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田钒平 郭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共10页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深度融合,扩大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的范围;算法推荐根据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红色文化内容,满足各族群众的不同需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3D)等数字技术,提升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跨界整合助力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需要突出各族群众共享的红色文化符号,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还需要加强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内容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更需要完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导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朝法治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数字智能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本、堵点与破解——基于集体记忆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宣廷 吉灿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0,共8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重塑集体记忆是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空间。传统体育文化集体记忆虽然通过增强主体动力、雕筑标识形象、创造精神食粮,厚积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厚重资本;但在构筑过程中,由于面临记忆主体骤减遗失、记忆内容模糊虚泛、记忆过程疏离松散等问题,导致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被削弱,文化认同塑造的客观维系受阻,以及文化认同形式的实施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基于“谁来记忆”“记忆什么”及“如何记忆”的逻辑主线构建破解路径:以系统性保护激活记忆人群意愿,激发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以符号化标识提质记忆内容载体,释放文化认同塑成的客体空间;以现代化叙事凝聚记忆手段合力,创设文化认同形成的交融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3
作者 于肪苏 田轲 王楷钧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6,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厚植文化认同根基,增强精神向心力;系牢精神交融纽带,彰显文化渗透力;激活民众多元身份,焕发社会聚合力;诠释文化标识形象,...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厚植文化认同根基,增强精神向心力;系牢精神交融纽带,彰显文化渗透力;激活民众多元身份,焕发社会聚合力;诠释文化标识形象,展现精神感召力。困境:精神文化传播薄弱,文化认同生成根基不牢;数字技术运用滞后,情感交流互动效能不足;文化群体流失加速,共同价值生成力量削弱;符号标识形象模糊,文化传承发展活力较弱。路径:建立特色化阐释机制,塑造共同认知的深层文化认同;培植数字化沉浸空间,构建精神融通的情感交流场域;重塑多元化构筑身份,打造多重力量的共同价值集体;强化引领性特色标识,建设繁荣多元的文化发展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兴帜 梁昭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礼俗与社会、祖先与神灵等各类关系的规训与恪守,以及对于家国情怀的实践。从家园遗产的视角来看,春节的原生主体是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并以“一体多元”的模式呈现;春节的内容主要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祝愿、国家繁荣昌盛的期许、普天同庆的愿景等,而其蕴含的中国人对于个体、家庭、国家、人类社会认知的价值观则是通过节日期间各类文化事象的践行与分享来实现。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春节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又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智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在一百多年党史发展中,伟大建党精神的谱写和传承,引领各族人民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新时代新征程依然要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引领各族人民汇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中,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化研究阐释,拓展宣传主体,丰富教育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郭良如 顾怡然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79,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产业,助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弘扬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开展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江大河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四渎”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魏欣宝 路其首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江河淮济”组成的“四渎”是中华大江大河的代表,同时也是构筑和标识“大一统”空间秩序的重要人文符号。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于四渎的祭祀是其完成“大一统”的政治昭告,亦是其对实现“大一统”的希冀。四渎流域是中华民族诞育交... “江河淮济”组成的“四渎”是中华大江大河的代表,同时也是构筑和标识“大一统”空间秩序的重要人文符号。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于四渎的祭祀是其完成“大一统”的政治昭告,亦是其对实现“大一统”的希冀。四渎流域是中华民族诞育交融的核心区域,一方面“大江大河”之气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蕴含着爱国主义、奋斗包容、以民为本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另一方面,“四渎”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内涵丰富、相互包容的“大河”文化,不同质性的文化类型在此交错发展、衍生共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宝库。对“四渎”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一统 民族精神 文化宝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个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志繁 林翠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2023年6月2日,总书记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2]。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个特性的概括,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指明了方向。从历史的维度看,正是中华文明的优秀特质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维度 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固本培元 集体学习 精神之钙 贯通古今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根基与理论超越
9
作者 陈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3,共10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刻时代命题,是塑造统摄全体成员、凝聚广泛共识并为民族复兴提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精神动力。其构成上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元一体”,具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刻时代命题,是塑造统摄全体成员、凝聚广泛共识并为民族复兴提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精神动力。其构成上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元一体”,具有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及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时代意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格局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阐释范式实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超越:超越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对符号建构的侧重,超越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对理性反思的倚重,超越涂尔干“集体意识”的社会图式化倾向,超越阿斯曼“文化记忆”对精英建构的偏重,超越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止于差异和解的局限。该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贡献,也为理解和构建当代国家认同提供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理论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寻与重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玉堂 李艳琼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4,共11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是时代变迁的文化记忆和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原生态产物,深深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表征。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机理,对其文化历程定律和历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是时代变迁的文化记忆和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原生态产物,深深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表征。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机理,对其文化历程定律和历史格局进行探索和重构,体现了民族发展与时代内涵的合理接榫,对培育民族认同、延续民族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和形象,在固定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和推行风俗与思想体系,既是模塑和调协人们的品性与行为、维系民族创造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实践,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力蓄积和有效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挑战与实践理路——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视角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哲 王永贵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3,共6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引领中国走向未来的精神指引。