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被引量:2
1
作者 白永生 李国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9,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中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产、精神供给、精神交往和精神消费整体系统的联动优化,体现在农民群体性特征上是农民在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和信仰生活三个层面形成的衔接递进的美好精神生活景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中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产、精神供给、精神交往和精神消费整体系统的联动优化,体现在农民群体性特征上是农民在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和信仰生活三个层面形成的衔接递进的美好精神生活景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信仰的力量增强了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农民团结奋斗提供了文化认同场域,为形塑农民中华民族共同身份提供了精神纽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情感塑造农民安全的心理生活,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领农民丰盈的文化生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塑造农民崇高的信仰生活,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视域
2
作者 涂世吉 冯强 +1 位作者 燕鑫 张妮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3,32,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究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并提出路径。逻辑:深化集体记忆,完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推动身份转化,塑造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强化文化共识,增进各民族对共有身份的认同。路...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究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并提出路径。逻辑:深化集体记忆,完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推动身份转化,塑造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强化文化共识,增进各民族对共有身份的认同。路径:构建文化符号认知图谱,完成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创新活动体验范式,促进符号交融与文化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符号共同体,实现一体身份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民俗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认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3
作者 马惠兰 邹小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46,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思想引领力的最大公约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主体通过平等、团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两者之间的价值关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思想引领力的最大公约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主体通过平等、团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两者之间的价值关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中介,而通过共同历史记忆的赓续、共同理想信念的强化、中华人文精神的培育所体现的情感认同和精神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重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角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4
作者 杨文炯 刘洋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构筑五维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构筑五维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是多元性的各美其美——“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而且是一体性的美美与共——“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灵魂温馨的归宿——一个有容乃大的“家”:56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安顿下自己又能容下世界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大众化:内涵、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江南 朱新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大众化既是科学理论作为改造世界思想武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大众化蕴含群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内涵,具有“人民至上”的人本性、“日用不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大众化既是科学理论作为改造世界思想武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大众化蕴含群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内涵,具有“人民至上”的人本性、“日用不觉”的生活性、“生动呈现”的通俗性、“增同存异”的包容性、“因人制宜”的分众性等内涵特征,其生成机理体现在:认知形塑的理论说服、情感激发的利益认同、行为调适的行动自觉。当前,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大众化,应着力推进理论建设大众化、利益融入生活化、教育浸润分众化、传播手段创新化、支撑机制长效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众化 通俗化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蒙 雷家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方向指引;通过树牢法律信仰、型构法律原则和融入法律规则,弘扬国家与民族的整体价值导向、概括指引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并具体设定微观的行为模式和制度指示,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法治实施的指引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要关注宪法核心价值观条款完善、民族工作基本法律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等问题,在规律、技术与价值相互交融的视域下促进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路径优化。着力增强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入法理念的升华和入法技术的完善,在对各族人民现实生活场景的科学指引与能动改造中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入法入规 中华民族共同体 德法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来北往:中华民族共同体南北互动交融过程的社会史阐释——以长城为纽带的中原与北方民族关系论
7
作者 常宝 翱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181,共7页
长城作为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国十分熟悉的伟大工程及历史名胜古迹,是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南北区域相互扩张和流动的轴线,更是以血缘为坐标的族性社会“纽带”。虽然,后人对长城持有不同的认同态度并赋... 长城作为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国十分熟悉的伟大工程及历史名胜古迹,是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南北区域相互扩张和流动的轴线,更是以血缘为坐标的族性社会“纽带”。虽然,后人对长城持有不同的认同态度并赋予了多样的历史意义,但长城作为多元文化类型的秩序线,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南北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和多民族国家的和谐、融合与发展。长城的社会性价值和历史性意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史应挖掘的传统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 长城“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维度: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宝 郝新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聚焦日常生活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其铸牢场域的内在张力体现为,日常生活重复性向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聚焦日常生活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其铸牢场域的内在张力体现为,日常生活重复性向习常性转化塑造铸牢行为范式、日常生活空间性向情境性转变承载铸牢生动素材、日常生活趋静性向发展性转换激活铸牢内在动力、日常生活内隐性向外显性转向确证铸牢实现成效。