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9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要素、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丽莹 王安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教育工程。数字智能如何有效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本文以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教育工程。数字智能如何有效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本文以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场域为基点,从主导、引擎、规制、形塑方面深入分析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数字智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为社会各领域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数字智能化发展筑牢坚实的精神根基,助力数字智能实现新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智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金志远 王怡涵 金爱宁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67,共3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区隔困境,应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在理论逻辑层面,协同理论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区隔困境,应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在理论逻辑层面,协同理论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协同育人提供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课程主体协同、课程价值协同和课程内容协同。在实践逻辑层面,要坚持以课程主体协同为前提、课程价值协同为关键、课程内容协同为落脚点,提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协同育人 思政课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惠炯 程曼曼 王贤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1-93,共3页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和引导各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共存的时代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尚存不足。基于此,文章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和引导各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共存的时代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尚存不足。基于此,文章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策略,以期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教育实践 创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域
4
作者 崔舒怡 严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0,共7页
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 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设定为一项长效、整体工程系统推进,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方面汇聚起不同学段“铸牢”教育的工作合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大中小一体化 课程建设 教材编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的三重视域
5
作者 王丽莹 王安全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1,共11页
智能时代要从问题源、关系域和实践场三重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问题源看,基于算法逻辑的智能技术及其衍生媒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形态和场景,未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形成有意义的教育关联。从关系域看,贯... 智能时代要从问题源、关系域和实践场三重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问题源看,基于算法逻辑的智能技术及其衍生媒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形态和场景,未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形成有意义的教育关联。从关系域看,贯通与整合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的实质就是人在技术活动中所实现的自身的价值。从实践场看,一方面创建数智化的实践场域,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现实虚拟空间中的自由转场与价值再转化;另一方面要遵循从数据世界转向生活世界的原则,立足共同体成员的生活经验与生命意义,激发其从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提升、塑造自身价值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关系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内涵、逻辑遵循及实践向度 被引量:7
6
作者 万明钢 周晓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和日常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要遵循增进共同性的基本原则、落实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要求并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旨归。为此需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目标和内容体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路径,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教育 常态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民族院校为例
7
作者 赵宇飞 黄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8-73,共6页
民族院校是开展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促进各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职责,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直接影响民族院校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是... 民族院校是开展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促进各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职责,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直接影响民族院校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是确保民族院校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使命的关键。当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教育机制有待完善、教育课程有待优化、教育空间有待拓展等现实困境,应从健全教育制度、推进课程建设、丰富育人载体等方面加以应对,着力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员力量、提升课程质量、拓宽传播空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实践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四位一体”互嵌模式探析
8
作者 李英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0-62,共3页
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不断打造坚固的育人阵地和多元的育人平台,以深度融合的方式... 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不断打造坚固的育人阵地和多元的育人平台,以深度融合的方式积极营造“共居”之所、“共学”之机、“共事”之道、“共乐”之家,不断提升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实现个人认同与集体意识的协调统一,探索出思想文化互嵌、学习互嵌、空间互嵌、班级互嵌的“四位一体”互嵌模式,以期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互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情怀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9
作者 郭文良 郭志培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7,共10页
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悌仁义、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是个体对家国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持续热爱以及用实际行动展现出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 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悌仁义、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是个体对家国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持续热爱以及用实际行动展现出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体系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基,还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家国观念以及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依恋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文化逻辑上体现出文化理念和精神内核的高度同质性,在理论逻辑上体现出教育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高度契合性,在实践逻辑上体现出建构思路和培育路径的高度融通性。将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讲清家国情怀的事理、义理与情理,遵循阶段性、整体性和有机性的融合原则,打造精准式、延展式、交互式的教育空间,以提升融入的学理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出发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0
作者 余宏亮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59,共3页
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在各民族同胞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并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头脑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 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在各民族同胞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并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头脑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 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盟成立仪式暨辅导员发展论坛”综述
11
