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7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崔榕 田晓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旅游业应当着重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运用以及中华文化共同性话语提炼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形有感有效: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3个着力点 被引量:1
2
作者 白晋湘 王继帅 郑健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三维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创新性思路与实践范式。研究融合体育学、历史学与民族学的跨学科视角,构建“载体构建—维度深化—实践创新”的递进...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三维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创新性思路与实践范式。研究融合体育学、历史学与民族学的跨学科视角,构建“载体构建—维度深化—实践创新”的递进式分析框架,系统探究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通过文化记忆唤醒、文化形象塑造与文化标识重构三维路径,可以夯实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基础;从历史使命感传承、社会归属感深化与国家荣誉感培育三重维度,能够强化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联结机制;采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效果、提高民族事务创新治理效能与拓展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实践效应3项举措,可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有感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军 张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党和国家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升为民族工作的统领性战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需要国家治... 党和国家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升为民族工作的统领性战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以保障和推进,这也激发了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与改革。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目标,对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大任务”,充分发挥党政统合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和优化基础性治理能力,构建治理效能输出的保障机制,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地方经验与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迪庆藏族自治州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内涵、逻辑遵循及实践向度 被引量:7
4
作者 万明钢 周晓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和日常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要遵循增进共同性的基本原则、落实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要求并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旨归。为此需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目标和内容体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路径,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教育 常态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5
5
作者 陆鹏 韦曼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4,共11页
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算法推荐技术凭借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该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算法推荐技术凭借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该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观念、技术、内容、形式、治理等关键层次的逻辑机理为以技术运用创新宣传教育模式,以资源整合实现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以智能分析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赋能关键在培养信息意识和算法素养,利用大数据建模技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搭建凝聚共识学习平台,加强信息监督与治理,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推荐技术 赋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传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4
6
作者 周虎生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发民族自信;展示民族风采,传承民族精神。实践路径: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强化认同意识;搭建赛事舞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体育与国际交流,提升民族形象;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体育精神 机制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
7
作者 傅斌 邓坤坤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5,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软实力。逻辑:深化文化认同融通性,社会群体凝聚互动性,嵌入民...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软实力。逻辑:深化文化认同融通性,社会群体凝聚互动性,嵌入民族文化独特性,构建全球文化共识性。路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全力深化文化认同融通性;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增强群体凝聚互动性;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灵活保留民族文化独特性;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稳步提升全球文化共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意象图式及其修辞语言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涛 庞宇瑶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3,共14页
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网络,话语建构依赖于文本层面的叙事活动及其修辞策略。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修辞形式,不仅携带着文本的阐释规则,也铺设了公众的认识模式,因而在话语构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修辞功能。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意象... 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网络,话语建构依赖于文本层面的叙事活动及其修辞策略。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修辞形式,不仅携带着文本的阐释规则,也铺设了公众的认识模式,因而在话语构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修辞功能。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意象生成实践,主要沿着时间、空间和情感三个维度展开,相应地形成了三种意象图式——时间意象、空间意象和情感意象。具体而言,时间意象以集体记忆为符号资源,通过物象溯源来建立共同体的感知模式,代表性的时间意象包括起源意象、事件意象和流变意象,其分别回应的是集体记忆的同源性、凝缩性和重塑性;空间意象以空间为认知图式,从边界、连接和互动的概念维度出发,想象共同体的形式与结构,具体包括整体性维度的疆域图式、连接性维度的纽带图式和共生性维度的交融图式;情感意象以情感认同为心理机制,通过情感叙事来编织情感共同体的象征形式,具体包括情感符号的建构、情感仪式的征用以及情感话语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时间意象 空间意象 情感意象 修辞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以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非遗旅游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永林 张恩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99,共10页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诗”,旅游是...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诗”,旅游是“远方”,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既可以激活非遗活力,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又能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非遗旅游活动火爆,出彩出圈。非遗旅游通过“日用而不知”的非遗活动、“美美与共”的非遗审美、“共同价值”的非遗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非遗交流,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旅游 独特作用 国庆假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文本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俊清 谢宝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研析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可为后续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政策体系。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用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对政府出台的26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 研析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可为后续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政策体系。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用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对政府出台的26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探讨现有政策存在的不足。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在政策工具结构、政策任务分布及政策工具与政策任务协同匹配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这极大影响了政策效能的发挥。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可从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平衡政策任务分布以及调适政策工具与政策任务协同匹配三方面着手,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策文本 政策工具 政策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涛 栾翔茹 +1 位作者 周思思 刘金林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5,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的路径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与述评,总结当前既有研究的成果和进展并提出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标构建 经济基础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的多民族组织化实践: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被引量:1