日常生活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场域,其日常生活化的运行机理是,铸牢的出发点源于日常生活着眼微观叙事、铸牢的着力点寓于日常生活增强感知体验、铸牢的升华点高于日常生活注重思想引领、铸牢的落脚点归于日常生活扩增践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由日常生活化向化日常生活转变。为此,要在植根日常生活主体、培养日常生活思维、善用日常生活话语和融通日常生活交往基础上,明晰根本利益凝聚铸牢共识性、形塑价值图式增强铸牢认同感、消除言语隔阂提升铸牢理解力、拉近彼此距离强化铸牢稳固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柔化为各族群众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日常生活 场域张力 民族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功能和制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基于政治社会学视域的理论阐释和理解进路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强 张三南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6,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国家治理的核心命题和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源于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又是基于中华各民族原生性特征、工具性特征和建构性互动而产生。由此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国家治理的核心命题和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源于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又是基于中华各民族原生性特征、工具性特征和建构性互动而产生。由此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囊括了历史、功能和制度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蕴含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命运关系、相互依赖关系和制度性互动关系。因此,维系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命运关系、相互依赖关系和制度性互动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选择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政治社会 历史 功能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新武 梁海凤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以社会信任、参与网络、社会规范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资本作为内嵌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的重要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通过揭示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塑造各民族共同心理认知、密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社会信任、参与网络、社会规范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资本作为内嵌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的重要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通过揭示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塑造各民族共同心理认知、密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大推动作用。但在市场化冲击下,社会资本日益式微,引致不同主体间信任不足、社会参与网络不健全、社会规范体系不完善,影响各民族情感联结与交往交流交融的紧密性、规范性与稳定性,成为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从认知层面、结构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增量社会资本,方可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实挑战 有效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云南边疆农场社会融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欧阳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3,共13页
本文从三个历史阶段梳理了云南国营农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融入过程,即农场建立伊始以民族工作队和“场带群”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嵌入阶段;市场经济背景下,以橡胶为媒有效联结农场和边疆共同利益,农场职工与边疆少数民族个体间频繁交往... 本文从三个历史阶段梳理了云南国营农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融入过程,即农场建立伊始以民族工作队和“场带群”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嵌入阶段;市场经济背景下,以橡胶为媒有效联结农场和边疆共同利益,农场职工与边疆少数民族个体间频繁交往交流,社会融入由浅入深阶段;最后随着语言、饮食、通婚等进一步的心理层面交融,形成多元文化互嵌与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深度融合阶段。边疆农场七十余年的社会融入过程,不仅是内地政策性移民与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贡献一个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农场 社会融入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逻辑、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可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8,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如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事实,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客观存在的发展受群体主观意识的影响,这是以“铸牢”促“复兴”的理论逻辑。借鉴老子道论,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如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事实,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客观存在的发展受群体主观意识的影响,这是以“铸牢”促“复兴”的理论逻辑。借鉴老子道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意识结构上可以分为现象意识(“有感”)、物质意识(“有利”)、精神意识(“有意义”)、理论意识(“有理”)和信念意识(“有信”),分别与共同体生活中的日常交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思想理论和信念信仰同构互促,这是以“铸牢”促“复兴”的作用机制。要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全面提升共同体意识中的常人理性、经济理性、精神理性、科学理性和行动理性。少数民族问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关注对象,但并不应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部。只有从整体上不断做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事实 意识结构 共同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13
作者 普成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议题,但在现有成果中,人民日常生活从研究议程中滑落,人民的主体性被忽视,主位观点被遮蔽。面向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是必要的,因为人民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议题,但在现有成果中,人民日常生活从研究议程中滑落,人民的主体性被忽视,主位观点被遮蔽。面向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是必要的,因为人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动主体和客体对象;日常生活是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场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再生产的重要场域。面向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是可能的,但在研究的模式、理念和方法上面临困境,突破这些困境的路径可以概括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守从实求知的研究原则,持续发挥民族志的方法和文本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 人民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周鑫(整理) 夏泉(整理)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88,共3页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2024年5月17—18日,暨南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探讨如何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暨南大学 科研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澳门科技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 学科设置 四部委 集体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困境及突破 被引量:7
15
作者 薛寒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6,共10页
