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出发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
作者 余宏亮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59,共3页
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在各民族同胞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并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头脑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 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在各民族同胞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并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头脑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 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域 被引量:1
2
作者 崔舒怡 严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0,共7页
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 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设定为一项长效、整体工程系统推进,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方面汇聚起不同学段“铸牢”教育的工作合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大中小一体化 课程建设 教材编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内涵、逻辑遵循及实践向度 被引量:8
3
作者 万明钢 周晓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和日常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要遵循增进共同性的基本原则、落实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要求并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旨归。为此需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目标和内容体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路径,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教育 常态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5
4
作者 陆鹏 韦曼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4,共11页
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算法推荐技术凭借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该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算法推荐技术凭借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该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观念、技术、内容、形式、治理等关键层次的逻辑机理为以技术运用创新宣传教育模式,以资源整合实现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以智能分析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赋能关键在培养信息意识和算法素养,利用大数据建模技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搭建凝聚共识学习平台,加强信息监督与治理,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推荐技术 赋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传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逻辑 被引量:1
5
作者 金志远 王怡涵 金爱宁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67,共3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区隔困境,应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在理论逻辑层面,协同理论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区隔困境,应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在理论逻辑层面,协同理论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协同育人提供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课程主体协同、课程价值协同和课程内容协同。在实践逻辑层面,要坚持以课程主体协同为前提、课程价值协同为关键、课程内容协同为落脚点,提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协同育人 思政课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恩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强强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8,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感恩教育作为共同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个体情感价值重塑,缔结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主线。它在推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感恩教育作为共同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个体情感价值重塑,缔结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主线。它在推动感恩文化受之于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多重转化过程中能够有效破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界效应递减”困境,避免出现“塔西佗陷阱”现象。可以说,感恩教育从个人心理与民族心理双重维度激发、凝聚、调动了各民族的情感资源,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我们要积极探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感恩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这些宝贵资源,不断提升感恩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使感恩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更好地发挥情感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逻辑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要素、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丽莹 王安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教育工程。数字智能如何有效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本文以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教育工程。数字智能如何有效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本文以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场域为基点,从主导、引擎、规制、形塑方面深入分析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数字智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为社会各领域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数字智能化发展筑牢坚实的精神根基,助力数字智能实现新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智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情怀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文良 郭志培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7,共10页
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悌仁义、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是个体对家国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持续热爱以及用实际行动展现出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 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悌仁义、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是个体对家国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持续热爱以及用实际行动展现出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体系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基,还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家国观念以及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依恋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文化逻辑上体现出文化理念和精神内核的高度同质性,在理论逻辑上体现出教育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高度契合性,在实践逻辑上体现出建构思路和培育路径的高度融通性。将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讲清家国情怀的事理、义理与情理,遵循阶段性、整体性和有机性的融合原则,打造精准式、延展式、交互式的教育空间,以提升融入的学理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的三重视域
9
作者 王丽莹 王安全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1,共11页
智能时代要从问题源、关系域和实践场三重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问题源看,基于算法逻辑的智能技术及其衍生媒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形态和场景,未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形成有意义的教育关联。从关系域看,贯... 智能时代要从问题源、关系域和实践场三重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问题源看,基于算法逻辑的智能技术及其衍生媒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形态和场景,未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形成有意义的教育关联。从关系域看,贯通与整合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的实质就是人在技术活动中所实现的自身的价值。从实践场看,一方面创建数智化的实践场域,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现实虚拟空间中的自由转场与价值再转化;另一方面要遵循从数据世界转向生活世界的原则,立足共同体成员的生活经验与生命意义,激发其从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提升、塑造自身价值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关系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惠炯 程曼曼 王贤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1-93,共3页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和引导各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共存的时代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尚存不足。基于此,文章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和引导各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共存的时代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尚存不足。基于此,文章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策略,以期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教育实践 创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民族院校为例
11
作者 赵宇飞 黄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8-73,共6页
