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3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广西神话资源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斯颖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135,共5页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指明了全国人民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视角下,实现中国多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关键和根...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指明了全国人民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视角下,实现中国多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关键和根本性的时代命题。以广西的神话资源为例,文章将探讨如何让源远流长、凝聚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活态口头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的生机,在自身的创新中突破既有的传承局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力量,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在这一过程中,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从理念上实现对神话资源的全新理解,充分认识到活态神话在民众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从新的角度来解读神话,发现其与时代的契合之处。在此基础上,要充分激活神话的生命活力,实现中国丰富的活态神话资源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的深化提供深厚的文化给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广西 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民族传统体育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承与传播 被引量:7
2
作者 郭玉峰 丁传伟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7,共8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群众性、非意识形态性,可以跨越文化传播过程中因异质文化特性造成的阻碍和鸿沟,从而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本文运用文献资...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群众性、非意识形态性,可以跨越文化传播过程中因异质文化特性造成的阻碍和鸿沟,从而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价值、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传承与传播龙狮项目的历史和成功做法等,提出要通过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方式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与传播路径,即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介质,发挥海外侨校及华侨华人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搭建渗透式的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横滨山手中华学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务员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被引量:4
3
作者 石玉亭 刘英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7-229,共3页
中国公务员精神是一种天下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深邃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富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 中国公务员精神是一种天下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深邃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富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培育子孙后代民族魂的教科书,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务员精神 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4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动关系的文化溯源
5
作者 任利伟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68,F0003,共8页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观念和思想的融合、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的转换,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共同构筑了双向奔赴的动态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儒家学说作...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观念和思想的融合、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的转换,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共同构筑了双向奔赴的动态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儒家学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深厚思想基础;传统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包,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更加繁荣,更是对“一体”意识的赓续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丰富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互动关系 文化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本、堵点与破解——基于集体记忆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宣廷 吉灿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0,共8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重塑集体记忆是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空间。传统体育文化集体记忆虽然通过增强主体动力、雕筑标识形象、创造精神食粮,厚积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厚重资本;但在构筑过程中,由于面临记忆主体骤减遗失、记忆内容模糊虚泛、记忆过程疏离松散等问题,导致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被削弱,文化认同塑造的客观维系受阻,以及文化认同形式的实施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基于“谁来记忆”“记忆什么”及“如何记忆”的逻辑主线构建破解路径:以系统性保护激活记忆人群意愿,激发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以符号化标识提质记忆内容载体,释放文化认同塑成的客体空间;以现代化叙事凝聚记忆手段合力,创设文化认同形成的交融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崔乐泉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文化行动。基于文化选择视角,从文化结构性动力与主体性动力2个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机...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文化行动。基于文化选择视角,从文化结构性动力与主体性动力2个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解读。在结构性动力方面,无论是由民间游艺向民族民间体育的转向,还是由民族民间体育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向,其发展的主旨都凸显出各民族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蕴含的对体育文化共性的认同;在主体性动力方面,非遗化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传统体育文化根系,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能力。专业化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对体育活动元素“规范化”的处理,推动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多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与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选择 结构性动力 主体性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文化底蕴
8
作者 蒲业虹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5-62,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基于中华文化的滋养和蕴育,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天人合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认同架构,天下大同规划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模式,和合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基于中华文化的滋养和蕴育,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天人合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认同架构,天下大同规划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模式,和合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仁爱道德则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传统文化从多个角度诠释了和谐、交融、共存、宽容的价值理念,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底蕴的深层结构。这些价值理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层精神追求,内涵着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引领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为一体,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体,从而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续蕴积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文化 价值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共生理念下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崔乐泉 郭家欣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国家缔造、历史书写、文化创造、民族精神培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这一作用机制生成的基础,突出体现在各民族体育文化于相互吸纳、彼此交融等文化共生理念中呈现...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国家缔造、历史书写、文化创造、民族精神培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这一作用机制生成的基础,突出体现在各民族体育文化于相互吸纳、彼此交融等文化共生理念中呈现出的价值追求与文化观念。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的凝练及文化实践的提升,历经了由多元发展到共生凝聚、从共同进步到共有传承的不同历史进程,并最终指向于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传承中,民族传统体育既内蕴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实体的共同认知,亦生成了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以及命运与共的共有情感。在中华体育文明共同价值伦理影响下,经过认知发展、情感生成以及价值指向三个层面的文化共生储备,逐步积淀为一种共生的东方体育文化模式。民族传统体育在各民族体育共有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通过共有体育文化认知的达成,为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归属、缔结共认价值观念夯实了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共生 理论逻辑 情感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10
