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生互补视域下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达云 肖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2-53,68,共3页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高校作为培育社会青年精英的摇篮,实施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有着其深刻的实然与应然价值。本研究援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高校作为培育社会青年精英的摇篮,实施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有着其深刻的实然与应然价值。本研究援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试图在"共生互补"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高校中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继而提出了在高校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一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一体格局 共生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鉴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2期52-56,共5页
多元文化教育概念虽为西方杜会首倡,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多元文化教育以自在和自为两种形态存在。80年代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自为阶段,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有效模式。如何借鉴西方多... 多元文化教育概念虽为西方杜会首倡,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多元文化教育以自在和自为两种形态存在。80年代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自为阶段,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有效模式。如何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成果?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体系?等等,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与多元之间:全面抗战时期藏族人士的“中华民族”观念
3
作者 励轩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全面抗战爆发前,一些旅居内地的藏族宗教、政治与文化精英已频繁接触“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形成了多元一体式的“中华民族”观念。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使用更为频繁,并且超越了地域与派系界限,来自卫... 全面抗战爆发前,一些旅居内地的藏族宗教、政治与文化精英已频繁接触“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形成了多元一体式的“中华民族”观念。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使用更为频繁,并且超越了地域与派系界限,来自卫藏、康和安多的藏族人士均自觉运用起“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表达与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不过与当时国统区盛行的中华民族一元一体论调不同,一些藏族人士并不认为中华民族建设要以否定各个民族的民族地位为代价,他们在肯定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同时,也发出要求尊重中华民族多元性的声音,并在抗战胜利前夕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共同推动国家认同建设理念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藏族 多元一体 一元一体 全面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之机理
4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动作用才得以实现。针对上述久议难决之困惑,可以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转变的三大挑战分析入手,澄清人类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需克服技术与社会条件多样并存的情况。远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南方丘陵山区诸多民众,正是凭借多元文化互动制衡实现稻作文化起源之突破,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借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干预,最终达成稻作文化之成熟及繁荣兴盛。通过对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机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文化 建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土中国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迈向一种文化转型视角的差异性共在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旭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52,共14页
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与改变,可以基于一种内外关系的结构性改变而做一种细致的考察。这种改变有着其自身的内力和外部压力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内力的作用来自于作为原点参照的乡土中国长期模式的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一种文化理解意义上的... 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与改变,可以基于一种内外关系的结构性改变而做一种细致的考察。这种改变有着其自身的内力和外部压力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内力的作用来自于作为原点参照的乡土中国长期模式的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一种文化理解意义上的根基于土地束缚的存在,但这种束缚却并非一种所谓超稳定结构的存在,而是有着其自身自我适应性的结构性调整,通过迫不得已离开土地的选择而实现生计依赖上的自我转变和适应。这里会真实面对一种乡土中国其自身所固有的封闭与开放的循环,并通过多元一体的动态模式实现其自身多样性和一体性之间的平衡。由现代性冲击所带来的中国转变,要求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上从一种创造性转化的意义中去构建追求一体性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便要求一种基于文化转型的策略性应对,这同时也将是文化、艺术以及遗产之类的存在向度重新回归于大众社会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 文化转型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价值、维度与策略
6
作者 何建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6-176,共11页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特定的问题境遇和历史语境下,生发出多元的功能指向与时代价值,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也是进行民族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特定的问题境遇和历史语境下,生发出多元的功能指向与时代价值,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也是进行民族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需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顶层设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图示,科学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理,立足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唯有实现理论术语的革新、理论范式的转换与理论叙事的证成这三者的辩证统一、相互支撑,才能深入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我国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7
作者 陈立鹏 闫芸 范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工作的新形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思想,并进行了系列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工作的新形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思想,并进行了系列论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其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从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到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也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为避免“管中窥豹”式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有必要在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框架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崔璨 崔明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兴盛得益于中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从更新世早期开始的... 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兴盛得益于中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从更新世早期开始的温暖气候,其发展则与更新世中期的“气候适宜期”密切相关: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均起源于距今10 000年前后的全球气候变暖期,鼎盛于“气候适宜期”(如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等),形成了“满天星斗”的格局;距今4000年左右的全球降温事件,不仅促进了夏王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也使得游牧业从种植养殖业中分裂出来;随后的四次寒冷期(西周寒冷期、东汉魏晋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及明清寒冷期),大量人口向南向东迁徙,加速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尤其是极端的寒冷期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并建立新的王朝,这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华民族一体化格局的进程。寒冷期过后的温暖期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口向西转移,这也促进了中华民族东西部的一体化格局;作为自然地理的“走廊”,不仅是众多民族人口迁徙的历史地理通道,也是连接中华民族多元区域之间的纽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文化因素,特别是“大一统”思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延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生态环境 气候变迁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范式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青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29,共5页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面对研究对象的变化,特别是民族体育中复杂的身体行为,中华民族体育研究应突破单一研究范式,充分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构建多元研究范式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式的研究。旨在克服中华民族体育以人文社会科学为...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面对研究对象的变化,特别是民族体育中复杂的身体行为,中华民族体育研究应突破单一研究范式,充分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构建多元研究范式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式的研究。旨在克服中华民族体育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单一研究范式的不足,发挥融合自然科学的多元研究范式优势,充分、全面地研究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并借此逐步充实、完善中华民族体育科学化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体育 单一研究范式 多元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内涵、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30
