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淑娟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52,共1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政治地位的确立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历史性反思和建构提供了宏大视野。实现民族复兴是接力跑,民族复兴从高度、宽度和时间跨度上全面彰显中华民族主体性。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二者是同义语。实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政治地位的确立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历史性反思和建构提供了宏大视野。实现民族复兴是接力跑,民族复兴从高度、宽度和时间跨度上全面彰显中华民族主体性。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二者是同义语。实际上,主体性是民族的生命自觉,不光看重向外呈现的主权独立、平等、利益和尊严等方面,同时应关注向内反思的文化特质、实际境遇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更应注意内外部的同步和协调,外在呈现应是向内反思的自然呈现。中华民族主体性建构,首先是其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建构,完成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内聚性的历史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为中华民族主体性提供精神标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境遇出发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基本原则;民族精神则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精神动力,应加强民族精神的凝练和培育。其次是在坚持中华民族主体地位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其内部主体性的层级构筑。最后是在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实现“自由的超越”之路,为建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主体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逻辑 被引量:3
2
作者 英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主体性自觉,筑牢中国道路的主体性根基,打开中国理论和制度的主体性创新空间,蕴含着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密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建构,体现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时代承续,集成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智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生成逻辑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维辩证路径
3
作者 陈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4,共9页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上,应超越“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两极思维,重构文化存在的张力结构,在差异与同一的动态关系中寻找融合之道,进而建构多元共生、互鉴互通的文明格局。其二,在认识论维度上,应突破“主体孤立性”与“他者绝对化”的对立结构,重申文化认同的生成性与交互性,通过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双向建构路径,确立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内在价值与自主地位。其三,在方法论维度上,应拒绝传统的僵化守成与现代性的全盘替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化的历史智慧嵌入当代实践逻辑,推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动态融合。三条进路的辩证统一,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有力回应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形而上学设定,也在实践层面为超越“文明冲突论”的二元对抗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最终指向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栖居-对话-创造”的循环中持续演进的新范式:在差异中建立连接,在对话中保持独特性,在转化中延续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文明对话 三维辩证路径 传统与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涵·生成·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理论诠释
4
作者 王作军 王洪标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4,共15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层次鲜明,蕴含建构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建构成果的创新性。它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深厚的经济基础、复杂的外部环境,近代以来救亡图存产生的文化觉...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层次鲜明,蕴含建构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建构成果的创新性。它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深厚的经济基础、复杂的外部环境,近代以来救亡图存产生的文化觉醒是其生成的历史动因,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是其生成的外部张力。确立并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力量、筑牢国家认同文化基础以及彰显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底色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文化建设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内涵 生成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蕴 被引量:10
5
作者 英明 田鹏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9,共7页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标示着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其建构具有深邃的意蕴。中华民族孕育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彰显文化主体性,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标示着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其建构具有深邃的意蕴。中华民族孕育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彰显文化主体性,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本体意涵。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掌握历史主动中形成,在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的守正创新中建立,在深刻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中巩固,这印证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延展过程。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根本所在,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文化基础、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支撑,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本体意涵 延展过程 时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属性论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冉津宇 张思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属性的把准,是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文明的民族主体性源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解与民族文化的生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华民族主体性表现为:走独立自主...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属性的把准,是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文明的民族主体性源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解与民族文化的生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华民族主体性表现为:走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发展道路;在“双创”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批判与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解放与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主旨具象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马克思主义文明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含赓续与开新、独立与自主、批判与超越、关照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回答并解决了在全球现代化视域中民族文明如何自存、不同文明如何相处的问题,具有赓续与发展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与自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文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及需把握的重大问题
7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9,共9页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团结有法可依,对外则强力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可行性在于国家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根本制度保障、宪法奠定的根本法律依据以及各民族五个“相”涵养的深厚社会土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属于“目的模式的法律规范”,难以规定明确的构成要件,只规定法律所要达成的目的,因此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对诸多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积极回应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法律保障 中华民族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逻辑、内容结构和功能作用
8
作者 李斌雄 张小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年第16期4-10,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在世界历史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历史前提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传统文明观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批判吸收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而形成的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以中华优...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在世界历史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历史前提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传统文明观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批判吸收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而形成的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母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内核,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标准权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 中华民族主体性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 文明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