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62
1
作者 郝亚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性基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7
2
作者 乌恩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131,共7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是各族人民经历漫长历史达成的共识,中华各民族文化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整体,草原民族对中华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对中华大一统版图和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形成及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是各族人民经历漫长历史达成的共识,中华各民族文化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整体,草原民族对中华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对中华大一统版图和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形成及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卫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就是社... 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学视野下文化线路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 被引量:16
4
作者 方伟洁 高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2,共11页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对于促进文化圈的延展与族群互动具有历时性的影响。以“路学”为视角对中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多条文化线路进行研究后发现,文化线路在空间场域上展现出“连接-中断-连接”的曲折发展过程,其中“连接”是文化线路在时空中延续的常态化表征。文化线路的连接和流动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相互依附、多民族之间的共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线路承担了推动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网络化作用。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文化线路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我国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5
作者 陈立鹏 闫芸 范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工作的新形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思想,并进行了系列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工作的新形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思想,并进行了系列论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其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从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到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也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为避免“管中窥豹”式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有必要在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框架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研究述评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茂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2-98,共7页
基于对近30年学界关于中华民族研究的回顾,检视在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族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中华民族研究的前景,并提出关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的些许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源典精神与人文传统——关于炎黄文化的一点思考
7
作者 陈昆满 王晓清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7期15-17,共3页
一、炎黄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源典精神炎黄文化是史前文化向文明时代发展延续的文化类型,它具有很典型的原生性,是中国文明的母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成型的决定因素。炎黄文化的原生形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 一、炎黄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源典精神炎黄文化是史前文化向文明时代发展延续的文化类型,它具有很典型的原生性,是中国文明的母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成型的决定因素。炎黄文化的原生形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文明始祖与民族共同体的分合及扩散中华民族起源的人类学基础发生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群体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的原生形态,从史前文化所反映的时空的巨大模糊性可以对民族起源有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认识。神话与传说所衍射的“史影”,是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附丽于炎帝、黄帝的诸多神话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黄文化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史前文化 原始社会 黄帝 文化蕴涵 部落 中华民族文化 炎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鉴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年第1期18-27,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及研究工作。从教育的路径出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民族团结共同体教育、国家统一共同体教育与中华文化繁荣共同体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国家战略 教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与“多源一体”辨析
9
作者 叶小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0,共3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社会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首先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这一历史与现实加以概括。这一原创性社会发展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笔者尝试提出一个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社会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首先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这一历史与现实加以概括。这一原创性社会发展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笔者尝试提出一个问题: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可否将“中华文明格局”的定义,由“多元一体”调整为“多源一体”?“元”和“源”一字之差,相去甚远,有必要认真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社会发展理论 费孝通先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社会形态 多源 原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构筑民族共同体的逻辑理路
10
作者 苗威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5,共7页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①历经数千年的纳异求同,中华民族在“四个共同”的实践中得到凝筑。因而,回溯王朝时代对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与经营,有助于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属性,...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①历经数千年的纳异求同,中华民族在“四个共同”的实践中得到凝筑。因而,回溯王朝时代对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与经营,有助于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属性,明确其形成是历史的、渐进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充分践行“大一统”的时代,是在理论赓续、民族书写以及治理实践等方面着力构筑“天下一家”民族共同体的关键时期。探讨唐朝构筑民族共同体的相关问题,对于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同体 我国各族人民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逻辑理路 治理实践 唐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环境下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活动的设计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为国 赵蓉 +2 位作者 韩志敏 张继忠 许萍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116,共5页
文章围绕着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活动(或项目)设计的原则、步骤、调查、方案、评估等工作而展开,为国内图书馆有效地开展多元文化服务提供具体建议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 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 活动设计 文化适应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服务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论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彭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98,共3页
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迅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特征越发突出。明代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致力于构建“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制定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在政治上包... 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迅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特征越发突出。明代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致力于构建“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制定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在政治上包容共存,经济上交流互补,各阶层的社会流动性增强,各民族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的深度交流和多向度融合不断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性 深度交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 交往交流交融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交流互补 政治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费孝通的民族与国家观念——一个“费孝通转换”的视角 被引量:6
13
