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2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涵·生成·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理论诠释
1
作者 王作军 王洪标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4,共15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层次鲜明,蕴含建构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建构成果的创新性。它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深厚的经济基础、复杂的外部环境,近代以来救亡图存产生的文化觉...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层次鲜明,蕴含建构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建构成果的创新性。它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深厚的经济基础、复杂的外部环境,近代以来救亡图存产生的文化觉醒是其生成的历史动因,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是其生成的外部张力。确立并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力量、筑牢国家认同文化基础以及彰显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底色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文化建设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内涵 生成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逻辑 被引量:3
2
作者 英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主体性自觉,筑牢中国道路的主体性根基,打开中国理论和制度的主体性创新空间,蕴含着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密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建构,体现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时代承续,集成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智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生成逻辑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互构关系
3
作者 宋春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6,共8页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中蕴含着二者本体论层面的互构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关联,而是多维交织、动态生成、相互塑造的互构关系,具有双重辩证属性。首先,作为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中蕴含着二者本体论层面的互构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关联,而是多维交织、动态生成、相互塑造的互构关系,具有双重辩证属性。首先,作为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独属的民族身份、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推进民族复兴的实践,持续形塑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厚度与当代向度。其次,作为意义生产的价值本体,中华文化主体性依托庞大的文化体系、连续性的文化传承、大一统的文化内核与创新性的文化特质,深度参与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建构。因此,在“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对二者进行整体性考察,不仅能够解蔽被割裂性研究所遮蔽的深层次关联,更重要的是能够明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文化融凝”互构共进的方法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文化主体性 民族文化 共生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维辩证路径
4
作者 陈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4,共9页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上,应超越“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两极思维,重构文化存在的张力结构,在差异与同一的动态关系中寻找融合之道,进而建构多元共生、互鉴互通的文明格局。其二,在认识论维度上,应突破“主体孤立性”与“他者绝对化”的对立结构,重申文化认同的生成性与交互性,通过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双向建构路径,确立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内在价值与自主地位。其三,在方法论维度上,应拒绝传统的僵化守成与现代性的全盘替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化的历史智慧嵌入当代实践逻辑,推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动态融合。三条进路的辩证统一,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有力回应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形而上学设定,也在实践层面为超越“文明冲突论”的二元对抗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最终指向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栖居-对话-创造”的循环中持续演进的新范式:在差异中建立连接,在对话中保持独特性,在转化中延续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文明对话 三维辩证路径 传统与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多民族神话叙事的主体性审思——以西王母神话为例
5
作者 梁路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神话谱系,遵循多民族“共同主体性”的叙事模式,蕴含多民族共创中华的诗性智慧。文章以西王母神话为例,从历史形成、当代重构维度,阐明西王母从氐羌部落图腾神演化为中华民族“共有”始祖神的深层机理。西王母神话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神话谱系,遵循多民族“共同主体性”的叙事模式,蕴含多民族共创中华的诗性智慧。文章以西王母神话为例,从历史形成、当代重构维度,阐明西王母从氐羌部落图腾神演化为中华民族“共有”始祖神的深层机理。西王母神话的创造、重构,以多民族一体性的身份意识和情感认同为基底,以多民族崇尚团结、统一的美好愿景为动因,以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最终熔铸成中华各民族共生共荣的交融叙事。西王母神话个案经验表明,中华各民族作为整体的“共同主体性”意识,是中华民族神话共创、共传、共享的核心要义。多民族同源共祖、互融共通的神话叙事,使中华民族自在一体的认知想象具象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神话 神话创造 神话重构 共同主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逻辑 被引量:3
6
作者 韩升 王晨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6,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以“现实的人”为根基的真实主体力量在人类文明实践中的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民之我”“民族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以“现实的人”为根基的真实主体力量在人类文明实践中的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民之我”“民族之我”“人类之我”等多层次的“为我逻辑”关照是对资本强制下以原子式自我为支撑、以资本同一逻辑为核心、以自由主义为表象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为我逻辑”的根本超越。建设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充分激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变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激活中华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坚持体用贯通,激活中华文化的现实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主体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百年建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高丁 青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3,共11页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深刻剖析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可以确定以何种方式理解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要素,以何种范式划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深刻剖析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可以确定以何种方式理解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要素,以何种范式划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路,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遵循着“破”“立”结合的辩证思想,在“改造”“改革”“方向”“方针”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转型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建构了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主体性 概念内涵 百年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蕴 被引量:10
8
作者 英明 田鹏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9,共7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标示着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其建构具有深邃的意蕴。中华民族孕育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彰显文化主体性,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标示着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其建构具有深邃的意蕴。中华民族孕育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彰显文化主体性,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本体意涵。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掌握历史主动中形成,在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的守正创新中建立,在深刻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中巩固,这印证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延展过程。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根本所在,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文化基础、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支撑,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本体意涵 延展过程 时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内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主体性意蕴 被引量:12
9
作者 俞贺 魏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文化主体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耦合,旨在巩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并为“五个认同”提供坚实保障、为“四个与共”开拓精神磁场、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造思想城墙、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通时空场域。发挥中华文化“向内凝聚”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量赋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融通、有机统一,不断建设中华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向内凝聚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及其巩固提升——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长峰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9,共9页
