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生态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以《山巅之村》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朱旭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1,共7页
作为有明确而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在其持续性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完成了族群身份、社会身份、中国身份,乃至世界身份的交融。以现代品格注入“风物志”式的叙事传统,圆融而辩证的处理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作为有明确而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在其持续性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完成了族群身份、社会身份、中国身份,乃至世界身份的交融。以现代品格注入“风物志”式的叙事传统,圆融而辩证的处理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以动物美学作为叙事策略,在时间序列中践行其共同体视野;以“生态人”之形象切入,向世界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复调式”现代性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传峰 《山巅之村》 中华民族共同体 生态文学 复调式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精神”力量——基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视角
2
作者 张中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9,共7页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支撑,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立足现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贵在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其中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物质—精神”力量。因...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支撑,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立足现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贵在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其中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物质—精神”力量。因此,新时代可以在有效推进物质精神“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所塑造与加强,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兼具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维属性。因此,新时代依托物质精神“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蕴含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维属性,着手从重点经济领域建设、持续性文化积累、公平正义的政策规范体系等方面有效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共同富裕 铸牢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以“五个突出特性”为视角
3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性沉淀、现代化转型中所彰显的独有特质作出的最新概括。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出场源自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多个维度的现实考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性沉淀、现代化转型中所彰显的独有特质作出的最新概括。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出场源自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多个维度的现实考量,从根本上决定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精神品格、内在格局、开放胸怀和文明基因,同时五者又各具特色、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共同造就中华文明的内在禀赋。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互构关系。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内生动力、内聚情感、和谐特质和世界价值具有巨大的塑造作用,全面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为凝练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了历史契机。两者在建设主体、内生场域和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塑
4
作者 张浩 殷艺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文化土壤。从连续性而言,中华文明呈现于地理疆域、语言文字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整体一致和绵延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淀了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从创新性而言,... 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文化土壤。从连续性而言,中华文明呈现于地理疆域、语言文字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整体一致和绵延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淀了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从创新性而言,中华文明赋予中华民族在物质生产、思想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前进动力和发展活力;从统一性而言,中华文明体现在政治实践、情感认知、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团结一体和深度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价值共识和情感认同;从包容性而言,中华文明彰显在民族分布、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方面的求同存异与和谐共处,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样态和开放品格;从和平性而言,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交通成和、共生并进、保合太和的交往理念和处世智慧,培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国气度和担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五大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生态文化认同研究——以新疆尉犁县民族互嵌村落为例
5
作者 尹仑 布力布力·艾克热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9,153,共10页
民族互嵌社区生态文化认同存在生态环境认同、生计方式认同、生态知识认同、生态观念认同的四重结构,以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民族互嵌村落为特定空间,分析生态文化认同的价值、属性和内涵,进一步管见生态文化认同对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文化... 民族互嵌社区生态文化认同存在生态环境认同、生计方式认同、生态知识认同、生态观念认同的四重结构,以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民族互嵌村落为特定空间,分析生态文化认同的价值、属性和内涵,进一步管见生态文化认同对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提出在新时代,“自然”的生态文化认同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自觉”的生态文化认同,生态文化认同通过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观实现结合,将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认同 民族互嵌村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0,共14页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韧性 国家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3
7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角 被引量:6
8
作者 陈俊丽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各民族持续了五千多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其话语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各民族持续了五千多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其话语体系构建的方向。新时代,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应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使命,在内容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内容的现代化转型,在形式上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化表达方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按照“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框架,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规划和具体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呵护中华民族的生态家园
9
《绿色中国》 2025年第4期1-1,共1页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将...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目标;从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到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家园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维契合向度——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审思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宗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得以发掘与弘扬,其孕育出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得以发掘与弘扬,其孕育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结构,也形塑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紧密,二者的多维互动建构起了三个契合向度,即在逻辑向度上,聚合共同的文脉基因;在意蕴向度上,肩负相同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向度上,谋求同样的文明图景。三个向度相互耦合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使各族人民得以集聚起来,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顺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思想与实践的文化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涛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5,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关系密切。作为思想渊薮、精神源泉和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根由和重要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关系密切。作为思想渊薮、精神源泉和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根由和重要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文明,包括了华夏大地上的各民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正确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紧密关联,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 被引量:4
12
作者 常东亮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5,共7页
