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朱军 张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党和国家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升为民族工作的统领性战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需要国家治... 党和国家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升为民族工作的统领性战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以保障和推进,这也激发了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与改革。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目标,对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大任务”,充分发挥党政统合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和优化基础性治理能力,构建治理效能输出的保障机制,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地方经验与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迪庆藏族自治州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崔榕 田晓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旅游业应当着重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运用以及中华文化共同性话语提炼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青觉 丁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4,共12页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关键资本,而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速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耐心资本和新质生产力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理论逻辑上深度契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且立足“两个结合”;在现实逻辑上高度统一,时代背景相互交叠且任务目标并行一致;在实践逻辑上高效联动,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前进道路,发挥各自功能实现高效互动。理论、现实和实践上的关联性为以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可能,从新质生产力和耐心资本的科技驱动、经济支撑、政治保障、文化认同四个方向予以推进,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性、持久性、稳定性和凝聚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新质生产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四重逻辑 被引量:1
4
作者 曹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看,浸润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实践;从价值逻辑来看,体现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导向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相通 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5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进程的推进
6
作者 刘海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62,共11页
无论是元明土司治理时期,还是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抑或民国边政治理时期,湘西均被有意或无意视为“边民”所居的“边地”,由此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民族“边界”被不断地反复建构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湘西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及民... 无论是元明土司治理时期,还是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抑或民国边政治理时期,湘西均被有意或无意视为“边民”所居的“边地”,由此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民族“边界”被不断地反复建构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湘西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逐步推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关湘西“边远蛮荒”“非我族类”等刻板印象开始得到涤荡和解构,“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成为湘西历史性变革的核心主题,为逐步消除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成立,本身就是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7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8
作者 冉诗泽 李良品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障和文化上润育浸染等方面的践行,不仅巩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性,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互建共生”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一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发展。近代中华民族从“自在”共同体形塑为“自觉”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践行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清代 互建共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重审视 被引量:1
9
作者 包银山 刘晓帆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F0002,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大使命,离不开坚持“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两个结合”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方向之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大使命,离不开坚持“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两个结合”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方向之舵,既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又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明特质,在实践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团结之基、铸就和睦之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立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际,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中,建设凝聚力强、认同度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耦合互构与协同推进
10
作者 邵彦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9,共6页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两个标识性概念,二者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均深植于中华文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共同根脉,共生于...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两个标识性概念,二者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均深植于中华文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共同根脉,共生于绵延不断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形成价值层面的深度耦合。在实践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互支撑、并联同行,展现为结构上的互构共进;二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同频共振,共同致力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与开创,体现为路径上的协同统一。在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耦合互构、协同推进,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耦合互构 协同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5
11
作者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0,共14页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韧性 国家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4
12
作者 卜令全 葛尊天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伟大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来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源性现代化表达。中国式现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伟大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来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源性现代化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者的内在逻辑互联互通,存在共同性特征,主要集中于主体力量的同一性、实践发展的关联性、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当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以“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为政治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推进民族地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为基本支撑,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外部环境保证,以此协同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空间转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颖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2,共11页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物质空间的交互耦合,展现出空间数字化日益走向数字空间化的演进之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场域开始从物质空间转向数字空间。从空间数字化到数字空间化是一个由具体空间到抽象空间、再由抽象空间复原乃至超越具...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物质空间的交互耦合,展现出空间数字化日益走向数字空间化的演进之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场域开始从物质空间转向数字空间。从空间数字化到数字空间化是一个由具体空间到抽象空间、再由抽象空间复原乃至超越具体空间的变迁历程,由其引发的“过滤”“开放”“破壁”“映射”“压缩”等一系列空间反应,正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从异质到同一的属性强化、从他者到自我的主体赋权、从鸿沟到红利的价值增值、从符码到象征的表征具现、从离散到互嵌的结构进阶。