当前,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格局发生重...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引领中国走向未来的精神指引。当前,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演变、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挑战。我们需要避免陷入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精神家园失落的窠臼,防范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以及西方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根据现代化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激发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也要坚持文化主体性,突出中国特色和国情所造就的文化传统;用核心引领多元,不断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形成科学完整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视觉表达体系;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应致力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在交流互鉴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建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塑着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需要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以及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被引量:14
13
作者 薛秀军 代清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3,共6页
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和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和强大精神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与持续探索,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自信。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推进... 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和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和强大精神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与持续探索,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自信。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要不断打造和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整合引领和文化传播融合能力,要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广阔的世界胸怀,善于打造形成既有自身特色又能被世界普遍接受的话语体系,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亚娟 刘昀献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8,共10页
文化自信理念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信心之源与力量之本;文化强国建设是锻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练之路与淬炼之炉;“两个结合”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注了习近平... 文化自信理念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信心之源与力量之本;文化强国建设是锻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练之路与淬炼之炉;“两个结合”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伟大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指向浓缩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发展史,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新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自信自强 两个结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解乒乒 何飞虎 苑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3,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凝聚文化思想;提升武德规范教育,践行中华美德;深化爱国尚武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丹丹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2期19-21,共3页
茶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历史传承的核心,促进了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它通过提升民族凝聚力、培育民族道德情操以及促进民族和谐共生,深刻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加强茶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巩固... 茶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历史传承的核心,促进了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它通过提升民族凝聚力、培育民族道德情操以及促进民族和谐共生,深刻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加强茶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凝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自我”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海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自我”,就是在提振中华儿女精神自觉与精神主体性的基础上,追求主体精神与共同体精神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汇通的精神文明指向,表达一种对于在民族复兴过程中能够发挥历史主...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自我”,就是在提振中华儿女精神自觉与精神主体性的基础上,追求主体精神与共同体精神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汇通的精神文明指向,表达一种对于在民族复兴过程中能够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主体意识的“大精神”“大我”的期待。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奠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主体担当,以及精神自立能否塑造起来关系重大等维度来看,我们确实走进了一个应该且能够“精神上立起来”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神修养的智慧滋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精神解放的框架分析和党的创新理论中精神发展的高位导引及其结合,能够从根脉、魂脉和导引等方面塑造与引领中华儿女的精神主体性。从学术上研究与探讨精神本质、精神结构、精神发展和精神境界等基本问题,有利于培育与提升中华儿女的精神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创新理论 精神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理路与教育路径
18
作者 刘显 林东梅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群体归属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传统体育仪式以身体实践为媒介构建起跨地域、超方言的文化认同场域,其仪式展演中的符号共享、身体对话和情感共振,有效弥合了地域分隔、语言差异和记忆断层带来的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群体归属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传统体育仪式以身体实践为媒介构建起跨地域、超方言的文化认同场域,其仪式展演中的符号共享、身体对话和情感共振,有效弥合了地域分隔、语言差异和记忆断层带来的身份裂隙。本文借助传统体育仪式,深入挖掘“符号表征”“历史根脉”“精神共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必然逻辑,探索传统体育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既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体系与实践范式,又能推动中华文化认同从表层符号认知向深层价值内化的质性跃迁,更有助于构建起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体系,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文化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仪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符号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内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主体性意蕴 被引量:12
19
作者 俞贺 魏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文化主体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耦合,旨在巩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并为“五个认同”提供坚实保障、为“四个与共”开拓精神磁场、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造思想城墙、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通时空场域。发挥中华文化“向内凝聚”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量赋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融通、有机统一,不断建设中华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向内凝聚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逻辑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6,共11页
中华文明的长河从未中断,归结于中华民族基于历史逻辑上的源头认同,理论逻辑上的内涵认同,实践逻辑上的本质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长历史的不疑佐证,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是各... 中华文明的长河从未中断,归结于中华民族基于历史逻辑上的源头认同,理论逻辑上的内涵认同,实践逻辑上的本质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长历史的不疑佐证,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实践动力。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叙事逻辑。廓清三重叙事逻辑对于促进中华文明溯源,深化“五个认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 叙事逻辑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