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精神标识的要义凝练与国际传播 被引量:19
1
作者 詹小美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56-61,共6页
中华"精神标识"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与符号化表达,其身份识别、精神凝聚和文化竞争功能的发挥,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在现实性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大国崛起的精神... 中华"精神标识"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与符号化表达,其身份识别、精神凝聚和文化竞争功能的发挥,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在现实性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大国崛起的精神需要,"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国际担当","人民为本、家国情怀、德法兼治、和而不同",构成了中华精神标识要义凝练的时代图景、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中华精神标识所蕴含的民族情感、规范、目标以同类价值意识的深刻表达,指涉了社会化导引的感染力、约束力和引领力。"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实体化和具象化,中华精神标识的国际传播应在"一带一路"的系统推进中,关注魅力型、全面型、精准型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效果评估和路径优化,让世界读懂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精神标识 社会化导引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汤筠冰 吴泓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印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唤起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内涵界定为出发点,系统考察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显现出的七大特征:连续...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印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唤起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内涵界定为出发点,系统考察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显现出的七大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时代性与生成性。其艺术化呈现通过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来诠释中华文明内涵;创造性转化是以“古今中外”的文化融合为核心,并实现文明的价值重塑;创新性发展则表现为全球化语境下,致力于实现中华文明的当代转换。探究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呈现和传播路径,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着眼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世界文明互鉴中,传播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最终彰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艺术传播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递归协同:一种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全球建构机制——以《数字藏经洞(国际版)》的国际传播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祁芝红 李智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71,共10页
敦煌藏经洞文化遗存蕴含的丝路精神兼具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以敦煌藏经洞文化遗存为核心文本的《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是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机制的科学更迭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文章探查了受众视... 敦煌藏经洞文化遗存蕴含的丝路精神兼具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以敦煌藏经洞文化遗存为核心文本的《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是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机制的科学更迭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文章探查了受众视角下《数字藏经洞(国际版)》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效果,发现《数字藏经洞(国际版)》的国际传播提升了以敦煌(藏经洞)文化为介质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见度,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全球建构产生了显著的撬动效应。文章认为,以撬动效应为契机,持续促动互联网群聚传播环境下以首发文本及其衍生文本为中介的多元主体议题共商,以滚动文本为中介的多元主体意义共建、价值共享,型构以共创为动力之源,以有限开放、动态协同为基本特征,以生产与传播循环往复为基本运行方式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递归协同机制,是提升数字文化产品之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效力的可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国际传播 递归协同 《数字藏经洞(国际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内核与图式
4
作者 张其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3-45,共13页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其内核可凝练为“阴阳中和”,“太极图”是这一内核形象精准的表达图式。从中华文化主干看,“易学主干”说认为“易道”即“天道”,其内涵为“一阴一阳”;“阴阳”非矛盾关系,而是相对相倚、互藏...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其内核可凝练为“阴阳中和”,“太极图”是这一内核形象精准的表达图式。从中华文化主干看,“易学主干”说认为“易道”即“天道”,其内涵为“一阴一阳”;“阴阳”非矛盾关系,而是相对相倚、互藏交感的存在,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包容、调和平衡的思维方式。儒家尚阳刚、道家尚阴柔,二者形成阴阳互补。从儒释道共同价值出发,“中”与“和”是融贯三家的精神内核:儒家主张中庸仁和,道家主张中气柔和,佛家主张中观圆和,“中和”遂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阴阳中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深度契合,实现传统智慧的当代转化。作为诠释“阴阳中和”思想的完美图式,太极图在宋代形成阴阳小头鱼互纠的精准图式,以黑白双鱼象征阴阳消长,通过S曲线与鱼眼体现“中道”与互藏关系,生动反映儒释道各家思想的差异性与共融性。太极图不仅诠释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反向循环的变易观念、取象运数的思维观念,还与天文、历法、中医、武术等传统科技文化紧密关联,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正和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东方智慧,成为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直观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中和 中正 合和 太极图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减法式界定与传播体系建构
5
作者 于小植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143,共8页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高度凝练与符号化表达,其具有身份识别、精神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浩如烟海,建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传播体系也会陷入繁难冗杂之中,因此要进行...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高度凝练与符号化表达,其具有身份识别、精神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浩如烟海,建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传播体系也会陷入繁难冗杂之中,因此要进行一种有操作性的研究,就需要参照中华文明的漫长发展史,探寻出超越其上的最核心的、在历史和现实里真正起作用并一再被再生产的中华民族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具有元认知性的理念和价值系统,在界定“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时,需要聚焦具有元认知意义的中国精神核心,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进行减法性提炼,探究出最核心的、最具有影响力的“元内容”,并围绕“元内容”进行传播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体系 元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下中外合拍纪录片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建构路径与美学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思超 李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1,共6页
中外合拍纪录片是展示、塑造与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主体。在现象学视角观照下发现,中外合拍纪录片制作与传播四阶段的视域综合不仅创造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侧显流,也使得观者能够直观未思并让对象物如其所示的呈现于意识之中。此外,纪... 中外合拍纪录片是展示、塑造与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主体。在现象学视角观照下发现,中外合拍纪录片制作与传播四阶段的视域综合不仅创造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侧显流,也使得观者能够直观未思并让对象物如其所示的呈现于意识之中。此外,纪录片体验者还将其知觉和记忆储存于纪录片身体,在观者触碰纪录片时获得关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多模态感知,达到一种超越视觉中心主义的审美认知。在美学表达方面,真诚、生命力和共同体中的自由想象是此类纪录片在现象学层面的美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中外合拍纪录片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