多民族互嵌社区作为各族群众互动的典型场域和治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位。社会交换理论对于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和指导意义,其中,优化社会规则是指导社... 多民族互嵌社区作为各族群众互动的典型场域和治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位。社会交换理论对于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和指导意义,其中,优化社会规则是指导社区教育活动的环境支持,挖掘最小兴趣需求是驱动社区教育活动的关键起点,提供相对资源是社区开展教育活动的行为逻辑。目前,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着内外生境营造缺乏、社区教育活动统筹指引缺位,教育需求识别不足、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动力不强,互惠资源交换失衡、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耦合机制缺乏等现实困境;通过优化社会规则、构筑内外交融互嵌教育生境,挖掘主体需求、调动交换意愿、激发教育动机,提供互惠资源、构建教育治理共同体等路径,就能够推动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走深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需求 社会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辩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新 毛嘉琪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3,共9页
共同富裕突出现实层面的共创共享美好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意识形态维度的深化全方位认同,二者各有其适用范畴和效用方向,但又呈现出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辩证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物质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共同富裕突出现实层面的共创共享美好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意识形态维度的深化全方位认同,二者各有其适用范畴和效用方向,但又呈现出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辩证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物质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现实建设的精神力量。在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心同向中强化政治认同、民利同连中促进经济认同、民文同承中增强文化认同、民情同融中推进社会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下推动各族人民迈向共同富裕,在政治同向中发展民族地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经济同行中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性和可持续性,在文化共承中促进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更加普惠,在社会共建中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在二者的同频共振、相互作用中,党和国家团结各族人民、凝聚全体力量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时发力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 民族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基于甘肃合作“南木娄村”的日常生活实践 被引量:3
17
作者 切排 德吉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5,共9页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民族三交”的不断深化是密不可分的。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民族三交”的不断深化是密不可分的。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精髓与核心要义。南木娄村在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村民个体之间的互帮互助推动了“生活共同体”的实现,而政府在村落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则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国家在场”。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构成了微观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事实,对国家宏观政策的解读离不开对村落“微观”事实所进行的详细分析。这些均成为当地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国家认同 民族团结 南木娄村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关系研究 被引量:46
18
作者 徐俊六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6期188-194,共7页
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陲,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或毗邻,呈现地缘政治生态多元性、民族生态多样性与文化生态交融性等特征,又与新时期以来隐蔽的反华势力、新的非传统安全及民族政策的外溢效应等因素叠加,给边疆民族地区的... 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陲,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或毗邻,呈现地缘政治生态多元性、民族生态多样性与文化生态交融性等特征,又与新时期以来隐蔽的反华势力、新的非传统安全及民族政策的外溢效应等因素叠加,给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核心精髓,是我党民族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民族工作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可以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重铸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以团结边疆各民族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共同构建边疆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可以有效抵御境外反华势力入侵,构筑祖国边境安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则可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族际政治整合的深度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塑、依法治疆与依法治边的纵深推进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边疆民族地区 社会治理 行动指南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22
19
作者 方盛举 杨睿哲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51,共1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和合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性传承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和合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性传承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度契合,对推动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共同体、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共同体建设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在强国建设背景下,通过重塑和合文化、弘扬和合文化、践行和合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共同体 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 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共同体 强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建构——基于南疆“民族团结模范”尤良英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高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29,共6页
由于日常生活所具有的自在性等特点,共同体建构在私人范畴可以成为一个普遍之物,但如果上升到精英语境或官方话语体系的公共领域范畴,还需要引入其他策略才有可能实现。尤良英在农场内与民族兄弟的交往,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共同体建... 由于日常生活所具有的自在性等特点,共同体建构在私人范畴可以成为一个普遍之物,但如果上升到精英语境或官方话语体系的公共领域范畴,还需要引入其他策略才有可能实现。尤良英在农场内与民族兄弟的交往,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共同体建构的个案;而当尤良英被赋予"民族团结模范"等一系列官方身份之后,她的行为便具有了双重内涵,私人范畴的互动仍然持续,国家意志也通过她实现了在场。官方身份和国家符号植入日常生活,私人范畴的情感联系也与国家层面的推动无缝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遂在私人范畴和公共领域范畴成为一个共同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尤良英在农场内的实践与经验,也有助于启发和拓宽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路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建构 日常生活 民族团结模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