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4
1
作者 周虎生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发民族自信;展示民族风采,传承民族精神。实践路径: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强化认同意识;搭建赛事舞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体育与国际交流,提升民族形象;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体育精神 机制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欧阳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在一百多年党史发展中,伟大建党精神的谱写和传承,引领各族人民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新时代新征程依然要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引领各族人民汇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中,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化研究阐释,拓展宣传主体,丰富教育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常江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促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蕴蓄的文化力量;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需要体系化制度保障;三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认同能够引领民族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需要真实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而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筑牢“中国之治”制度根基的双重自觉,更好地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化认同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4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遗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5
作者 李然 林婵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觉醒,具有实证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就理论逻辑而言,文化线路上承载着人、物、文化等关键元素的大范围流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凝聚为共同体的过程。就实践逻辑而言,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持续深化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讲好蕴含的中华民族故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化遗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四重逻辑
6
作者 曹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看,浸润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实践;从价值逻辑来看,体现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导向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相通 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角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7
作者 杨文炯 刘洋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构筑五维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构筑五维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是多元性的各美其美——“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而且是一体性的美美与共——“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灵魂温馨的归宿——一个有容乃大的“家”:56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安顿下自己又能容下世界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北疆文化:历史逻辑、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8
作者 吕文利 孙晓晨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6,F0003,共8页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北疆大地上的多种文化汇聚交融而成的,是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北疆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凝练各民族共享共创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符号,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北疆大地上的多种文化汇聚交融而成的,是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北疆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凝练各民族共享共创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符号,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同时,北疆文化是我国边疆研究与新时代发展需求不断适应、密切结合的产物,是对区域文化的有益探索,能够推动中国边疆学的理论创新与话语建构。新的历史形势下,应加强文化戍边,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区域实践特点,推动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北疆文化研究阐释与学术资源整合,加快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北疆文化研究队伍,并以此不断推进内蒙古文化强区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重要支撑与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内蒙古地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戍边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进路——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为例
9
作者 苟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1,153,154,共14页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民族互嵌式共同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的重要关注。进入多元互嵌的各个族群,通过结构互嵌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传统民族关系的缔造,在“四个与共”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寻找互嵌价值进...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民族互嵌式共同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的重要关注。进入多元互嵌的各个族群,通过结构互嵌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传统民族关系的缔造,在“四个与共”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寻找互嵌价值进而升华共同体意识,在家国同构的文化传承中激活与建构人们潜意识的共同体情感,为新时代各个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深度有效互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文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以载道:铜鼓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逻辑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君红 黄彩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铜鼓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的“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铜鼓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录者”。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共生的历史记忆、共有的价值观念都在铜鼓文化中可见一斑。为全面体现、充分发挥铜鼓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和功能,应积极彰显共享文化符号,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文化互鉴融通,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打造铜鼓文旅品牌,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享文化符号 共有历史记忆 共同价值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符号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慧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文化符号共享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形成的思想意识整合的手段,共享的符号关联使各民族产生联系、促进互动,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共享文化符号作为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征,是物象体验与精神交流的载体、共同性与差异性调和的纽带... 文化符号共享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形成的思想意识整合的手段,共享的符号关联使各民族产生联系、促进互动,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共享文化符号作为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征,是物象体验与精神交流的载体、共同性与差异性调和的纽带、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桥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统合的交集。在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导向下,共享文化符号呈现出统一性、共通性、规范性的特征,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逻辑理路。为此,从中心、对象、历史传承、空间区域、产业化五个维度,突出国家层面总体性的符号象征,强化民俗符号的全民性特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力,彰显区域文化符号的共性,推动文化符号旅游的发展,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符号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恩 刘旭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共11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础和最深层的部分,民俗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集体生活文化,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性和民族凝聚力,其蕴含的价值潜在性、实...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础和最深层的部分,民俗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集体生活文化,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性和民族凝聚力,其蕴含的价值潜在性、实践性、情感性等特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了不可多得的作用。民俗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在充分考虑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育路径和实施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主体活动、亲身实践、学校生活等不同场域,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以共同文化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心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在逻辑 教育价值 协同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文化的符号重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红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共10页
