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73
1
作者 佐斌 秦向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76,共9页
借鉴国外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结果,从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对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民族认同构成的多维观,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参考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重点分析了中... 借鉴国外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结果,从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对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民族认同构成的多维观,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参考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及其可能的特征,并尝试用社会认同理论观点来阐释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认同 心理结构 发展阶段 社会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之构建及影响——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何一民 黄沛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22,共9页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不仅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普遍增强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这个现代民族身份的认同,一种休戚与共的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刻形成。西南少数民族在战前普遍缺乏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这既有历...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不仅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普遍增强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这个现代民族身份的认同,一种休戚与共的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刻形成。西南少数民族在战前普遍缺乏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来自国内、外的现实原因。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和民族复兴基地,动员各民族共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对于中国能否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至关重要。因此国民政府和知识界相继采取了若干措施来努力构建民族与国家认同,由此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抗战救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西南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认同的根基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黎丽 杨丽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21,共8页
中国人生存的共同地域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地缘基础;以蒙古人种为主的人类是中华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中国不同职业群体和民族沿通道交融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基础;中国现代民族多源性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现实基础。因此,中华民族认同是基... 中国人生存的共同地域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地缘基础;以蒙古人种为主的人类是中华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中国不同职业群体和民族沿通道交融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基础;中国现代民族多源性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现实基础。因此,中华民族认同是基于共同地域、共同血缘、社会文化交融和现代民族多源性而逐渐生成的,是对"祖国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 血缘 社会文化交融 现代民族多源性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 被引量:29
4
作者 赵超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58,共8页
西力东侵改变了中国国家形态演进的轨迹,传统的"家-国"政治体系缺乏必要的政治动员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胜出,构建民族国家成为近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构建民族国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国家认同的具体对象。在实践探... 西力东侵改变了中国国家形态演进的轨迹,传统的"家-国"政治体系缺乏必要的政治动员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胜出,构建民族国家成为近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构建民族国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国家认同的具体对象。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构建认同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成为全民共识。西方国家施加的外部压力,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这种愈发稳固的中华民族认同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弥合了国家疆域与民族区域的张力,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石,为执政者提供政治动员的思想资源,并构成国家认同的内核。然而,在民族国家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认同有弱化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全球化时代凝聚全民族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为此,需要加强中华民族认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跨境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 被引量:20
5
作者 崔海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1,共7页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许多中国跨境民族,这些跨境民族虽然分属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文化风俗相同,血脉相连。加强中国跨境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增进跨境民族内部和跨境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用经济文化纽带...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许多中国跨境民族,这些跨境民族虽然分属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文化风俗相同,血脉相连。加强中国跨境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增进跨境民族内部和跨境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用经济文化纽带将中国跨境民族与整个中华民族连为一体,培养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改善周边关系、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都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增强中国跨境民族中华民族认同的构建途径,不仅对于解决我国的跨境民族问题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世界民族的"和平跨居"也有重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跨境民族 中华民族认同 和平跨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 被引量:33
6
作者 郑晓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57,64,共6页
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国家,三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文化,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对增强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有重要的... 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国家,三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文化,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对增强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的中国政治格局中,中华民族认同是最能达成一致、最具有广泛性的要素,它对于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上形成强大向心力、抑制分裂中华民族的思想、促使中国早日实现统一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凝聚力 两岸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晗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9-141,共3页
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最高层次,当前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及其相关问题的落脚点和归宿即为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在民族高校中,将民族认同理论融入思政课,对于民族认同理论的拓展和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等方... 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最高层次,当前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及其相关问题的落脚点和归宿即为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在民族高校中,将民族认同理论融入思政课,对于民族认同理论的拓展和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等方面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民族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路径包括"民族理论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融合"和"民族理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思政课 中华民族认同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满汉关系的变化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诞生 被引量:8
8
作者 常书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5-172,共8页
在清末亡国灭种的阴霾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蓬勃兴起。而在对民族主义的解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给出了"革命排满"与"满汉一体"两个看似截然对立却又彼此呼应的文本,二者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由对立转向趋同... 在清末亡国灭种的阴霾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蓬勃兴起。而在对民族主义的解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给出了"革命排满"与"满汉一体"两个看似截然对立却又彼此呼应的文本,二者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由对立转向趋同,并最终共同创造了"五族共和"这一具有明确中华民族认同特征的新文本。中华民族认同诞生的过程,恰恰反映了满汉关系的根本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族关系 满汉关系 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IAT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内隐测量——来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据 被引量:9
9
作者 吴瑞林 卫静远 雷宇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4-430,共7页
以维吾尔族、藏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预实验选定概念词和属性词以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中华民族认同水平,采用问卷测量被试的外显中华民族认同水平,讨论内隐和外显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结果表明,维吾尔族与藏族学生均具有... 以维吾尔族、藏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预实验选定概念词和属性词以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中华民族认同水平,采用问卷测量被试的外显中华民族认同水平,讨论内隐和外显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结果表明,维吾尔族与藏族学生均具有积极的中华民族内隐认同,内隐效应不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且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是相互独立的结构。应通过群际接触等方式不断内化中华民族内隐认同,以促进民族心理融合,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心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评《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被引量:6