民族院校是开展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促进各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职责,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直接影响民族院校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是... 民族院校是开展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促进各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职责,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直接影响民族院校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是确保民族院校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使命的关键。当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教育机制有待完善、教育课程有待优化、教育空间有待拓展等现实困境,应从健全教育制度、推进课程建设、丰富育人载体等方面加以应对,着力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员力量、提升课程质量、拓宽传播空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实践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学校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12
作者 张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8,315,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风险,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为。当前,受到现实社会条件的影响,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方式不多样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健全法治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向;构建法治教育内容体系,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内容;拓展法治教育方式方法,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广阔平台;强化法治教育师资建设,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治教育 内容体系 师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探究
13
作者 冯富帅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60-62,共3页
高校思政教育将“培养人”作为根本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大学生思想之基,能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实践的思想引领,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当务之急,应加强协同育人教育基地和体系建设、完... 高校思政教育将“培养人”作为根本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大学生思想之基,能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实践的思想引领,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当务之急,应加强协同育人教育基地和体系建设、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数字化教学方式、加强实践育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思政教育 思想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四位一体”互嵌模式探析
14
作者 李英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0-62,共3页
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不断打造坚固的育人阵地和多元的育人平台,以深度融合的方式... 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不断打造坚固的育人阵地和多元的育人平台,以深度融合的方式积极营造“共居”之所、“共学”之机、“共事”之道、“共乐”之家,不断提升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实现个人认同与集体意识的协调统一,探索出思想文化互嵌、学习互嵌、空间互嵌、班级互嵌的“四位一体”互嵌模式,以期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互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院揭牌
15
作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6月16日,云南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延中,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和雪莲,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 6月16日,云南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延中,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和雪莲,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揭牌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师范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融入干部教育培训的三重逻辑
16
作者 吴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69-74,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二者内在需求契合、实践目标一致、精神谱系共鸣,体现出内在互洽的融合机理。二者融合有利于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现实矛盾,有利于各族干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二者内在需求契合、实践目标一致、精神谱系共鸣,体现出内在互洽的融合机理。二者融合有利于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现实矛盾,有利于各族干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有利于各族干部锤炼党性提升能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融入干部教育培训,是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然要求。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现有培训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多维度提升教学灵活性、互动性,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情感共鸣等方面入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融入干部教育培训提供现实路径,进而不断强化各族干部理论武装,加强政治训练,提升履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干部教育培训 课程体系 能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的路径探析
17
作者 刘静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体系是保障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是促进“铸牢”干部教育培训提质扩面的必然要求。当前“铸牢”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存...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体系是保障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是促进“铸牢”干部教育培训提质扩面的必然要求。当前“铸牢”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存在系统性不足、针对性不强、创新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应通过健全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机制、全方位提升课程体系与培训体系的适切性、分类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精准供给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高质量“铸牢”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助力“铸牢”干部教育培训事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干部教育培训 课程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郑恩 刘旭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共11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础和最深层的部分,民俗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集体生活文化,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性和民族凝聚力,其蕴含的价值潜在性、实...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础和最深层的部分,民俗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集体生活文化,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性和民族凝聚力,其蕴含的价值潜在性、实践性、情感性等特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了不可多得的作用。民俗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在充分考虑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育路径和实施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主体活动、亲身实践、学校生活等不同场域,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以共同文化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心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在逻辑 教育价值 协同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教育的内涵深化与功能拓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海路 娄馨月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68,共1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提出,为构建新时代民族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和实践话语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民族教育的内涵及功能也因此得到深化与拓展,呈现从关注少数民族的差异性到立足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来考虑民族教育问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提出,为构建新时代民族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和实践话语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民族教育的内涵及功能也因此得到深化与拓展,呈现从关注少数民族的差异性到立足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来考虑民族教育问题的逻辑走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教育的概念可定义为: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以培养受教育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的,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将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有机结合,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民族教育的内涵从关注少数民族个体身份的特殊性到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囿于民族身份优惠的笼统性转向聚焦区域差别化支持的精准性、从偏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单一性发展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核的丰富性。民族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功能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政治上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培养共同理想信念;经济上树立“四个与共”意识,夯实共同富裕思想根基;文化上实施“两创”战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语言上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教育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论述探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詹全友 张文灿 张春丽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5,共7页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和实践进路等重大问题进行重要论述;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原创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理论品格;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和实践进路等重大问题进行重要论述;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原创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理论品格;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提供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重要论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