运用《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视角,系统考察石榴文化符号从物质符号到政治符号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从... 运用《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视角,系统考察石榴文化符号从物质符号到政治符号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从自然象征到文化象征、从传统文化到政治文化、从单一民族到多民族共同体的转换机制,在新时代形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文化认同的载体和政治认同的纽带三重内涵。通过考察“石榴籽育人”工程、“石榴红家园”建设、“石榴云”融媒体平台等创新实践,揭示了石榴文化符号在教育领域、社区治理、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基于《周易》象征体系的文化符号重构不仅深化了对中国传统符号学理论的认识,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关键指引,也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象征体系 石榴文化 符号重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乐泉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文化行动。基于文化选择视角,从文化结构性动力与主体性动力2个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机...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文化行动。基于文化选择视角,从文化结构性动力与主体性动力2个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解读。在结构性动力方面,无论是由民间游艺向民族民间体育的转向,还是由民族民间体育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向,其发展的主旨都凸显出各民族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蕴含的对体育文化共性的认同;在主体性动力方面,非遗化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传统体育文化根系,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能力。专业化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对体育活动元素“规范化”的处理,推动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多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与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选择 结构性动力 主体性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各民族文化的共情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古春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孕育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各民族文化在交往实践中,既有各美其美的灵韵,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又有美美与共的“通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意识和文化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孕育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各民族文化在交往实践中,既有各美其美的灵韵,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又有美美与共的“通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意识和文化基础。各民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情感意志有意味的形式表达,民族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和抒情,折射出各民族的心理、情感、信仰,容易形成亲和力,产生共情,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律动,从共情中融会互通、交流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文化共情 交流互鉴 美美与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族赛马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欣 沈潇湘 孟飞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梳理藏族赛马文化符号起源、发展与传承的基础上,归纳演绎藏族赛马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种实践方案与实践载体。研究认...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梳理藏族赛马文化符号起源、发展与传承的基础上,归纳演绎藏族赛马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种实践方案与实践载体。研究认为,藏族赛马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影响、相互成就,藏族赛马文化符号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了藏族赛马文化符号的特色和价值,能够推动其在新时代传承、传播与弘扬。借助藏族赛马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沿着“编码-解码”的推进路径,即通过推出系列报道、生动讲述基层和宣传先进典型进行编码,通过完善赛马规则、创造时代价值及丰富解码方式进行解码。通过挖掘与传播藏族赛马文化符号的价值意蕴,潜移默化地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赛马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关联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被引量:2
17
作者 白永生 李国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9,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中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产、精神供给、精神交往和精神消费整体系统的联动优化,体现在农民群体性特征上是农民在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和信仰生活三个层面形成的衔接递进的美好精神生活景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中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产、精神供给、精神交往和精神消费整体系统的联动优化,体现在农民群体性特征上是农民在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和信仰生活三个层面形成的衔接递进的美好精神生活景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信仰的力量增强了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农民团结奋斗提供了文化认同场域,为形塑农民中华民族共同身份提供了精神纽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情感塑造农民安全的心理生活,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领农民丰盈的文化生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塑造农民崇高的信仰生活,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资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于甘肃天水伏羲文化的案例考察
18
作者 崔慧芳 金炳镐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地域文化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支撑。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自然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源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天水市凭借地域文化资源,开... 地域文化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支撑。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自然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源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天水市凭借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伏羲祭祀大典及其相关学术研讨会、民俗活动等,传承弘扬伏羲文化,并将其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积累出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华文化认同、价值引领及精神塑造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相结合等宝贵经验。这对新时代各地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天水 伏羲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经验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之机理
19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动作用才得以实现。针对上述久议难决之困惑,可以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转变的三大挑战分析入手,澄清人类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需克服技术与社会条件多样并存的情况。远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南方丘陵山区诸多民众,正是凭借多元文化互动制衡实现稻作文化起源之突破,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借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干预,最终达成稻作文化之成熟及繁荣兴盛。通过对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机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文化 建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媒介性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兰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石。在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下,中华文化隐匿的媒介性逐渐彰显,其不再是传统视角下的静态内容和等待被发现、被认知的被动角色,而是越来越成为意义、意象...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石。在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下,中华文化隐匿的媒介性逐渐彰显,其不再是传统视角下的静态内容和等待被发现、被认知的被动角色,而是越来越成为意义、意象与意识的“积极行动者”及“有序组织者”。中华文化的媒介性特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文章提出要正视中华文化的媒介本质,并以媒介本体论阐释了中华文化可供性机制、可见性架构、具身性形态、生成性内核的四大媒介特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中华文化的媒介性建构路径,即激活共同体认知的文化质料、深化共同体情感的虚拟在场、形塑共同体认同的叙事路径、提供共同体行为取向的动能,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文化基础,提供文化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