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常江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促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蕴蓄的文化力量;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需要体系化制度保障;三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认同能够引领民族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需要真实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而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筑牢“中国之治”制度根基的双重自觉,更好地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化认同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逻辑 被引量:3
2
作者 英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主体性自觉,筑牢中国道路的主体性根基,打开中国理论和制度的主体性创新空间,蕴含着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密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建构,体现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时代承续,集成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智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生成逻辑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维辩证路径
3
作者 陈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4,共9页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上,应超越“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两极思维,重构文化存在的张力结构,在差异与同一的动态关系中寻找融合之道,进而建构多元共生、互鉴互通的文明格局。其二,在认识论维度上,应突破“主体孤立性”与“他者绝对化”的对立结构,重申文化认同的生成性与交互性,通过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双向建构路径,确立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内在价值与自主地位。其三,在方法论维度上,应拒绝传统的僵化守成与现代性的全盘替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化的历史智慧嵌入当代实践逻辑,推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动态融合。三条进路的辩证统一,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有力回应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形而上学设定,也在实践层面为超越“文明冲突论”的二元对抗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最终指向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栖居-对话-创造”的循环中持续演进的新范式:在差异中建立连接,在对话中保持独特性,在转化中延续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文明对话 三维辩证路径 传统与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哲学自我”
4
作者 邹广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06,共7页
文化生命体的创造与文化精神的独立自主不仅是哲学的,也是现实的、历史的和实践的。在文化哲学语境下,思考与把握人类现代化文化形态本身呈现的新问题新趋向,以“内生外合”的思想视域自觉去超越一切主观意义的“历史的实在性”,有利于... 文化生命体的创造与文化精神的独立自主不仅是哲学的,也是现实的、历史的和实践的。在文化哲学语境下,思考与把握人类现代化文化形态本身呈现的新问题新趋向,以“内生外合”的思想视域自觉去超越一切主观意义的“历史的实在性”,有利于重新理解中华民族自己文化生命的哲学根脉、思想内涵与独特优势。在“第二个结合”中自觉推动中华民族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首要在于深入理解和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与精神要义,特别是要深化对中国哲学“开端本性”“思想谱系”“义理脉络”“个性特质”的体悟与传承,自觉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哲学自觉意识并发挥实践创新精神,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 文化主体性 原创性 哲学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百年建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曹高丁 青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3,共11页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深刻剖析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可以确定以何种方式理解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要素,以何种范式划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深刻剖析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可以确定以何种方式理解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要素,以何种范式划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路,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遵循着“破”“立”结合的辩证思想,在“改造”“改革”“方向”“方针”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转型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建构了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主体性 概念内涵 百年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蕴 被引量:10
6
作者 英明 田鹏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9,共7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标示着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其建构具有深邃的意蕴。中华民族孕育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彰显文化主体性,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标示着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其建构具有深邃的意蕴。中华民族孕育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彰显文化主体性,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本体意涵。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掌握历史主动中形成,在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的守正创新中建立,在深刻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中巩固,这印证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延展过程。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根本所在,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文化基础、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支撑,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本体意涵 延展过程 时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形式探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锦云 耿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37,共7页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所有人类文化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历史上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格局:中华民族...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所有人类文化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历史上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格局: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既能借鉴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交流经验,也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新契机,与时俱进地丰富与拓展传播形式与途径,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路径与形式包括官方和民间两大传播主体所主导的口碑传播、品牌塑造、实体展示、多媒体呈现、文创产业、民间交流等多种样式,早期建构的传播路径在当前势头强劲,新出现的传播路径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 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方文化霸权探析中华民族文化安全性隐忧——萨义德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之阐释与警示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晓光 冯大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22,2,共5页
殖民扩张、文化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帝国主义、西方文化霸权的体现。从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萨义德关于东方学、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解析能够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安全性的隐忧:民族价值观受到冲击,民族文化独立性... 殖民扩张、文化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帝国主义、西方文化霸权的体现。从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萨义德关于东方学、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解析能够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安全性的隐忧:民族价值观受到冲击,民族文化独立性面临挑战;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弱化,民族文化表达力式微;民族文化创新能力与创造力不足,民族文化凝聚力削弱。只有让中国人民普遍树立起文化安全意识,珍视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自觉地进行文化建设,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交流与冲突中不断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文化理论与表达范式,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义德 东方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 中华民族文化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 被引量:55
9
作者 林崇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51,174,共9页
中华民族的师德观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师德的重要性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师德观的继承和发扬,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师生发展的需要,彰显师德在教师素质中的显赫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内容十分广... 中华民族的师德观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师德的重要性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师德观的继承和发扬,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师生发展的需要,彰显师德在教师素质中的显赫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内容十分广泛,在当前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爱岗敬业(师业),关爱学生(师爱),严谨治学(师能)和为人师表(师风)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师德 教师素质 师业 师爱 师能 师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视角”到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治史心路回眸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其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8,共8页
