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以古代中印艺术交融形成的“青绿山水”为视点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56-158,共3页
中国魏晋时期,在各种思想、文化涌动的同时古印度、西域的佛学、佛教艺术深刻影响中华大地,其为中国艺术家打开了全新的视野,随即在中华大地展现全新的世界文化融通景观。中国的"青绿山水"便是在此背景下孕育而成,本文从其技... 中国魏晋时期,在各种思想、文化涌动的同时古印度、西域的佛学、佛教艺术深刻影响中华大地,其为中国艺术家打开了全新的视野,随即在中华大地展现全新的世界文化融通景观。中国的"青绿山水"便是在此背景下孕育而成,本文从其技法、色彩的借鉴中发现其"世界性"因子和中国儒、道哲学影响下的"民族性"特征,从而论证具有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中,可作为"纽带"联通世界,树国家新形象,增益各国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绿山水 中印文化交流 传统哲学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丝路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欧阳习若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57-62,共6页
中印丝路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印丝路文化交流、中印丝路景观变迁、佛教文物艺术研究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独到的视野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多元集纳,互动创新,让我们受益匪浅。会议上,... 中印丝路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印丝路文化交流、中印丝路景观变迁、佛教文物艺术研究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独到的视野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多元集纳,互动创新,让我们受益匪浅。会议上,专家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质量之高、对西域文化的兴趣之浓厚,都远超我们的预料。可以说,这次的学术研讨会,不仅增进了我校同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等与会单位的友谊,也促进了大家学术经验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交流;不仅推动了关于法显、玄奘、义净等大师西行的文化交流研究,也拓展了我们在西域文化研究方面的领域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议综述 中印丝路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主体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国瑞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3年第6期130-134,共5页
文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含物质文化、人身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交流即不同人群关于人化产品和人化活动的互换互往。中外文化交流远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直到17、18世纪,我国文化一直处于交流中的主动地位,大为西欧文化精英所崇... 文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含物质文化、人身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交流即不同人群关于人化产品和人化活动的互换互往。中外文化交流远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直到17、18世纪,我国文化一直处于交流中的主动地位,大为西欧文化精英所崇拜。此后一个时期则处于被动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们进入了交流的最好时期.要取得交流的最好效果,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有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分别。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必须排除“死守传统,盲目排外”和“鄙弃传统,西化崇洋”这两种病态的主体意识,当前主要注意后者。我们要站在中国人民的本体上,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外国,既吸取又给予,做到中为外用,洋为中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 中印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 主体意识 传统文化 徐光启 民族 精神文化 华夏文化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印举行敦煌艺术展览暨中印石窟艺术讨论会
4
作者 狄会忠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7-117,共1页
为了执行中印两国政府签订的文化交流协议中1991年的交流项目,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率研究员史苇湘及赵俊荣、杜永卫一行四人,于1991年11月24日至12月27日赴印度新德里,举办了敦煌艺术展览,并参加了中印石窟艺术研讨会。这次在印... 为了执行中印两国政府签订的文化交流协议中1991年的交流项目,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率研究员史苇湘及赵俊荣、杜永卫一行四人,于1991年11月24日至12月27日赴印度新德里,举办了敦煌艺术展览,并参加了中印石窟艺术研讨会。这次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敦煌艺术展览,是继50年代之后的第二次,展品57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文化交流 印度 石窟艺术 敦煌艺术 开幕式 壁画 新德里 中印两国 史苇湘 学术讨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谭云山对泰戈尔中国情结的影响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段维彤 胡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学术界常将泰戈尔对中国的深厚友好感情称为"中国情结",谭云山则是泰戈尔"中国情结"上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印之间的文化使者,谭云山是泰戈尔的学生、同事和最亲密的朋友。谭云山积极协助泰戈尔发起创办了中印学会和... 学术界常将泰戈尔对中国的深厚友好感情称为"中国情结",谭云山则是泰戈尔"中国情结"上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印之间的文化使者,谭云山是泰戈尔的学生、同事和最亲密的朋友。谭云山积极协助泰戈尔发起创办了中印学会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担任中国学院首任院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泰戈尔通过多种方式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盛赞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精神,谭云山从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谭云山 中印关系 中印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师经》真伪问题新论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飞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0,共11页