在民族复兴语境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中华民族全体的合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内蕴的物质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分别构成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物质载体、精神动力... 在民族复兴语境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中华民族全体的合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内蕴的物质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分别构成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物质载体、精神动力、现实保障,而中华文明内涵以统一性、创新性、连续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为内容的内在特质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蕴含。通过筑牢物质文明的根基、系牢精神文明的纽带、促进政治文明的深化与形塑现代文明发展的国际环境将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互构逻辑 被引量:8
13
作者 万钰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8,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互构共生、协同共进、同频共振的关系。二者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互构共生、协同共进、同频共振的关系。二者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基础、内涵意蕴和实践路径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中孕育共生、在中华文明的共同血脉中扎根共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同向同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坚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的关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走向自为、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 协同互构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推进逻辑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鹏涛 粟迎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7,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统一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两者协同推进的逻辑要结合历史与现实,从理论内涵、形成发展和实践指向三层维度来探寻。从内涵辨析来看,中华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统一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两者协同推进的逻辑要结合历史与现实,从理论内涵、形成发展和实践指向三层维度来探寻。从内涵辨析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都从中华文明中来,前者是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后者是中华文明体系和中华民族群体的结合,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明取向,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基础,具有相互支撑性;从现实实践来看,“五个文明”建设是推进两者的题中之义,具有指向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 共同体 建设 协同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视野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晓萌 钟亮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5,共8页
从文化视野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样态和文化基因,进而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贡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以文化存在为单位,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和交往形成了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文化视野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样态和文化基因,进而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贡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以文化存在为单位,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和交往形成了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不断强化的文缘纽带。各民族独具个性的文化中所孕育的共性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层面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丰富资源。与此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蕴含着谋求和平与发展的文化理念,蕴蓄着超越意识形态之争、关切全人类共同命运、共建美好大同世界的中国智慧,彰显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文化构建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网络社群的信息生态机制分析——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鸿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化网络社群生态,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对西南边境部分村落、乡镇进行调研,借鉴信息生态理论,将少数民族网络社群视作信息生态环境的重要有机体,发现其遵循以下信息生态机制:公共议题讨论,基于情感需求的“线上—线下”交互的运行机制;基层治理信息交互,社会信息交流共同体的信息交互机制;基于锚定的强集聚效应,信息中心节点聚合效应显著但不稳定性客观存在的动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网络社群 信息生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南边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北疆文化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树林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6,共10页
北疆文化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是内蒙古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北疆文化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是内蒙古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并且毫不偏离这条主线。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内蒙古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区情,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疆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主线和总纲地位;北疆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为内蒙古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撑和精神纽带,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历代王朝和地方政权的北疆治理与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推动了北疆文化的传承发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内蒙古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眼于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蒙古篇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北疆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唐体育文化的突出特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8
作者 戴俭慧 司马昊翔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145,共6页
汉唐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性。汉唐体育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坚实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底;突出的“创新性”塑造出中华民... 汉唐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性。汉唐体育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坚实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底;突出的“创新性”塑造出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底;突出的“统一性”决定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坚定信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疆域根底;突出的“包容性”确保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底;突出的“和平性”体现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美好夙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根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唐体育文化 突出特性 根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逻辑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6,共11页
中华文明的长河从未中断,归结于中华民族基于历史逻辑上的源头认同,理论逻辑上的内涵认同,实践逻辑上的本质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长历史的不疑佐证,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是各... 中华文明的长河从未中断,归结于中华民族基于历史逻辑上的源头认同,理论逻辑上的内涵认同,实践逻辑上的本质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长历史的不疑佐证,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实践动力。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叙事逻辑。廓清三重叙事逻辑对于促进中华文明溯源,深化“五个认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 叙事逻辑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理论意涵、时代价值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元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现代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新征程中关于生态理念与实践的系统性表达,是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 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现代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新征程中关于生态理念与实践的系统性表达,是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基于此,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美丽中国建设,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新的制度、文化、立场与形态意涵。同时,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社会新形态的当代阐释上,对于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只有通过政治、文化与产业革命的多重变革才能实现,从而为其提供坚实的制度、文化与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 文明理论意涵 文明时代价值 文明实施路径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