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农牧交错地带:认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8
- 1
-
-
作者
麻国庆
张斯齐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8,共8页
-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成果(21ZDA10)。
-
文摘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基础来源于各民族之间形成的你来我往、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关系。农牧交错地带同时并存农耕与游牧两种生计方式,这种互补循环的关系使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在此区域内发生碰撞,在保留各自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为一种独特的生计方式,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该地区特有的以嵌入和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农牧业生计方式的共生与融合带来经济方式的趋同化,加速了社会一体化进程。农牧交错地带的发展变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键词
农牧交错地带
共生共融
嵌入
中华文明统一性
-
Keywords
Interlacing zon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ymbiosis and communion
Embed
The un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分类号
C94
[自然科学总论—系统科学]
-
-
题名清末循化厅的汉语汉字使用与中华文明统一性建构
- 2
-
-
作者
魏梓秋
-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
-
出处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228,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同历史记忆塑造与清朝的‘中国’认同建构研究”(批准号:22XJA850002)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语言文字统一对于国家一统至关重要。清末循化厅汉语汉字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工具功能和文化象征力均有显著增强,客观上有利于清朝通过文化统一巩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权威性、加强地方管理和民族治理、促进西北边疆与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从循化厅审判文书由“汉番合璧”到汉语汉字的功能地位提高,再到“汉字贵重”与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建构,蕴含了国家意志、地方利益和民族诉求的趋同,反映了蒙藏等民族“归附王化”的国家认同意识的发展。汉语汉字的使用和普及既是边疆治理现实需要的反映,也是时代发展节点的产物,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在表征,也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重要体现,清末循化厅个案为这一问题的论述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历史细节,既能说明汉语汉字在民族地区的使用曲折不易,也清晰地揭示了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趋势。
-
关键词
清末循化厅
汉语汉字
中华文明统一性
-
Keywords
Xunhua 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inese characters
uniform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
-
题名论儒家“生生”理念的机体性
- 3
-
-
作者
李承贵
-
机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8,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儒家生生思想研究——以易学为中心”(16JJD720012)。
-
文摘
在儒家思想中,“生生”即创造生命,而创造生命者是生命自己,所以“生生”即自生。在儒家看来,万物所以生源于“性”,而“性”是多种元素交合互动之果,多种元素的交合互动意味着“生生”的机体性,而“生生”的机体性由生机性、一体性和贯通性具体呈现。生机性是指“生生”充满活力、生意盎然和自我调适,一体性是指“生生”内在关联性、基础的唯一性和元素相互依赖性,贯通性是指时间性前后贯通、空间性左右贯通、生生之内在贯通。因此,机体性说明“生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是彼此关联、刚健活跃、贯通无碍、充满生机的。质言之,机体性是儒家“生生”理念基本特性,这个基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义理基础。
-
关键词
儒家
生生
机体性
中华文明统一性
机体主义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