在文明摩擦碰撞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势必涉及到主体性问题。文明发展与主体性问题相结合,主体性概念既要从主体普遍共有的能动维度解释,也要从主体内在特殊的差异视角进行阐释,否则就忽视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特... 在文明摩擦碰撞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势必涉及到主体性问题。文明发展与主体性问题相结合,主体性概念既要从主体普遍共有的能动维度解释,也要从主体内在特殊的差异视角进行阐释,否则就忽视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特点。从哲学层面看,主体性一是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实践性;二是体现为将外物纳入自身范围内,以自我的方式认识和改造对象获得自我提升的内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存自我特点的独立性,二是主动创造新文明形态的自觉性,三是建立在“两个结合”基础上的内化性。巩固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既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又源于破解西方文明话语垄断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确立巩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展完善,在守正创新中深化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江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促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蕴蓄的文化力量;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需要体系化制度保障;三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认同能够引领民族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需要真实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而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筑牢“中国之治”制度根基的双重自觉,更好地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化认同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俊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共10页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以及“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其特点是“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突破性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现代性、创新性、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结合”下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赋予现代性以中华文明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中华民族当代的文明新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征程,推进了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现代性 文化运动 中华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力与张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辩证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5,共9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中蕴含着动与静的辩证法。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构建已经展现出持续发展的活力,在文化实践主体性、文化资源主体性、文化价值主体性、文化交往主体性与文化发展主体性层面具有持续生命力。但这一活力的...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中蕴含着动与静的辩证法。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构建已经展现出持续发展的活力,在文化实践主体性、文化资源主体性、文化价值主体性、文化交往主体性与文化发展主体性层面具有持续生命力。但这一活力的获取并非静态完成时,而是以充满张力的方式存在,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矛盾运动,主要体现为文化实践主体性中稳定与变迁的拉扯、文化资源主体性中连续与连贯的牵绊、文化价值主体性中一元与多样的分歧、文化交往主体性中自我与他者的博弈、文化发展主体性中坚守与流动的共变。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未来可能,展开于其活力与张力互动的理论轨道与实践运动中。此间,既需要把握发展的辩证法,明确矛盾拉扯中的主与次;又需要考量差异性因素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影响,探寻其中同一思维的平衡;并促成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中自我与他者发展的共可能;进而,在高质量发展中获取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深厚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主体性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水流深:中华文明传播实践中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清果 胡羽佳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中华文明如同孟子所言“有源之水”一般不舍昼夜、奔腾不息。文章以“观水之术”对中华文明展开探究,研究发现:中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有赖于其独特的传播实践,在秉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之上,中华文明于内向传播中自我发展,在共生传播中应... 中华文明如同孟子所言“有源之水”一般不舍昼夜、奔腾不息。文章以“观水之术”对中华文明展开探究,研究发现:中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有赖于其独特的传播实践,在秉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之上,中华文明于内向传播中自我发展,在共生传播中应对挑战,呈现出以水为师、和合共生的君子气质。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基于此,中华文明需要同世界文明一道,在文明传播中不断开创新局,与世界文明携手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文化主体性 连续性 文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文化主体性阐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菊华 毛世坤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塑造“精神自我”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内蕴文化主体性的确证、持守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主体支撑和内在动力,二者并行同构、辩证统一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塑造“精神自我”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内蕴文化主体性的确证、持守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主体支撑和内在动力,二者并行同构、辩证统一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两个结合”映射中华文明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的主体表达,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时代特质和现代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化“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精神力量、筑牢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明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钒平 郭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共10页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深度融合,扩大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的范围;算法推荐根据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红色文化内容,满足各族群众的不同需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3D)等数字技术,提升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跨界整合助力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需要突出各族群众共享的红色文化符号,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还需要加强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内容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更需要完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导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朝法治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数字智能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阐释与建构
17
作者 吴云志 许嘉诚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从轴心时代开始,历经现代化转型,形成了“榫卯型”文化结构。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文化主体性既回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又敞开了现代维度。通过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 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从轴心时代开始,历经现代化转型,形成了“榫卯型”文化结构。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文化主体性既回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又敞开了现代维度。通过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从内涵阐释、价值旨趣、实践路径等角度入手,搭建起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框架。深入阐释和分析何为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何以及如何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突出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推动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认同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和实践理路
18
作者 侯衍社 曹一飞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F0003,共10页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巩固和捍卫文化主体性,是彰显文化力量和标识文化特性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凝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力量之源。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继承...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巩固和捍卫文化主体性,是彰显文化力量和标识文化特性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凝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力量之源。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对中华传统文化主体性思想的汲取,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中获得新的理论发展,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文化主体基因论、文化主体创造论、文化主体统合论。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蕴含着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我们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的数字技术逻辑
19
作者 周建华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3,共7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交流和发展中体现出的自主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事关文化自信自强,是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迫切需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创造空间,创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交流和发展中体现出的自主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事关文化自信自强,是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迫切需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创造空间,创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形式,成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增强中华文化自主性;促进中华民族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交互性;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创造性。同时,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遭遇数字技术异化风险、数字文化霸权风险和文化跨国传播风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党对发展数字技术的领导,科学规制数字技术发展应用,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能力,有效防范和规避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的数字技术风险。立足数字技术时代,探究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的数字技术逻辑,对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四重逻辑
20
作者 曹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看,浸润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实践;从价值逻辑来看,体现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导向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相通 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