10
作者 常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2-39,共8页
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加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对于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局面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讲,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也是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 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加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对于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局面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讲,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也是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即使是在全球化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主权政治单位,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正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发展进程的一个核心主题和神圣使命,所以,更需在当代中国的宪政言说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国家建构 民族国家 宪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孟凡东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2-125,共4页
祖国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正确的祖国观和中华民族观是每一个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民族院校"六观教育"重中之重的内容。在中央民族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中,"中... 祖国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正确的祖国观和中华民族观是每一个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民族院校"六观教育"重中之重的内容。在中央民族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慕课教学相互动,建立了"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点两线四选择"与教学主题的统一、教学模块内外交互与形式多元的统一,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实现了"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立体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认同:三维意涵、结构韧性与政治功能 被引量:16
12
作者 常轶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9,共9页
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族群称谓。中华民族认同是指中华儿女对于自己所属的中华民族的认可、赞同、支持和归属感。中华民族认同蕴含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和心理力量。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族群称谓。中华民族认同是指中华儿女对于自己所属的中华民族的认可、赞同、支持和归属感。中华民族认同蕴含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和心理力量。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三维意涵,具有强大的结构韧性:纵向结构的根基性、内在结构的复合性和横向边界的包容性。中华民族认同具有以结构韧性支撑政治认同,以认同力量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主体意识保障国家安全的政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三维意涵 结构韧性 政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族创世史诗中的中华古帝王叙事与中华民族认同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世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52-60,共9页
中华民族记忆中储存的古帝王是中华民族凝魂聚气的认同符号。彝族创世史诗对中华古帝王历史记忆的叙述,是在彝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文明交流、文明互鉴过程中形成的。诸多古帝王谱系及其母题,可以通过源流考论梳理出清晰的关联性。彝族创世... 中华民族记忆中储存的古帝王是中华民族凝魂聚气的认同符号。彝族创世史诗对中华古帝王历史记忆的叙述,是在彝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文明交流、文明互鉴过程中形成的。诸多古帝王谱系及其母题,可以通过源流考论梳理出清晰的关联性。彝族创世史诗中的中华古帝王叙事,由史诗歌手在丧葬仪式、祭天仪式、建房仪式、婚礼庆典等神圣场合世代传唱。这种传唱在族人中激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它既是一种认同记忆,也是一种认同资源,是充满智慧的史诗歌手从中华文化中精选出来的认同符号。此种认同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在未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是十分有益的。彝族创世史诗不是封闭、自足的"原始性"传统,相关研究应从原生、交流、互鉴三位一体的高度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创世史诗 中华古帝王叙事 中华民族认同 文明交流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各民族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研究
14
作者 徐家贵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32,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增强“五个认同”,科学把握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助于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实体,历时态上各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交往交流交融使共同性不断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增强“五个认同”,科学把握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助于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实体,历时态上各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交往交流交融使共同性不断超越差异性,推动了“自在”的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并最终走向完全“自觉”。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文化兼收并蓄、经济共生互补、政治“大一统”,日益深化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共同性不断增加,中华民族认同持续增强。从个案视角实证研究广西各民族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将为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提供一种“侧面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性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15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构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实证探索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少惠 何志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2,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既与宏观层面国家建构中的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双结构休戚相关,又受微观层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宣传动员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数据的分析,实证探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既与宏观层面国家建构中的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双结构休戚相关,又受微观层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宣传动员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数据的分析,实证探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研究发现:一是地方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呈正向显著关系;二是政府信任在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机制;三是新闻媒介信任不仅能够调节地方认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也调节着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在国家建构视域下,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应注重“第二个结合”增强地方认同、以党建引领提升政府信任、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赋能新闻媒介信任提升的“有形、有感、有效”的中国式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地方认同 政府信任 WV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维度:解码、探寻与构建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乐 王艺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象征符号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形式之一,标示具象世界背后统一共同体的精神维度,是形塑观念、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象征发生的过程解码,清晰呈现象征意义赋予—传递—交互—升华的完整过程,诠释象征符号何以增强共同... 象征符号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形式之一,标示具象世界背后统一共同体的精神维度,是形塑观念、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象征发生的过程解码,清晰呈现象征意义赋予—传递—交互—升华的完整过程,诠释象征符号何以增强共同体认同的内在密码。象征符号充任承载共享集体记忆、限定共有身份认同、联结共在凝聚整体的核心媒介,赋予共同体成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感知、同一性认知、连续性想象。由此搭建象征符号意义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场域、创设象征符号意义循环与共享节日仪式场景、运用象征符号意义感知与共通的交互技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 被引量:58
18
作者 邓新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8-14,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建构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国家认同 被引量:4
19
作者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41,共13页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一家 “服”制 国家认同: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回族精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哈正利 张福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46,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历史过程。近代以来回族精英对此做出了积极探索,尤以抗战时期最为活跃,最有特点,最具代表性。回族精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同呼吸共患难的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历史过程。近代以来回族精英对此做出了积极探索,尤以抗战时期最为活跃,最有特点,最具代表性。回族精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同呼吸共患难的命运共同体;二是情感意识,在中华民族危机情势下,回汉两族应情感互睦、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三是价值意识,回族及回族文化对于抗战胜利、中华文化的进步具有巨大贡献。另外,由于各个时期面对的社会问题不同,回族精英在构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路径上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共同体意识 回族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