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叉与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刍议
1
作者 严庆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0,共6页
政治属性、学理属性、交叉属性、实践属性决定了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开展学科育人工作的迫切需要。作为交叉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后新的研究内容与范畴。作为独立学科,中华... 政治属性、学理属性、交叉属性、实践属性决定了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开展学科育人工作的迫切需要。作为交叉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后新的研究内容与范畴。作为独立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下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立足实际,从聚焦议题起步,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交叉 融合 研究对象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崔榕 田晓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旅游业应当着重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运用以及中华文化共同性话语提炼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域
3
作者 崔舒怡 严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0,共7页
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 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设定为一项长效、整体工程系统推进,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方面汇聚起不同学段“铸牢”教育的工作合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大中小一体化 课程建设 教材编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青觉 丁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4,共12页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关键资本,而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速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耐心资本和新质生产力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理论逻辑上深度契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且立足“两个结合”;在现实逻辑上高度统一,时代背景相互交叠且任务目标并行一致;在实践逻辑上高效联动,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前进道路,发挥各自功能实现高效互动。理论、现实和实践上的关联性为以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可能,从新质生产力和耐心资本的科技驱动、经济支撑、政治保障、文化认同四个方向予以推进,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性、持久性、稳定性和凝聚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新质生产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5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出发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6
作者 余宏亮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59,共3页
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在各民族同胞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并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头脑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 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在各民族同胞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并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头脑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 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7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四重逻辑
8
作者 曹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看,浸润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实践;从价值逻辑来看,体现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导向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相通 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9
作者 张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因此,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时代之需、现实之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沿历史脉络厘清了中华民族的由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深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因此,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时代之需、现实之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沿历史脉络厘清了中华民族的由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涵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大中小 一体化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历史脉络 具体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0
作者 冉诗泽 李良品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障和文化上润育浸染等方面的践行,不仅巩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性,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互建共生”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一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发展。近代中华民族从“自在”共同体形塑为“自觉”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践行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清代 互建共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学校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11
作者 张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8,315,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风险,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为。当前,受到现实社会条件的影响,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方式不多样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健全法治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向;构建法治教育内容体系,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内容;拓展法治教育方式方法,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广阔平台;强化法治教育师资建设,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治教育 内容体系 师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教科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理路
12
作者 高思超 奉元圆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62-66,共5页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立德树人根本遵循,是彰显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举措。统编历史教科书是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基于叙事学的视角,教科书中建构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表征为:以...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立德树人根本遵循,是彰显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举措。统编历史教科书是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基于叙事学的视角,教科书中建构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表征为:以引导学生坚定“五个认同”和增进共同性为价值旨归;以“语言与非语言”结合为手段,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共同”故事为核心的叙事内容。因此,统编历史教科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基于叙事要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内核;基于主题单元结构,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组织逻辑;基于故事内容理解,多模态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表征;基于学生主体的关照,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学习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统编历史教科书 叙事 教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仕刚 张继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1,共13页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重要使命,其关键在于坚持国家立场,树立大局意识。首先,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重新定位民族学,提升学...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重要使命,其关键在于坚持国家立场,树立大局意识。首先,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重新定位民族学,提升学科的整合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民族研究双重转型契机,拓展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在民族学中国学派创建中打造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的第五大传统。其次,学术体系建设方面,以“国家—民族”关系为核心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为指引,夯实其学理基础;以跨学科和新技术为动力,推动其研究方法的创新。最后,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四个自信”,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建构起具有本土智慧的民族学话语体系,提升其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 科体系 术体系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0,共14页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韧性 国家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探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曦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优化学科设置,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优化学科设置,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独特的现象,已经超出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这一人类共同体发展脉络的描述,需要认真研究,并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作出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有着与众不同的内生动力和环境条件,内生动力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条件主要有文明形态、地理条件、文明演进模式、不同文明竞争等。为研究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迫切需要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及完善过程与机理,把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推广给人类,造福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科化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类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182,共8页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新时代应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如磐初心,聚焦课程建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性作用,贯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深刻内涵。文章结合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类课程建设的学理阐...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新时代应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如磐初心,聚焦课程建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性作用,贯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深刻内涵。文章结合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类课程建设的学理阐释、现实价值、总体设计与实践探索,提出须加强系列课程创新的“顶层设计”,增进课程体系的民族共同性和融合性,并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思政育人、组织实施、多元评价等方面展开路径分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类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目标提供积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院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为何、何为与可为 被引量:1
17
作者 海路 王一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53,共12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致力于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完善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学学科的中国化时代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致力于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完善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学学科的中国化时代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等特征。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过程中,应以史料体系为基础,注重多语种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深入挖掘历史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广泛开展史料论证,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以话语体系为工具,汲取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元素、提倡符合时代特征的话语表达,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本土话语,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以理论体系为指南,注重“两个结合”,深化理论体系研究内容,整合相关学科理论,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拓展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理论体系研究人员培养,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体系 话语体系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的路径探析
18
作者 刘静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体系是保障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是促进“铸牢”干部教育培训提质扩面的必然要求。当前“铸牢”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存...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体系是保障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是促进“铸牢”干部教育培训提质扩面的必然要求。当前“铸牢”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存在系统性不足、针对性不强、创新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应通过健全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机制、全方位提升课程体系与培训体系的适切性、分类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精准供给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高质量“铸牢”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助力“铸牢”干部教育培训事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干部教育培训 课程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系统思维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19
作者 陶斯文 蔡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40,共7页
系统思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联系,这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至关重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面、动态和创新的研究范式。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发展机理强调了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学科发... 系统思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联系,这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至关重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面、动态和创新的研究范式。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发展机理强调了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学科发展的方向性和学科知识的创新性。系统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构建要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研究创新旨在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提高研究的实践价值和政策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思维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团学组织促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耦合关联、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基于政治心理学的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焦伟 陈华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1,共8页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和前沿阵地。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外化为稳定的政治行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中华...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和前沿阵地。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外化为稳定的政治行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学校课堂、校园文化和校外实践三个育人场域嵌入各民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进而实现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过程。因此,本文以团学组织为研究视角切入,以政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厘清团学组织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逻辑的基础上,尝试从认知认同教育、情感认同教育和行为认同教育三方面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团学进路,以期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组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政治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