治学理念是研究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主观抉择总结出来的,治学理念形成之后,应当在研究工作中得到认真践行,并且与时俱进,予以提升、发展,这对学术工作的创新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是从学术实践中总... 治学理念是研究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主观抉择总结出来的,治学理念形成之后,应当在研究工作中得到认真践行,并且与时俱进,予以提升、发展,这对学术工作的创新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是从学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史理念,主要是将历代史学名著的成就置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走向之中,考察史家对时代特点的认识;同时又通过史学名著,考察中国文化传统如何得到继承和发扬,展现出怎样的特质和魅力,对推动社会前进和学术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运用这一双向考察的理念与方法,对中国史学演进道路和史学名著进行创造性阐释,发掘其非凡成就、哲理内涵和宝贵价值。在此基础上,考察传统学术的精华何以通向马克思主义,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点”和“传统思想中的闪光点”相贯通的内在逻辑。继而,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如何锻造,这也是对“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双向考察”这一理念的进一步践行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学理念 文化视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路径探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亚席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106,共8页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内在精神构架的共识,它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意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建立在各民族对文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基于共同或相似的文化理念、文化思想和文化基因,形成的以文化价值的同一性作为各民族共享的...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内在精神构架的共识,它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意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建立在各民族对文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基于共同或相似的文化理念、文化思想和文化基因,形成的以文化价值的同一性作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和凝聚力更大的“灵魂共同体”。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对于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在增强文化认同中、在民族文化交融中、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和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持续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共同体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12
作者 王玉希 白彩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5-80,共6页
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与多元性问题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问题,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本文就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作一初步探讨,求教于各界同仁。 从中华民族的起源谈起 国外... 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与多元性问题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问题,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本文就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作一初步探讨,求教于各界同仁。 从中华民族的起源谈起 国外有些人士在谈到中华民族的起源时,往往不顾事实真相,硬说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西方或中西亚地区,有的竟把皇帝、神农氏、庖牺氏等都说成是巴比伦人,其目的是要证明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是经过西方传到东方。这一论点是毫无根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起源 多元性 统一性 汉族 民族 兄弟民族 文化遗存 公元 高山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在昆明举行
13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95,共2页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华民族文化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在祖国西南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举行。来自台湾的14名学者和云南的28名学者相聚一堂,就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问题,切磋琢磨,深...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华民族文化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在祖国西南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举行。来自台湾的14名学者和云南的28名学者相聚一堂,就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问题,切磋琢磨,深入探讨。 海峡两岸隔绝已4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学术讨论会 海峡两岸 昆明 云南学者 扬中 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 云南省 台湾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荥泽湖的变迁及开发利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诞生
14
作者 张汉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88年第3期51-51,共1页
据《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史迹考》资料,五千多年前,在岳山脚下的北、东、东南一带,是一片烟水茫茫、黄波连天的大湖泊——荥泽湖。其域包括今武陟南、荥阳东北(原为河阴、荥阳县)、原阳县南部、郑州北部、中牟西部及黄河道在内的一片地区... 据《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史迹考》资料,五千多年前,在岳山脚下的北、东、东南一带,是一片烟水茫茫、黄波连天的大湖泊——荥泽湖。其域包括今武陟南、荥阳东北(原为河阴、荥阳县)、原阳县南部、郑州北部、中牟西部及黄河道在内的一片地区。据《禹贡》记载:“导(氵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即这一片大水域,原为一片低洼之地,夏秋季节,雨洪并发,济河之水自王屋山直泄入黄河,西来汹涌之黄河遇济水汇入,水势更猛,决岸溢出,且广武陵一带的季节性河流如京水,索水和海然河也借势发挥,滚滚而下,遂使这一带尽成泽国,浩浩“河泊相连”,荡荡“怀山襄陵”。广武陵周围河流环抱,东部则入浩渺的荥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黄河 郑州市 《禹贡》 荥泽 开发利用 济水 季节性河流 游览区 史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俊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共10页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以及“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其特点是“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突破性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现代性、创新性、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结合”下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赋予现代性以中华文明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中华民族当代的文明新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征程,推进了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现代性 文化运动 中华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22
16
作者 方盛举 杨睿哲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51,共1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和合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性传承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和合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性传承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度契合,对推动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共同体、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共同体建设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在强国建设背景下,通过重塑和合文化、弘扬和合文化、践行和合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共同体 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 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共同体 强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源典精神与人文传统——关于炎黄文化的一点思考
17
作者 陈昆满 王晓清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7期15-17,共3页
一、炎黄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源典精神炎黄文化是史前文化向文明时代发展延续的文化类型,它具有很典型的原生性,是中国文明的母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成型的决定因素。炎黄文化的原生形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 一、炎黄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源典精神炎黄文化是史前文化向文明时代发展延续的文化类型,它具有很典型的原生性,是中国文明的母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成型的决定因素。炎黄文化的原生形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文明始祖与民族共同体的分合及扩散中华民族起源的人类学基础发生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群体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的原生形态,从史前文化所反映的时空的巨大模糊性可以对民族起源有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认识。神话与传说所衍射的“史影”,是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附丽于炎帝、黄帝的诸多神话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黄文化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史前文化 原始社会 黄帝 文化蕴涵 部落 中华民族文化 炎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时代特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40,共4页
由于中国大地生态类型的多样化,使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特色,这也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中所有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共生对... 由于中国大地生态类型的多样化,使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特色,这也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中所有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共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构成了体育文化生态圈得以存在和构建的科学依据。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首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依赖于原生态的环境条件,并充分保留了远古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印记;其次,我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的多元图景;再次,体育文化生态圈这个有机统一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而非封闭的、静态的,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具有原生态发展观、文化多样性和动态开放性的时代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 生态学 原生态发展 文化多元 动态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传统体育魅力 被引量:2
19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I0004-I0004,共1页
伴随着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现代体育观念的发展,各种体育健身、养生项目在社会、高校中不断渗透与崛起。中国式摔跤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传统体育竞技精神融入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 伴随着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现代体育观念的发展,各种体育健身、养生项目在社会、高校中不断渗透与崛起。中国式摔跤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传统体育竞技精神融入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有益于道德修养和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体育项目 感受 中华民族文化 中国式摔跤 和谐发展 生活水平 体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互补视域下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达云 肖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2-53,68,共3页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高校作为培育社会青年精英的摇篮,实施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有着其深刻的实然与应然价值。本研究援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高校作为培育社会青年精英的摇篮,实施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有着其深刻的实然与应然价值。本研究援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试图在"共生互补"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高校中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继而提出了在高校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一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一体格局 共生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