包括将牢固坚持和切实落实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以推进和深化制度创新确保治理资源供给,以制度执行为关键提升治理效能,在发扬和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合作共治实现良法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国家治理 全面依法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自由主义、发展主义的价值指向与发展中国家劳动者权益保护
13
作者 梁东新 张智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5,共13页
新自由主义认为,刚性的劳动力市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发展主义则将注意力集中在GDP量的增长方面。两相结合,急于谋取发展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遵循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发展路径,接受了新自由主义以实施弹性劳动力市场为主... 新自由主义认为,刚性的劳动力市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发展主义则将注意力集中在GDP量的增长方面。两相结合,急于谋取发展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遵循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发展路径,接受了新自由主义以实施弹性劳动力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去国家干预、重市场开放的建议。基于理念、历史节点和政治上的契合,新自由主义思想嵌入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纲领中。但实践表明,劳动者权益边缘化的价值取向并未助力其发展,相反,却带来了劳资冲突与政局动荡等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反观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立到深化,劳动者权益中心化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其中,并成为中国式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和发展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主义 新自由主义 劳动者权益 发展中国 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周边国家数字化发展测度:指数编制与态势分析
14
作者 沙勇忠 何路 张珂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6,共14页
近10年来,中国及周边国家陆续推出各自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区域数字化发展呈现出竞合共生、分化演进的多重态势。为全面洞察和定量刻画中国及周边国家数字化发展状况,依据数字中国“2522”框架,构建中国及周边国家数... 近10年来,中国及周边国家陆续推出各自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区域数字化发展呈现出竞合共生、分化演进的多重态势。为全面洞察和定量刻画中国及周边国家数字化发展状况,依据数字中国“2522”框架,构建中国及周边国家数字化指数,运用“机器学习+大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数以亿计的多源异构数据,对2012-2024年中国及19个周边邻国的数字化发展进行系统测度分析。结果发现:测度期内中国及周边国家数字化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中国及周边国家数字化发展呈现出领跑、跟进和滞后三大梯队格局;中国及周边国家数字化发展存在综合驱动型、基础驱动型、环境—基础—应用驱动型与能力—基础—应用驱动型四种驱动模式;中国及周边国家数字化发展显现“中国内地—边疆—周边国家”涟漪结构。该测度研究立足中国观照周边,不仅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意义,也为推进中国周边数字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时空标尺和政策依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周边国家 数字化指数 态势分析 数字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周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144,共7页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选取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战略科技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选取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显著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该结论通过了包括平行趋势检验、单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等多重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传导机制。这为持续深入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与新突破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科技自立自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定宇首提“中国共产党”名称——兼论其从无政府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政治思想演变
16
作者 张双智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9,共10页
民国初期,曾以“无吾”“杨无吾”“杨志道”“志道”之名从事无政府共产主义运动的杨定宇,是1912年《民权报》《盛京时报》中“中国共产党”名称最早提出者。1919年,杨定宇在北京、天津地区与无政府主义者共同创办天津真学会,参加早期... 民国初期,曾以“无吾”“杨无吾”“杨志道”“志道”之名从事无政府共产主义运动的杨定宇,是1912年《民权报》《盛京时报》中“中国共产党”名称最早提出者。1919年,杨定宇在北京、天津地区与无政府主义者共同创办天津真学会,参加早期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建,是7名执行委员之一。1921年,杨定宇回到家乡安徽合肥在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当教员,主编《安徽第六师范周刊》。1923年,他在安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书,转为信奉“国家主义”。之后杨定宇来到扬州中学任语文教员。他曾参加创办国家主义青年团安庆青年社,宣传国家主义是“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救国良药。1938在重庆参与创办《民力》周刊,撰文宣传抗战救国,鼓励有志青年承担起救国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无政府共产主义 国家主义 杨定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的典范--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研究》
17
作者 张琦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F0004-F0004,共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六卷本)是蔡春教授团队历时16年完成的鸿篇巨制,代表了当代中国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这部250万字的著作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的理论空白,具有重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六卷本)是蔡春教授团队历时16年完成的鸿篇巨制,代表了当代中国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这部250万字的著作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的理论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该书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为理论核心,创新性地提出了圈层结构式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策略研究——以民族服饰与海外中国园林互融为例
18
作者 周林 尹瑛雨晴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41,共10页
本文聚焦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策略,着重探究民族服饰与海外中国园林的互融在塑造现代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从早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历程来看,自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到“中国风”在欧洲盛行,再到契合时代发展的形... 本文聚焦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策略,着重探究民族服饰与海外中国园林的互融在塑造现代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从早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历程来看,自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到“中国风”在欧洲盛行,再到契合时代发展的形象演变,均体现着中国形象的动态变迁。进入新时代,中国借改革开放迅速崛起,积极塑造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此背景下,民族服饰与海外中国园林展开跨文化对话,不仅推动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更成为中华文化表达的关键载体。借助服饰与园林等视觉元素的同构,能引发全球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塑造连贯、立体的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浪潮中,“服园互融”作为创新融合策略,既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也深化了世界对当代中国形象的全面认知与认同,彰显出中国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大国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民族服饰 海外中国园林 服园互融 文化软实力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社会”关系演进看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差异
19
作者 杨增岽 张浩一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历史地看,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国情背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常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等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后果为思维起点,却芜没了这一道路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在欧洲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相互... 历史地看,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国情背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常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等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后果为思维起点,却芜没了这一道路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在欧洲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相互关系的复杂机制。“国家-社会”二元分立的秩序是西方“现代化”模式历史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在“西方”的笼统概念下,“国家-社会”关系的形成在欧洲各国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挪用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验,而忽略本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特殊性,常常陷入“现代化”未竟的困境,或是囿于极端现代主义与“文化保守-民族主义”的二极摇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国家-社会”二元分立不同,塑造了崭新的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促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探索,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批判吸收,并致力于超越西方现代化,使当代中国得以客观审视西方“国家-社会”的二元分立,让现代化的“中国式”更具有了深厚的中国自身传统文化和历史现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 西方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效能的双重检验——以框架理论为视角的中国农民群体考察
20
作者 李蓉蓉 解小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4,共10页
意识形态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意识形态效能反映了国家治理的效能。因此,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意识形态效能不断彰显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与传播贯穿于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治理的主线,产生... 意识形态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意识形态效能反映了国家治理的效能。因此,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意识形态效能不断彰显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与传播贯穿于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治理的主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效能是其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对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重要思想的文本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本框架”下呈现出话语变迁的适应性和连续性特征;从中国农民群体的现实回应中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受众框架”下呈现出农民的广续性基础认知、深厚性情感认同和持久性价值认定,凸显出中国农民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情感价值为主导”的认同特点。这是长期以来政党认同的代际传承的产物,同时也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弥足珍贵的合法性基础和民心支持。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效能可通过强化组织引领统摄,突出认知导向;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延展认知带宽;优化数字传播生态,畅通认知通道;以及融入地域特色要素,增强认知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效能 框架理论 中国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