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视野中的中华法文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卓泽渊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80,共6页
中华文明是世界视野中的文明,中华法文化也是世界视野中的法文化。中华法文化既影响过许多国家,如法国、英国、日本等,也受到过很多西方学者的严厉批评。近代以来,西方法文化也对中国的法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在传承中华法文... 中华文明是世界视野中的文明,中华法文化也是世界视野中的法文化。中华法文化既影响过许多国家,如法国、英国、日本等,也受到过很多西方学者的严厉批评。近代以来,西方法文化也对中国的法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在传承中华法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借鉴西方法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改变以前的法治文化心态,尽快构建起新型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文化 西方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法文化精髓及当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许旭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4-137,共4页
中华传统法文化精髓是中华法律实践和理论的历史沉淀的优秀成果,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近现代以来,中华传统法文化受到来自西方法治文明理念的强烈冲击,在制度层面上已逐渐消融瓦解,但制度背后的精神文化理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中华传统法文化精髓是中华法律实践和理论的历史沉淀的优秀成果,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近现代以来,中华传统法文化受到来自西方法治文明理念的强烈冲击,在制度层面上已逐渐消融瓦解,但制度背后的精神文化理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一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建立在本民族的习惯之上,与民众普遍的法文化相适应。因此,我们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法文化的优秀资源。文章在剖析当前法治建设对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重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华传统法文化中"和合思想""仁文化"和"礼文化""义利诚信"等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体现,并探讨了中华传统法文化价值转化的方式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和合 义利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3
作者 王少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共13页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与其三大内涵一一对应。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遵循,其科学性、人民性和先进性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增强了理论自信、强化了理论自觉、保障了理论自主。中华优秀传统法...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与其三大内涵一一对应。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遵循,其科学性、人民性和先进性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增强了理论自信、强化了理论自觉、保障了理论自主。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历史根基,法治本土资源、优秀法治文化和德法共治模式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筑牢了区别于西方法治现代化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实践样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和依法治国彰显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治现代化 习近平治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治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形式与法治实践——基于贵州施洞独木龙舟节的调查 被引量:6
4
作者 江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4,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资源。乡村地区要善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铸魂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内源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门立法,通过确立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保护原则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资源。乡村地区要善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铸魂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内源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门立法,通过确立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保护原则以及政府主导、农民(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工作格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据此,贵州施洞结合本地传统与现代运作机制,借助独木龙舟节,形成了“村际奥运会+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典型。以此为个案开展实证研究,对于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与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与繁荣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内源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律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望权立法的完善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曹思婕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28,共7页
在我国,探望权立法是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亲子探望迫切需求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对探望权的理论研究不足,导致探望权的立法发展迟缓。进一步完善探望权立法,需要切实发挥法的价值对探望权立法的先导作用,注重中华法文化情理法元素的... 在我国,探望权立法是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亲子探望迫切需求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对探望权的理论研究不足,导致探望权的立法发展迟缓。进一步完善探望权立法,需要切实发挥法的价值对探望权立法的先导作用,注重中华法文化情理法元素的融入,全面体现探望权法律关系的包容性要求,充分彰显子女利益最大化的立法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望权 中华法文化 未成年子女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觉与正当性确认:当代中国非遗保护的权益公正问题 被引量:3
6
作者 耿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117,共6页
在中国非遗保护中,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所鼓呼的遗产保护民众本位与文化自觉立场,是非遗保护观念的巨大进步,但在实践中却遭遇重重困境,原因在于忽略了"文化自觉"就其可实现而言并非是自我缘发的,而是有其先决条件的。个体&qu... 在中国非遗保护中,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所鼓呼的遗产保护民众本位与文化自觉立场,是非遗保护观念的巨大进步,但在实践中却遭遇重重困境,原因在于忽略了"文化自觉"就其可实现而言并非是自我缘发的,而是有其先决条件的。个体"意愿"惟有在公权框架中获"正当性确认"才能成为具有实践力的"意志",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惟有获得公权机构的"正当性确认",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公权正当性体现于公权机关对大众权益的公正分配。因此,非遗文化自觉的真正实现,在根本上乃建基于权益公正。在当代中国非遗保护历程中,非遗群体经历了漫长的"权益公正失落",而2011年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虽推动了民众享有非遗文化"所有权"的进程,但非遗保护的权益公正建设的有序展开,仍待努力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正当性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选择与措施 被引量:6
7
作者 曾博伟 李柏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54,共3页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28日,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28日,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原文化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正式颁布,从而在资金、组织、法律等方面形成了促进非遗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的政策体系。大体而言,“中国非遗政策以党的十八大为节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基于对非遗价值的认识和生存前景的担忧,以‘抢救性’‘保护传承’政策为主;后一阶段主要是基于对非遗经济价值挖掘和贯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神,以推动‘合理利用’和‘产业开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专项资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抢救性 非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