作者 苏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7,共9页
用费孝通提出的将民族等具有纷繁含义的专有名词替换成大家较易达成共同理解的"某某团体"的"费孝通转换"方式,对费孝通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家概念和80年代"中华... 用费孝通提出的将民族等具有纷繁含义的专有名词替换成大家较易达成共同理解的"某某团体"的"费孝通转换"方式,对费孝通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家概念和80年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所提出的民族概念进行了通贯性的考察,指出尽管其民族概念前后有别,但皆为一不包含政治含义的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通过将民族概念建基于认同意识,引入中华民族概念,对其30年代民族与国家理论中缺乏全民性的心理团体概念的缺陷进行了补救,并通过认同层次理论将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纳入到一个高低层次分明的多元一体复合结构中,消解了两个民族概念表面上的矛盾,从而在理论上提供了以广义民族概念为基础对现代主权国家国民一体性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费孝通 顾颉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文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 被引量:3
14
作者 教鹤然 杨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9-83,共5页
在具有普泛性指向的全球化语境下,经济形态、生活方式的一体化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于是,寻求民族自我认同、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愿望愈发强烈也更为迫切。无论是本着“重写文学史”的初衷①以期重新发现被疏漏、遮蔽... 在具有普泛性指向的全球化语境下,经济形态、生活方式的一体化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于是,寻求民族自我认同、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愿望愈发强烈也更为迫切。无论是本着“重写文学史”的初衷①以期重新发现被疏漏、遮蔽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还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②的理念下试图重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学界六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及丰硕成果毫无疑问地表明,“中国文学史应该是多民族文学史”已然成为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文学史”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文化多样性 民族文化个性 全球化语境 中国文学史 经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移民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多学科解读——《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评述
15
作者 姚伟钧 霍晓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新史学”思潮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史学新气象,影响着研究者以新角度分析史学问题。受当代日常生活史、环境史等史学思潮以及民族史理论、方法的影响,杨洪林博士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新史学”思潮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史学新气象,影响着研究者以新角度分析史学问题。受当代日常生活史、环境史等史学思潮以及民族史理论、方法的影响,杨洪林博士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明清移民和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并就移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微观展示。该书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移民史的理论研究,对当代中国移民问题也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乡村社会变迁 移民史 明清 社会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多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移民的微观考察——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16
作者 霍晓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新史学思潮为史学注入新动力,开辟了史学新气象。受当代日常生活史、环境史等史学思潮以及民族史理论、方法的影响,杨洪林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的新史学思潮为史学注入新动力,开辟了史学新气象。受当代日常生活史、环境史等史学思潮以及民族史理论、方法的影响,杨洪林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明清移民和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微观考察,并就移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微观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乡村社会变迁 移民 明清 微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新史学思潮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17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88-88,共1页
《文汇报》(94年6月5日)发表王小盾如题一文,说:所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华多元一体结构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解释中华多元一体结构的基础,比如解释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解释为各民族相互杂居、相互通婚所... 《文汇报》(94年6月5日)发表王小盾如题一文,说:所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华多元一体结构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解释中华多元一体结构的基础,比如解释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解释为各民族相互杂居、相互通婚所要求的政治一体化,解释为汉民族在这一结构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但无论怎么解释,传统文化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每一次政治上的统一,都会伴随一次文化传统的加强.周秦统一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为所谓“传统文化”,其基础就是通过周秦的统一而奠定下来的.周王建国后,发政施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族凝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民族 汉文化 文化传统 政治一体 解释为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
18
作者 陈连开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03-103,共1页
1990年5月17日至19日,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3位教授、研究员、7位副教授、副研究员和其他与会者出席了会议,美国学者杜磊博士寄来了论文。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总干事、民族政策研究室主任刘先照... 1990年5月17日至19日,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3位教授、研究员、7位副教授、副研究员和其他与会者出席了会议,美国学者杜磊博士寄来了论文。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总干事、民族政策研究室主任刘先照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大学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费孝通作了起为“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的学术报告。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江平、国家民委副主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研究 民族 中央民族学院 开幕式 统战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国际学术讨论会 民族问题 民族政策 研究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共同”史观的形成与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
19
作者 宋培军 兰召倩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无论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还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都以“五个共同”为基本内涵,其核心要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边疆的国家政治属性、国内民族属性、文明文化属性、地理边缘属性、生态屏障属性、开放前... 无论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还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都以“五个共同”为基本内涵,其核心要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边疆的国家政治属性、国内民族属性、文明文化属性、地理边缘属性、生态屏障属性、开放前沿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以及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研究任务。由此,边疆学成为总书记亲自点名确立的学科。“五个共同”史观的形成,以及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主线的确立,都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蕴含的法理、事理、学理,不仅具有重大的原创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实践指导意义。方国瑜与费孝通关于中国边疆治理具有完全主权与否的学术争论,为中国边疆史提供了重要法理资源与书写路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个共同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 边疆民族地区工作两线论 中国边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统治维持与边疆国防巩固——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育政策考述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景 王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教育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政治统治维持和边疆国防巩固的目的,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新式教育发展所创制的一系列特殊性和优惠性的少数民族教育法令措施,主要包括创设边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策进边地读物编译、建设... 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教育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政治统治维持和边疆国防巩固的目的,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新式教育发展所创制的一系列特殊性和优惠性的少数民族教育法令措施,主要包括创设边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策进边地读物编译、建设国立边疆学校系统、筹措边疆教育经费、优待边疆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六个方面的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我们今天理解"多元"与"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增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以及增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系边疆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时期 边疆教育政策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