作者 于肪苏 田轲 王楷钧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6,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厚植文化认同根基,增强精神向心力;系牢精神交融纽带,彰显文化渗透力;激活民众多元身份,焕发社会聚合力;诠释文化标识形象,...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厚植文化认同根基,增强精神向心力;系牢精神交融纽带,彰显文化渗透力;激活民众多元身份,焕发社会聚合力;诠释文化标识形象,展现精神感召力。困境:精神文化传播薄弱,文化认同生成根基不牢;数字技术运用滞后,情感交流互动效能不足;文化群体流失加速,共同价值生成力量削弱;符号标识形象模糊,文化传承发展活力较弱。路径:建立特色化阐释机制,塑造共同认知的深层文化认同;培植数字化沉浸空间,构建精神融通的情感交流场域;重塑多元化构筑身份,打造多重力量的共同价值集体;强化引领性特色标识,建设繁荣多元的文化发展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24
11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的重要构件。结合天津市的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主要在于,围绕“主体对象-传承方式-产业转化-空间区域”四维度,通过锚定各族青少年群体、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深挖民族文化性旅游、扎根民族互嵌式社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化育功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在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基础上,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协同性,应当依循“认知—认可—认同”三层次路径,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及性与系统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大众性,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民族性与先进性,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感效”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12
作者 何柳 吴松诺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55,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基于“形感效”视域,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内在逻辑:物质载体夯实共同体根基,身体实践深化共同体体验,三重效能提升共同体认同。实现路径:以“形”为基...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基于“形感效”视域,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内在逻辑:物质载体夯实共同体根基,身体实践深化共同体体验,三重效能提升共同体认同。实现路径:以“形”为基,加强载体建设与文化阐释;以“感”为核,创新身体实践与体验模式;以“效”为要,强化文化传承与铸牢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形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符号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慧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文化符号共享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形成的思想意识整合的手段,共享的符号关联使各民族产生联系、促进互动,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共享文化符号作为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征,是物象体验与精神交流的载体、共同性与差异性调和的纽带... 文化符号共享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形成的思想意识整合的手段,共享的符号关联使各民族产生联系、促进互动,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共享文化符号作为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征,是物象体验与精神交流的载体、共同性与差异性调和的纽带、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桥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统合的交集。在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导向下,共享文化符号呈现出统一性、共通性、规范性的特征,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逻辑理路。为此,从中心、对象、历史传承、空间区域、产业化五个维度,突出国家层面总体性的符号象征,强化民俗符号的全民性特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力,彰显区域文化符号的共性,推动文化符号旅游的发展,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符号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建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塑着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需要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以及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良如 顾怡然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79,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产业,助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弘扬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开展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契机与挑战: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审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莫冰莉 杨斌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3,共7页
民族传统体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交织交融、同步激荡。研究从价值理路、作用机制两个方面阐析民族传统体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研究认为:... 民族传统体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交织交融、同步激荡。研究从价值理路、作用机制两个方面阐析民族传统体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研究认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拥有国家战略引领共同行动、文化繁荣注入发展活力、健康需求拓宽现实场域、数字技术赋能共享形象等有利条件,但面临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挑战、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地域限制与经济条件的掣肘、海量信息致使共识性的弥散、传承体系与教育融合不够等各种风险,进而从聚合文化动力、整合有效资源、完善传承体系、加大科技赋能等4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理路与教育路径
17
作者 刘显 林东梅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群体归属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传统体育仪式以身体实践为媒介构建起跨地域、超方言的文化认同场域,其仪式展演中的符号共享、身体对话和情感共振,有效弥合了地域分隔、语言差异和记忆断层带来的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群体归属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传统体育仪式以身体实践为媒介构建起跨地域、超方言的文化认同场域,其仪式展演中的符号共享、身体对话和情感共振,有效弥合了地域分隔、语言差异和记忆断层带来的身份裂隙。本文借助传统体育仪式,深入挖掘“符号表征”“历史根脉”“精神共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必然逻辑,探索传统体育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既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体系与实践范式,又能推动中华文化认同从表层符号认知向深层价值内化的质性跃迁,更有助于构建起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体系,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文化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仪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符号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媒时代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国际传播新格局
18
作者 郑重 王平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2-55,共4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华文化特性,指出了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崭新路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包容性、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了新视角,显示...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华文化特性,指出了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崭新路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包容性、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了新视角,显示出独特的国际传播价值。智媒技术赋能传播方式创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国际传播在数智语境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 数智赋能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维辩证路径
19
作者 陈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4,共9页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上,应超越“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两极思维,重构文化存在的张力结构,在差异与同一的动态关系中寻找融合之道,进而建构多元共生、互鉴互通的文明格局。其二,在认识论维度上,应突破“主体孤立性”与“他者绝对化”的对立结构,重申文化认同的生成性与交互性,通过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双向建构路径,确立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内在价值与自主地位。其三,在方法论维度上,应拒绝传统的僵化守成与现代性的全盘替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化的历史智慧嵌入当代实践逻辑,推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动态融合。三条进路的辩证统一,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有力回应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形而上学设定,也在实践层面为超越“文明冲突论”的二元对抗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最终指向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栖居-对话-创造”的循环中持续演进的新范式:在差异中建立连接,在对话中保持独特性,在转化中延续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文明对话 三维辩证路径 传统与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与传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国际传播中的“技术折扣”和补偿策略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邓建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仪式”元素,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复制版和其原件之间的差距,也将文化“仪式”窄化为信息“传输”,因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技术折扣。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和叙事方式,同时积极拥抱元宇宙、空间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第二亲身传播时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记录、传输和再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从而保存和复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韵”和“仪式”特征;我们还应该更加开放国门,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具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魅力。只有当其传播同时关乎仪式与传输、科技与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终走向世界,美美与共,化成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仪式 元宇宙 数字孪生 第二亲身传播时代 技术折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