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尚梅花妆:中古中国女性面妆研究札记一则 被引量:1
1
作者 邱忠鸣 《艺术设计研究》 2012年第3期38-40,共3页
本文通过对梅花妆的个案式研究,考证文献材料,进一步厘清花钿的概念,揭示中古中国女性面妆的灿烂生动。并对围绕着美丽花钿的或美丽或诡异的传说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管窥有唐一代女性妆容与"身体"观念的纽结、女性意识的自觉... 本文通过对梅花妆的个案式研究,考证文献材料,进一步厘清花钿的概念,揭示中古中国女性面妆的灿烂生动。并对围绕着美丽花钿的或美丽或诡异的传说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管窥有唐一代女性妆容与"身体"观念的纽结、女性意识的自觉,以及男性叙事者的立场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妆 中古中国 女性 面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字的风景——早期与中古中国的摩崖石刻 被引量:8
2
作者 韩文彬 徐胭胭 邱忠鸣 《艺术设计研究》 2011年第2期21-26,共6页
本文关注公元1到8世纪中国摩崖石刻的早期历史。陕西石门颂、山东云峰山道教石刻、山东铁山等佛名经、泰山等地的游人题壁等,其性质为公共工程记录、道德事迹的歌颂、抒情诗、佛名与经文。本文将之不仅视为书法史、金石学的一部分,而是... 本文关注公元1到8世纪中国摩崖石刻的早期历史。陕西石门颂、山东云峰山道教石刻、山东铁山等佛名经、泰山等地的游人题壁等,其性质为公共工程记录、道德事迹的歌颂、抒情诗、佛名与经文。本文将之不仅视为书法史、金石学的一部分,而是将之置入其原生的自然环境(语境)中去观察,由此摩崖石刻构成了"文字的风景"。在这种新的方法论和视角的观察之下,我们于是关注到书家、书风、观者是谁、版面尺寸的问题,书写跟它所处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石刻 文字的风景 早期与中古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出版
3
作者 胡荽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101,共1页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沈睿文著《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于2019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别对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重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北周史君石堂、安伽墓、青州傅家画像石、Miho美术馆石棺床、安菩墓、...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沈睿文著《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于2019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别对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重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北周史君石堂、安伽墓、青州傅家画像石、Miho美术馆石棺床、安菩墓、太原金胜村唐墓等极具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综合研究,新甄辨出太原金胜村唐墓以及固原南塬等墓葬中的粟特、祆教元素,阐释了中古中国粟特裔祆教徒丧葬的多样性、多元化及其内在的统一性;系统梳理了中古中国粟特裔的祆教信仰、丧葬形式及其嬗变,丰富了我们对中古中国粟特裔祆教徒的理解。全书精炼规范,资料翔实可靠,分析细致入微,研究视角新颖独特,论证严谨有力,配有360余幅图版,以图证史,形象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中国 吉美博物馆 上海古籍出版社 画像石 石棺床 唐墓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粟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的赋体书写
4
作者 康金旭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对赋体文学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书写。这些书写或考镜源流,将赋体源头提前至西周时期;或接受新史学观念,推崇汉赋、阐发尚辞为中心的时代;或持纯文学立场,以“纯粹”“唯美”的骈文为正宗;或借镜西方美学理论,强调赋...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对赋体文学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书写。这些书写或考镜源流,将赋体源头提前至西周时期;或接受新史学观念,推崇汉赋、阐发尚辞为中心的时代;或持纯文学立场,以“纯粹”“唯美”的骈文为正宗;或借镜西方美学理论,强调赋文体的纯文学性;或立足新旧文学论争实际,理性言说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书写虽然视角多样,立场有别,但在估定其“一代文学”的价值上形成合力,尤其在赋体文学被新文学家质疑的时代潮流中起到了守护作用。民国时期文学史的赋体书写集中呈现出时代对文学史撰著的深刻影响,是赋学史上的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 赋体 赋学史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评《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5
作者 李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I0005-I0005,共1页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近代著名经学大师刘师培先生两部学术著作《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的汇编本,它作为中国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历史的大型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一...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近代著名经学大师刘师培先生两部学术著作《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的汇编本,它作为中国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历史的大型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商务印书馆于2010年编辑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 大型丛书 中国古代文化 刘师培 学术名著 商务印书馆 经学大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现代中古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当下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史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8-34,共7页