《药师经》宣传东方药师如来信仰,在中土流传很广。由于其第一译来源不明,僧祐认为该经是"依经抄撰"的伪经。但在费长房、慧矩对勘梵本之后,尤其是后三译出现后,佛经目录学家均倾向于认为《药师经》为翻译佛经。现代的佛教研... 《药师经》宣传东方药师如来信仰,在中土流传很广。由于其第一译来源不明,僧祐认为该经是"依经抄撰"的伪经。但在费长房、慧矩对勘梵本之后,尤其是后三译出现后,佛经目录学家均倾向于认为《药师经》为翻译佛经。现代的佛教研究者因该经中有一些中国文化因素而认为其是中土所撰之伪经,并认为后三译是《药师经》梵本回流中土后翻译而成的。这种说法固然很有新意,但忽视了佛教"抄经"与"伪经"的区别,也对当时的中印文化交流状况认识不足。其实,《药师经》有着一系列的佛经渊源,汉译《药师经》也有着梵本依据,其中的异常处均能得到很好地解释。因此,目前尚不能认定《药师经》为中土所撰之伪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师经》 《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大灌顶经》 伪经 中印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长江流域早期佛教造像的古印度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彬彬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122,共6页
中国最早的佛像是发现于重庆的延光四年(公元125)的摇钱树佛像,而北方最早的纪年佛像在此200年之后,这表明中国的佛教造像首先在长江流域兴起,然后,北方丝绸之路与黄河流域的佛像艺术才次第兴起。长江沿线的早期佛像,集中于汉晋时期,主... 中国最早的佛像是发现于重庆的延光四年(公元125)的摇钱树佛像,而北方最早的纪年佛像在此200年之后,这表明中国的佛教造像首先在长江流域兴起,然后,北方丝绸之路与黄河流域的佛像艺术才次第兴起。长江沿线的早期佛像,集中于汉晋时期,主要受古印度恒河流域的贵霜秣菟罗流派的影响。南朝时期,南方的佛像,与古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关联较密,不仅有斯里兰卡的佛像传入中国,梁武帝也曾使人去印度求取佛像。无论是"秀骨清相"还是"面短而艳"都带有异国情调的造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文化 佛教艺术 印度佛像 中印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摩衍那》和中国之关系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国华 《思想战线》 1982年第6期38-45,共8页
印度古代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汉文译本的问世,是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为了开展《罗摩衍那》和中国之关系的研究,我已经在《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一文中,辑录了汉译佛典中有关《罗摩衍... 印度古代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汉文译本的问世,是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为了开展《罗摩衍那》和中国之关系的研究,我已经在《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一文中,辑录了汉译佛典中有关《罗摩衍那》的资料,同时简要地说明了它的学术价值。本稿作为它的续篇,把近代以来中国对于《罗摩衍那》的介绍,以及它和中国之关系的研究讨论情况作一综述,并提出几点极不成熟的想法,聊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印度文学 中印文化交流 汉译佛典 罗摩衍那 汉文译本 季羡林 三十年代 华严经 孙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游记》源流别考——以敦煌文学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汪泛舟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6-41,35,共7页
本文认为,《西游记》受到了敦煌文学的深刻影响,在敦煌文学中,可以发现《西游记》最早的故事原型及其演变的线索;同时,《西游记》也是中印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许多人物就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直接孕育的结果。通过对《西游记》源流的重新... 本文认为,《西游记》受到了敦煌文学的深刻影响,在敦煌文学中,可以发现《西游记》最早的故事原型及其演变的线索;同时,《西游记》也是中印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许多人物就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直接孕育的结果。通过对《西游记》源流的重新考察,作者提出了对作品主题的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文化交流 源流 降魔变文 敦煌变文 西游记 舍利弗 三藏法师 大乘教 敦煌文学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奘七题 ——基于《玄奘全集》的几点思考
10
作者 李雪涛 《文史哲》 2025年第5期45-59,166,共16页
以最新出版的53册本《玄奘全集》为基础,从全球史、专门史的角度,围绕玄奘的生平、学术贡献及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对当今的玄奘研究提出七点思考:探讨玄奘在中世纪印度与中国之间知识迁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通过翻译将印... 以最新出版的53册本《玄奘全集》为基础,从全球史、专门史的角度,围绕玄奘的生平、学术贡献及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对当今的玄奘研究提出七点思考:探讨玄奘在中世纪印度与中国之间知识迁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通过翻译将印度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并对中国佛教哲学产生深远影响;指出《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通过现代地理学之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例子,展示玄奘提供的中亚地理知识如何参与19世纪现代知识体系的建构;讨论玄奘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复兴,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玄奘的唯识学说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应对西方思想挑战的重要工具;探讨玄奘的“跨文化性”,强调玄奘所译介的学说体现了中印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依存,具有深刻的跨文化特征;介绍玄奘学说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影响,特别是唯识学与现象学、实存哲学等西方哲学思潮的对话,以及英语世界有关玄奘研究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唯识学 《大唐西域记》 中印文化交流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