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罗民波 庄平 +3 位作者 沈新强 王云龙 张涛 朱江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230-235,共6页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中华鲟幼鱼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样品...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中华鲟幼鱼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ABC曲线、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进行分析。底内动物ABC曲线2个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W值在0.2~0.3之间,说明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内动物群落以较大型底栖动物为主,底上动物ABC曲线2个年度变化趋势亦一致,W值在-0.06^-0.02之间,说明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上动物群落以小型底栖动物为主,且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通过对潮下带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BIOENV分析表明,盐度对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上动物群落的分布起重要作用,其次为水温和pH值,与DO和水深的关系不大。底内动物的群落结构在夏季、秋季、冬季与盐度有较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环境因子 长江口 中华鲟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涛 庄平 +7 位作者 章龙珍 侯俊利 王云龙 刘鉴毅 冯广朋 赵峰 罗民波 刘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87-1694,共8页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捕获底层鱼类42种,隶属于13目24科39属。底层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5个站位聚合成两大类群,类群A位于南支北港和北港北沙近东滩水域,共出现20种底层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河口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北支和北港北沙近外海水域,共出现鱼类39种,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ANOSIM和SIMPER分析表明底层鱼类群落结构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的繁殖和索饵洄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自然保护区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评价
3
作者 蔡志宇 伍遇普 +6 位作者 林枫 田波 向浩 吴益平 黄盼君 刘千凡 周志国 《江西水产科技》 2023年第1期33-39,共7页
为了解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2021年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在保护区水域设置了10个断面,开展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现状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2种,隶属于8门49属,其中硅藻... 为了解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2021年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在保护区水域设置了10个断面,开展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现状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2种,隶属于8门49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门。优势物种共计16种,以绿藻门种类为多。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为10.21~102.09×104 Cells/L,全年平均密度为27.92×104 Cells/L;物量范围为0.10~6.96 mg/L,平均生物量为2.26 mg/L;生物量及密度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上游高下游低。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9~3.25,年均值为2.43;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波动范围为0.25~0.87,年均值为0.47。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指示水体较为清洁,浮游植物密度指示水体营养类型为极贫营养。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受温度、溶解氧和流速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中华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海底光缆(崇明S3段)施工悬浮物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桂青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32,共7页
亚太直达(APG)国际海底光缆(崇明S3段)施工将对海底泥沙产生扰动,扰动泥沙可能对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产生影响。采用MIKE软件建立长江口及杭州湾大范围二维潮流模型和近海段工程典型施工段的三维嵌套水动力和悬... 亚太直达(APG)国际海底光缆(崇明S3段)施工将对海底泥沙产生扰动,扰动泥沙可能对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产生影响。采用MIKE软件建立长江口及杭州湾大范围二维潮流模型和近海段工程典型施工段的三维嵌套水动力和悬浮物扩散数学模型,重点研究了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对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水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施工将对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以及试验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会对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造成影响,但对其保护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有所影响。建议严格按照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施工,避开鸟类迁徙高峰期、中华鲟洄游高峰期和幼鱼集中活动期,合理安排施工保护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光缆 海水水质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 长江口中华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