中国文论、文学研究是只能依循西方文论的学理与思维,还是可以从前辈学人那里挖掘出中国现代以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并以此作为当下中国文论、文学研究的借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重建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在... 中国文论、文学研究是只能依循西方文论的学理与思维,还是可以从前辈学人那里挖掘出中国现代以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并以此作为当下中国文论、文学研究的借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重建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在当下西方理论与研究方法主导中国文学研究的语境中,重新发掘现代中国学人在文学研究上的戛戛独造与煌煌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方法 中古文学 中国文论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 建安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 西方文论 士人心态 陶渊明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乐人身份制度与音乐类型研究成果检视
7
作者 夏滟洲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83,共10页
文章围绕中国中古时期乐人身份制度的形成以及中古伎乐演化的论题,对中古时期乐人、伎乐歌舞研究成果作了细致地梳理与分析,其中也涉及伎乐歌舞的类型与行为方面身份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文论。作者对相关乐人、伎乐研究成果的... 文章围绕中国中古时期乐人身份制度的形成以及中古伎乐演化的论题,对中古时期乐人、伎乐歌舞研究成果作了细致地梳理与分析,其中也涉及伎乐歌舞的类型与行为方面身份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文论。作者对相关乐人、伎乐研究成果的检视,为学界开展中古乐人社会地位与中古伎乐演化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古时期 伎乐歌舞 乐人 社会身份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编写《中国文学史》教材的一些基本问题
8
作者 苏雨恒 《中国大学教学》 1994年第3期19-22,共4页
略论编写《中国文学史》教材的一些基本问题苏雨恒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的更新,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师生乃至全社会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本文拟就下列四个方面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更新教材的迫切性和现实可能性六十年代以来,适... 略论编写《中国文学史》教材的一些基本问题苏雨恒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的更新,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师生乃至全社会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本文拟就下列四个方面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更新教材的迫切性和现实可能性六十年代以来,适应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分别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新文学史 文化阐释 高校文科 学术个性 游国恩 中国中古诗歌史 古代文学研究 男性作家 古代文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思想试析
9
作者 张二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21-26,共6页
陈寅恪的民族与国家思想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他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但进一步提出,胡汉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文化。胡汉之分的文化内涵表现为政治之分、经济之分、军事之分诸面相。在胡汉... 陈寅恪的民族与国家思想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他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但进一步提出,胡汉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文化。胡汉之分的文化内涵表现为政治之分、经济之分、军事之分诸面相。在胡汉融合中,民族观发生了从血统到地区再到文化的转化。民族与文化、地区与国家的不断互动,加速了民族的重新融合,孕育了国家的重新凝成,造就了隋唐制度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中古中国 民族融合 文化渊源 国家凝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宁阁问答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璁 孙丽颖 毛子强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18,共4页