作者 付秋静 高娱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5年4月26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盟成立仪式暨辅导员发展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该联盟是国内首个以辅导员工作室为基础,开展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高校联盟,旨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 2025年4月26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盟成立仪式暨辅导员发展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该联盟是国内首个以辅导员工作室为基础,开展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高校联盟,旨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生工作全过程,聚焦特色创新,打造实践品牌,加强区域联动,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联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探析
12
作者 李超民 周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4,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顺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高中思政课需以民族发展教育传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顺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高中思政课需以民族发展教育传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记忆,以民族国情教育塑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感知,以文化认同教育厚植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文化根脉,以政治认同教育引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政治方向。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面临着教师素养不足、教育资源受限、教育过程缺乏连贯性、支撑制度乏力等现实考验,需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素养、充实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完善支撑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中思政课教学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团学组织促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耦合关联、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基于政治心理学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焦伟 陈华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1,共8页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和前沿阵地。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外化为稳定的政治行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中华...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和前沿阵地。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外化为稳定的政治行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学校课堂、校园文化和校外实践三个育人场域嵌入各民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进而实现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过程。因此,本文以团学组织为研究视角切入,以政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厘清团学组织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逻辑的基础上,尝试从认知认同教育、情感认同教育和行为认同教育三方面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团学进路,以期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团学组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政治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进路 被引量:21
14
作者 阮朝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8,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系统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30
15
作者 向驰 雷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9,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高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径。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高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径。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制度乏力、课程单一、形式窄化、支撑不足等困境,当前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资源体系“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不断优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从而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交往交流交融 育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重维度——基于价值释义、现实挑战与路向选择的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郝明东 张家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9,共15页
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数字技术的融入对于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服务模式、优化教育场景生态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从现实情况来... 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数字技术的融入对于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服务模式、优化教育场景生态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着教育效率受限、教师数字素养待提升、数字失衡等挑战。为此,需要构建数字教学平台,强化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能力;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夯实数字技术底座;加强数字空间监管,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全方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数字化转型 价值释义 现实挑战 路向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共鸣与自我调节反馈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申莎 普琳洁 祁馨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3,共11页
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实效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于课程思政中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师反馈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证分析显示,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对铸... 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实效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于课程思政中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师反馈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证分析显示,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的注意力,进而促进深度学习;同时,自我调节水平反馈在优化学生注意力分配、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情感共鸣内容与自我调节水平反馈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显著的交互效应,在深度学习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而且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具体路径,有助于在教育领域内广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情感共鸣机制 自我调节反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以宁夏吴忠市滨河中学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启迪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5期144-146,共3页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详细阐述了吴忠市滨河中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成效,即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地区民族工作相融合,与学校党建相融合,与学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与...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详细阐述了吴忠市滨河中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成效,即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地区民族工作相融合,与学校党建相融合,与学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健 柳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6,共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和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坚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显性教育和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和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坚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知识传授、文化浸润、实践锻炼、价值塑造融为一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入行,使学生自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思政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困境及突破 被引量:7
20
作者 薛寒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6,共10页
多民族互嵌社区作为各族群众互动的典型场域和治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位。社会交换理论对于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和指导意义,其中,优化社会规则是指导社... 多民族互嵌社区作为各族群众互动的典型场域和治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位。社会交换理论对于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和指导意义,其中,优化社会规则是指导社区教育活动的环境支持,挖掘最小兴趣需求是驱动社区教育活动的关键起点,提供相对资源是社区开展教育活动的行为逻辑。目前,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着内外生境营造缺乏、社区教育活动统筹指引缺位,教育需求识别不足、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动力不强,互惠资源交换失衡、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耦合机制缺乏等现实困境;通过优化社会规则、构筑内外交融互嵌教育生境,挖掘主体需求、调动交换意愿、激发教育动机,提供互惠资源、构建教育治理共同体等路径,就能够推动多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走深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需求 社会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