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 被引量:2
1
作者 马俊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共10页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以及“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其特点是“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突破性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现代性、创新性、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结合”下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赋予现代性以中华文明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中华民族当代的文明新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征程,推进了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现代性 新文化运动 中华民族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
作者 齐卫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思想,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中国共产党文化奋进历史贯穿的主题和主线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知识积淀体现深厚的文化功底,指导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毛泽...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思想,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中国共产党文化奋进历史贯穿的主题和主线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知识积淀体现深厚的文化功底,指导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毛泽东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涉及中国共产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南。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具有现实启迪,显示了中华文化续写绚丽华章的当代意义。习近平提出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这一重大命题,赋予“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继承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实践,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文化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何以自信——毛泽东诗词的文化之“志”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陆智乐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3,共8页
作为诗、史、思有机结合的传世经典,毛泽东诗词在诗化语言中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情志。透过毛泽东的诗性思索,可察见这一新文化足以自信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人民担当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社会... 作为诗、史、思有机结合的传世经典,毛泽东诗词在诗化语言中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情志。透过毛泽东的诗性思索,可察见这一新文化足以自信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人民担当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引领文化自信的目标方向,中华大地提供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毛泽东诗词蕴藏的文化之“志”富含辩证性,既突显自信与谦卑的对立统一,亦体现主体、目标、根基三位一体,昭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方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民族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现实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鲁杰 王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4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发挥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坚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坚持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切实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探索文化治理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乡村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新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和走向”学术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1期44-47,共4页
“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和走向”学术研讨会纪要孟固北京市社科院文学所与北京文艺学会、人大语文系、北京人文函大于95年11月1日至3日在香山别墅联合召开“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和走向”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会议就北... “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和走向”学术研讨会纪要孟固北京市社科院文学所与北京文艺学会、人大语文系、北京人文函大于95年11月1日至3日在香山别墅联合召开“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和走向”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会议就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走向及研究状况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学研究 京味文学 地域文化研究 学术研讨会 地域特色 中华新文化 北京文学 “王朔现象” 小说 《茶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悟与回响
6
作者 蒋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中华美学 《诗经·郑风》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典美学 中华新文化 民族文化传统 当行本色 代情结 牛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革”后期鲁迅研究的一个缩影——以《山东师院学报》“纪念鲁迅逝世四十周年专刊”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宗刚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0-48,共9页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把“鲁迅的方向”确定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之后,鲁迅便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体系中,获得了认同和推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此...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把“鲁迅的方向”确定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之后,鲁迅便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体系中,获得了认同和推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此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鲁迅研究并没有占据主流位置,甚至在某些时段,鲁迅还被“四人帮”当作推行专制政治的工具,沦落为大批判的承载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革”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 中华民族新文化 专刊 逝世 纪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五)——陈独秀与鲁迅宗教思想之比较(Ⅰ)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福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6,共9页
关键词 精神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新文化 传统宗教 战士 革命 人类文明史 80年代 和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主席教导我们学鲁迅
9
作者 朱怿 孔怀 赵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6年第4期53-61,共9页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评价了鲁迅一生的战斗功绩,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关键词 毛主席 鲁迅 中华民族新文化 文化革命 文学家 革命家 思想家 领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