永宁阁是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中的地标性楼阁建筑。基于北京建都始于辽金两朝的历史事实,永宁阁采用中国中古时期建筑风格。在对辽金及两宋楼阁加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营造法式》为依据,进行了适合项目特点的再创作。... 永宁阁是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中的地标性楼阁建筑。基于北京建都始于辽金两朝的历史事实,永宁阁采用中国中古时期建筑风格。在对辽金及两宋楼阁加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营造法式》为依据,进行了适合项目特点的再创作。解答了有关永宁阁立项意图、风格定位和建筑设计的若干疑问,可供相关类型的园林古建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永宁阁 世园会 中国中古建筑 楼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史学开出光焕之新景——纪念通儒吴天墀先生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志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9,共15页
吴天墀先生是胸怀天下的士人,却又有明显的四川地方特色。他素负经世之志,在国难时曾投笔从政,服务乡邦。这些经历给他带来很多生活的坎坷,也使他的学问更为通透。吴先生以西夏史研究著称,然其治学一向目光四射,他最关注的,是在釐清中... 吴天墀先生是胸怀天下的士人,却又有明显的四川地方特色。他素负经世之志,在国难时曾投笔从政,服务乡邦。这些经历给他带来很多生活的坎坷,也使他的学问更为通透。吴先生以西夏史研究著称,然其治学一向目光四射,他最关注的,是在釐清中国中古时代宏观演变的基础上,再现宋代和四川的历史。其既存成就,也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三者的共性在于,既重视广土众民的国家里各区域、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及其独自特性,更强调基层社会构建和民间的文化、经济网络对维系国家的重要作用———正是历代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空间的关联互动,凸显了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中国那多元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天墀 近代中国史学 中国中古社会 宋代四川 青年党 四川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被引量:5
12
作者 牟发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3-210,共8页
汉唐同为中国古代盛世,其历史进程不无相似之处,其历史变迁亦显而易见。汉唐间的差异,都渊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从大一统的秦汉皇朝,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到重归一统的隋唐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朝代... 汉唐同为中国古代盛世,其历史进程不无相似之处,其历史变迁亦显而易见。汉唐间的差异,都渊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从大一统的秦汉皇朝,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到重归一统的隋唐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朝代循环"。这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划阶段的意义,而且还使中国中古历史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路径迥异。汉唐间历史发展的这种取向,实质上是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特别是与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南方在汉唐历史变迁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首先,东汉以来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及其地位的提高,为孙吴及东晋南朝政权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基础,使中国历史的发展由东西相抗,中经三国鼎立过渡,最终形成为数百年的南北对立之局。其次,永嘉之乱后北人的大规模南迁,使汉魏西晋的传统文化随着晋室南渡而迁移、保存于江南,并与南方文化兼融混合,最后演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和代表。而后,随着隋唐帝国的建立,天下重归一统,政治中心重建于北方,在东晋南朝得到新的发展的汉魏文化又被回馈给北方,中国历史又重新走上从汉魏西晋到东晋南朝一脉相承的发展道路。再次,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晋南朝政权的存在,推动了十六国北朝内迁北族的汉化进程,进而推动了南北统一的进程。贯穿于南北朝时期激烈的南北正统之争,恰恰表明了南北朝在文化上的趋同,而南北政治统一实以南北文化的交流和统一为先导。可以说,文化是南北统一的凝结剂和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历史变迁 南北对立 南北统一 中国中古 欧洲中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
1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12-112,共1页
何兹全先生,著名历史学家。1911年生,山东省菏泽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东西方文化中心主任、历史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关键词 何兹全 历史学家 兵制 中古中国 佛教寺院经济 东西方文化 中国古代史研究 研究室主任 魏晋南朝 魏晋封建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奴婢而是被收养人:敦煌文书中“恩子”的身份
14
作者 蒲成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4-152,共9页
敦煌及吐鲁番出土文书是研究中国中古西部寺院经济的最佳文献,其中尤以寺院籍账最为珍贵。籍账中记载了寺院各种僧俗劳力的工作任务和他们从寺院获得劳动所得的粮食分量及其他福利。这些获得配粮和福利的人口中就包括"恩子"... 敦煌及吐鲁番出土文书是研究中国中古西部寺院经济的最佳文献,其中尤以寺院籍账最为珍贵。籍账中记载了寺院各种僧俗劳力的工作任务和他们从寺院获得劳动所得的粮食分量及其他福利。这些获得配粮和福利的人口中就包括"恩子"。现有的研究认为,"恩子"仅仅是人名,而他们的社会属性是奴婢。在此,以梳理和诠释文献的方法,通过检查和分析所有含有"恩子"一词的敦煌文书,发现其中存在有姓和无姓两种形式的"恩子",而且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他们的身份是奴婢。然后再通过仔细解读一份《收养契》样本,最后推论,"恩子"是寺院收养的少年男女,并不属于奴婢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子 敦煌文书 寺院经济 中国西部中古佛教 寺院劳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