12
作者 文军 杜婧怡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8,F0002,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多民族组织化议题存在深度契合。现阶段,立足于“政治性”的民族整合方案已经趋于成熟,基于“文化性”的多民族组织化实践成为巩固国家团结秩序的关键。文章提出了文化工具箱理论视角下的多民族组织化模型。研究发...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多民族组织化议题存在深度契合。现阶段,立足于“政治性”的民族整合方案已经趋于成熟,基于“文化性”的多民族组织化实践成为巩固国家团结秩序的关键。文章提出了文化工具箱理论视角下的多民族组织化模型。研究发现,以文化为纽带的多民族组织化已经具备现实基础:民族政策与国家设计给予多民族组织化以合法支撑,社会变迁与即时任务为多民族组织化创设出情境机遇,民众协作与精英推动为多民族组织化提供主体保障。未来,仍需在制度的阐释与建构、情境的创造与吸引、主体的联结与重构等方面展开深度介入,以多民族组织化实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组织化 文化工具箱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再探索——从经济共同体到共同体经济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曦辉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基础,从马... 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坚持“两个结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实践进行科学分析。历史实践证明,经济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与壮大,也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推动生产力持续进步。可以说,中华民族是靠文化凝聚的,更是依靠经济一体来推动的。共同体经济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完善对经济行为与绩效影响的学科。共同体经济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质和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完善双向互动的机理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科化 共同体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欧阳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在一百多年党史发展中,伟大建党精神的谱写和传承,引领各族人民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新时代新征程依然要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引领各族人民汇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中,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化研究阐释,拓展宣传主体,丰富教育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衍生·载体·度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向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同顺 唐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个体情感具有自内向外的延展性,在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之下衍生为群体情感。“个体—民族—中华民族”和“家庭—国家”两种情感发展路径殊途同归,促使个体情感演化成具有整体性的社会力量。情感发展进程在话语、制度和文化之中得以呈... 个体情感具有自内向外的延展性,在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之下衍生为群体情感。“个体—民族—中华民族”和“家庭—国家”两种情感发展路径殊途同归,促使个体情感演化成具有整体性的社会力量。情感发展进程在话语、制度和文化之中得以呈现。话语是情感承载的基本单位,制度搭建了情感互动的框架,文化充盈了情感内容。情感的衍生进路以及载体呈现不能自发地抵御负面情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的消极作用,因而需将情感度量嵌入其中。具言之,在“情感三分”的基础之上界定情感性质,在情感的互动之中推进情感的升华,在具体行为之中统合个体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感向度 个体情感 群体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欣 陈偲锦 陈莉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以嵌入性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探讨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学机制。通过“主体-空间-行动”的分析维度,揭示传统体育如何通过关系互嵌、认知互嵌、文化互嵌与结构互嵌,积极推动多民... 以嵌入性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探讨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学机制。通过“主体-空间-行动”的分析维度,揭示传统体育如何通过关系互嵌、认知互嵌、文化互嵌与结构互嵌,积极推动多民族社区从“物理共存”向“情感共生”的跃迁。研究发现,传统体育的实践形成“身体规训—符号共享—惯习调适”的动态循环:在主体层面,通过代际传承与跨族群协作重构文化资本;在空间层面,以物质设施、精神符号与社会网络的三维作用建构社区认同;在行动层面,借助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激活治理韧性。然而,民族互嵌式社区传统体育面临主体断裂、空间分异与制度悬置的三重困境,通过“身体赋权-空间融合-多元共治”的优化路径实现文化再生产与共同体形构。研究凸显传统体育作为“活态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可行的学理参照与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 民族互嵌式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常江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促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蕴蓄的文化力量;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需要体系化制度保障;三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认同能够引领民族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需要真实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而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筑牢“中国之治”制度根基的双重自觉,更好地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化认同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石榴籽符号:构建、运用及其意蕴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建勇 黄嵩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石榴籽”符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团结话语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作为一项“再造的传统”,“石榴籽”符号回应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其自然特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新时... “石榴籽”符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团结话语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作为一项“再造的传统”,“石榴籽”符号回应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其自然特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以“石榴籽”符号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展演,使得“石榴籽”符号深度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空间。在理论意义上,新时代“石榴籽”符号彰显了“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成为一个宏大、多元、综合性的叙事体。从实际操作层面观察,“石榴籽”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地位亦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籽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青觉 丁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4,共12页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关键资本,而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速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耐心资本和新质生产力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理论逻辑上深度契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且立足“两个结合”;在现实逻辑上高度统一,时代背景相互交叠且任务目标并行一致;在实践逻辑上高效联动,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前进道路,发挥各自功能实现高效互动。理论、现实和实践上的关联性为以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可能,从新质生产力和耐心资本的科技驱动、经济支撑、政治保障、文化认同四个方向予以推进,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性、持久性、稳定性和凝聚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新质生产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属性——以“五个相互关系”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纪 陈翔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蕴含其独特的基因密码。在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密码总结为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分别指向中华民族大家庭内...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蕴含其独特的基因密码。在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密码总结为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分别指向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之间的五个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自身独具的共同体属性。本研究旨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主动性,并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明确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这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些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并准确掌握本次会议的核心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五个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