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崛起,要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阵地、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空间形态,就必须加快推进数字空间化进程,以各民族血脉相连的数字生存空间构筑历史命运共同体,以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数字治理空间发展国家政治共同体,以各民族互利共享的数字生产空间建设经济利益共同体,以多元文化交融的数字文明空间形塑精神文化共同体,以族际关系和美的数字交往空间打造社会生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数字空间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地区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玉文 陈子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4,共12页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边疆地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逻辑一致性,在厘...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边疆地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逻辑一致性,在厘清以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机理基础上,深入剖析边疆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可以从五个维度提出边疆地区以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共同富裕 边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时代目标和实践路径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而激发和凝聚起各族人民共同致力现代化建设的源动力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历史发展逻辑内在规定着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取向...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而激发和凝聚起各族人民共同致力现代化建设的源动力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历史发展逻辑内在规定着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取向。中华民族历经古代自在的发展进程和近代的民族自觉进程,现当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自为发展道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来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为此,新时代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抓住重点工作探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历史逻辑 时代目标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互嵌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治理路径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永刚 胡玲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126,共9页
民族互嵌是中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现代呈现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普遍跨区域流动的现实表征。民族互嵌社区在承担一般社区的社会治理功能的同时,因其公共属性和居民族属的多元结构,决定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 民族互嵌是中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现代呈现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普遍跨区域流动的现实表征。民族互嵌社区在承担一般社区的社会治理功能的同时,因其公共属性和居民族属的多元结构,决定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国家治理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特有内涵与社会治理功能。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时代,全面推进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通过以社区为单元供给为社区各族居民共建共享的公共产品、社区文化、公共生活推动并扩大了社区的共同性,并全面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之中。民族互嵌社区以尊重差异、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为取向,以各族居民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社会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社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的“国家在场”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永刚 侯红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0,共9页
“国家在场”既是边疆治理的基础,也是维护、彰显边疆的国家属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治理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边疆治理的文化视角与“臣民-文化治理”下中华文化支撑着边疆的“国家在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以统一国民... “国家在场”既是边疆治理的基础,也是维护、彰显边疆的国家属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治理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边疆治理的文化视角与“臣民-文化治理”下中华文化支撑着边疆的“国家在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以统一国民身份体系为国家治理依托的同时,辅之以边民的“民族”身份实施差别治理以加快边疆发展,边疆的国家在场以制度、族际、发展的方式予以体现。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理念和边疆社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以边民的国民身份为基础的区域治理,凸显了边疆治理的中华民族主权国家属性和整体国民内涵。面对“两个大变局”的当下,以边疆治理现代化为取向、以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保障边民的合法权益为基础,通过各族人民共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新时代边疆治理“国家在场”的新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国家在场 国民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3,共7页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中华各族儿女血脉相连、互嵌共生的历史事实,昭示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贵和尚忠等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度契合,对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具有重要...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中华各族儿女血脉相连、互嵌共生的历史事实,昭示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贵和尚忠等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度契合,对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理论之维有效承接了中华文脉,在实践之维厘清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以文化符号为标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以文化记忆为纽带,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有效推动文化软实力向实践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7
19
作者 田月梅 吴钧 钟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0,共8页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是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要重点把握好的关系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单一)民族意识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中可以并存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是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要重点把握好的关系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单一)民族意识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中可以并存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高层次意识与低层次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不断增强,各(单一)民族意识将长期存在;各(单一)民族意识要服从并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把握和实现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要反对、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民族意识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借鉴研究——以忽必烈与八思巴在甘肃多地驻会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黎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95,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王朝的历史建设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以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的先辈“凉州会谈”为背景,以建元前的六盘山...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王朝的历史建设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以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的先辈“凉州会谈”为背景,以建元前的六盘山会晤为开端,分析他们作为帝王和帝师以临洮为驻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贡献。具体贡献表现在:选择临洮作为长期驻会之地是经过凉州和六盘山的比较后确定的管控中国西部疆土的战略远见;以临洮为参照促进甘肃行省的设置、细化及与周边行省的连接;以临洮为枢纽细化青藏高原嵌入元朝版图的方式方法;以临洮为中心促进文化互鉴、民族交融与维护元朝大一统。以上贡献为我们今天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的借鉴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建设,离不开中国内部不同生态区域的地理枢纽和节点的连接,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基层化和精细化,离不开不同区域、职业、民族在大一统背景下的迁徙、交流、融合,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代表的文化书写符号的建设与普及,离不开文化互鉴过程中包含的共有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忽必烈 八思巴 临洮驻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