10
作者 海路 王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7-136,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是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四类教育主体,通过遵循共同教育目的、传授共同教育内容、运用共同教育载体等方式,通过自发构建横向贯通的教育机制,对青少年群体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是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四类教育主体,通过遵循共同教育目的、传授共同教育内容、运用共同教育载体等方式,通过自发构建横向贯通的教育机制,对青少年群体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具体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面临若干困境。首先,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权责不明,各自优势未显;其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缺乏精确性、丰富性与创新性,内生动力不足;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够健全,各主体合作步调缓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路径,一是明确多元主体角色定位,完善权责配置机制;二是发挥教育要素役使作用,凝聚多元主体共识;三是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机制,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协同论 教育主体 多元主体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协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探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刚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6-140,共5页
民族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曲折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格局。这种独特的族群共同体模式,源于中华民族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协同基因。正基于此,中华民族才日渐形构出一个满足多元需求的文化核... 民族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曲折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格局。这种独特的族群共同体模式,源于中华民族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协同基因。正基于此,中华民族才日渐形构出一个满足多元需求的文化核心,塑造了共同价值诉求和精神指向,从而实现了民族生态从无序走向有序,由多元融为一体。文化协同论就是将协同论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文化哲学的研究视域之中,据此阐释文化自身所蕴含的强大协同效应,并揭示其社会功能;进而从文化协同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理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通过本研究的展开,不仅有益于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有益于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更有益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同时通过理论和方法的类推,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机制和发展路径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协同论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共同体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文化的多元生成性看汉水文化的地位——兼与“汉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观点商榷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永安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76,共5页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从人类考古发现、重要古代发明创造、龙文化的起源、"汉"字的产生、神话传说等方面,结合十堰地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汉水文化的有关内涵、特点及其多元生成性,阐释了中华文化起...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从人类考古发现、重要古代发明创造、龙文化的起源、"汉"字的产生、神话传说等方面,结合十堰地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汉水文化的有关内涵、特点及其多元生成性,阐释了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性,汉水文化是中华文化起源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 汉水文化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卫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就是社... 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一体”:一个述说中华民族的原创概念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2,共8页
民族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也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国家属性,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完整述说,笔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全民一... 民族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也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国家属性,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完整述说,笔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全民一体”概念,并通过原创的“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等概念来丰富其内涵。因此,就能将从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关系角度提出的“全民一体”概念,与从国内民族关系角度提出的“多元一体”概念结合起来,在既揭示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现代民族的共同性,又揭示中华民族特殊性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进行完整、有效的述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全民一体 多元一体 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档案馆参与研究
16
作者 归吉官 谢宝怡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8,共6页
档案馆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档案馆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已经形成服务式参与、建档式参与、转化式参与、塑造式参与四种实践模式,同时在参与程度、参与内容、参与方式、部门... 档案馆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档案馆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已经形成服务式参与、建档式参与、转化式参与、塑造式参与四种实践模式,同时在参与程度、参与内容、参与方式、部门协同等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因素,据此提出重塑档案馆功能定位、深化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持续推动数字赋能、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具体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馆 中华民族共同体 档案文化 服务式参与 身份认同 数字编研 文化软实力 多元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学视野下文化线路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方伟洁 高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2,共11页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对于促进文化圈的延展与族群互动具有历时性的影响。以“路学”为视角对中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多条文化线路进行研究后发现,文化线路在空间场域上展现出“连接-中断-连接”的曲折发展过程,其中“连接”是文化线路在时空中延续的常态化表征。文化线路的连接和流动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相互依附、多民族之间的共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线路承担了推动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网络化作用。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文化线路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合文化”建构--以汉族民间衣裳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融合为例证 被引量:3
18
作者 牛犁 崔荣荣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124,共8页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核。汉族民间衣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在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装饰风格及审美理念等的交流中不断融合、发展与创新。其中既体现了多元共生格局下...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核。汉族民间衣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在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装饰风格及审美理念等的交流中不断融合、发展与创新。其中既体现了多元共生格局下汉族民间上衣、下裳及其形制、装饰等艺术形式“和而不同”的历史变迁,亦表征出“美用合一”需求下汉族民间衣裳对少数民族及其他族群文化的借鉴融合。在多元一体的构建过程中,汉族民间衣裳通过融合与变迁实践下内部与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展现了中华文明美用共生、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与艺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民间衣裳 和合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产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9
作者 刘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族群格局的建构是多民族国家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生产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的地位不只是官方倡导、推动汉文化的结果,对于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发挥影响的还有汉文... 族群格局的建构是多民族国家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生产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的地位不只是官方倡导、推动汉文化的结果,对于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发挥影响的还有汉文化在族群观念上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中华帝国在文化生产形式、文化制度上的某些特征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产 族群格局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关系述论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文光 翟国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5,共7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的形成等方面看, 这一历史规律在西南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