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看北方多民族融合与中华文化认同
1
作者 樊燕妮 李元杰 赵新春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造型结构独特、纹样组合繁复,不仅蕴含契丹民族政策思想与佛教艺术特色,也内涵北方多民族文化基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的方法,首先针对华严寺辽塑冠饰的造型与纹样进行多重分析,之后探究其中的多民族元素并... 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造型结构独特、纹样组合繁复,不仅蕴含契丹民族政策思想与佛教艺术特色,也内涵北方多民族文化基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的方法,首先针对华严寺辽塑冠饰的造型与纹样进行多重分析,之后探究其中的多民族元素并进行溯源。研究表明,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具有汉、鲜卑与回鹘元素,展示了辽代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进程面貌,体现出契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体系的认同趋向。希望通过对大同华严寺辽塑冠饰的研究,能够窥探古代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历程与历史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塑冠饰 大同华严寺 民族融合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衣冠服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共享文化符号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
作者 沈桂萍 王迎春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5,共10页
共享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体系构成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共享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符号、以共享物质遗存为载体的物质文化符号、以共享传统节庆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符号、以共享象征标识为载体的政治象征符号四重维度,分... 共享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体系构成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共享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符号、以共享物质遗存为载体的物质文化符号、以共享传统节庆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符号、以共享象征标识为载体的政治象征符号四重维度,分别对应认知功能、情感功能、价值功能与行为功能。在长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的四重维度分别诠释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形成“符号认知、情感投射、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完整闭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需从多维时空场域活跃的共享文化符号入手,从构建彰显中华文化整体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符号的表达体系着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文化认同实践路径:树立和突出共享语言文字符号,构筑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根基;树立和突出共享物质文化符号,激发中华文化认同的情感共鸣;树立和突出共享传统节庆符号,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树立和突出共享政治象征符号,引领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文化符号 中华文化认同 内在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民族博物馆空间建构的内在机理
3
作者 曹莉莉 姜敏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5,共10页
作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性象征,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借由“编码”和“解码”的文化表征实践,建构出一套以民族文物为主要载体的符号系统,实现空间文化意义的赋予。其空间的生产通过民族文物“语言”符号能... 作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性象征,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借由“编码”和“解码”的文化表征实践,建构出一套以民族文物为主要载体的符号系统,实现空间文化意义的赋予。其空间的生产通过民族文物“语言”符号能指、所指、意义三元组合的意指实践,将具体与抽象、真实与想象、实在与象征相互勾连,形成了物理再现维度上空间实践的感知、知识生产维度上空间表象的叙事以及象征意义维度上表征性空间的体验这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三元辩证法”,型构了集“空间载体”“符号载体”“价值载体”为一体的辩证性空间结构,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立体化表达和具体呈现。观者阅读和解译民族博物馆空间叙事文本的符号体系须借助空间隐喻的认知机制,发掘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中的物性话语链条上隐含的象征性意义,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建立起保持中华文化认同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集体记忆,以此构筑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博物馆空间 民族文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侨搭桥:马来西亚华裔粤语媒介使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彭雨晴 谢颖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2-91,共10页
粤语是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的通行语之一,是华裔文化记忆和文化乡愁的载体,以马来西亚为典型国别,探究华裔粤语媒介使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对于中国对外交流、“以侨搭桥”“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马来西亚吉隆坡华裔的问卷... 粤语是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的通行语之一,是华裔文化记忆和文化乡愁的载体,以马来西亚为典型国别,探究华裔粤语媒介使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对于中国对外交流、“以侨搭桥”“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马来西亚吉隆坡华裔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深入考察马来西亚华裔粤语媒介使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粤语媒介接触程度、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工具价值对中华文化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粤语媒介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情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粤语媒介娱乐价值、工具价值对中华文化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 媒介使用 粤语 中华文化认同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兼论梁漱溟在乡村推行文化认同教育的历史进路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程良宏 李蓉荣 孟凡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4-91,共8页
从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教育入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实施的内在要求,而回到相似的历史经验中寻求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则是其重要路径之一。梁漱溟等人将中华文化的根基搁置于乡村社会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的探... 从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教育入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实施的内在要求,而回到相似的历史经验中寻求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则是其重要路径之一。梁漱溟等人将中华文化的根基搁置于乡村社会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其为鉴,在国家倡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当下我国的乡村建设一要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强化文化认同教育、寻求乡村文化自信困境的突破;二要着力培养“扎根乡村”的教师,为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三要在立足于中华文化根基下理性对待他国乡村建设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乡村教育 乡村振兴 梁漱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嵌入视角下个体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路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武沐 蔡立群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22,共9页
文化具有民族性,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身份建构和归属,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根本,文... 文化具有民族性,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身份建构和归属,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根本,文化嵌入是培育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选择。个体文化嵌入通过与文化信仰、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实践等文化核心要素接触,实现个体的文化认同。它不仅需在历史和社会政治背景中考量,还要与文化濡化和文化适应的经验相结合。增强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通过文化嵌入的外显和内隐路径。外显路径始于文化实践,通过优化文化环境,拓展文化内涵,扩大文化接触域,推进文化实践日常化,统筹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内隐路径始于建构文化信仰和塑造文化价值观,通过提升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信仰,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嵌入 中华文化认同 个体 文化信仰 文化价值观 文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董秀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62,共12页
戏剧作为多种因子融合互动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承载着丰厚的族际交往信息,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从而共创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是我国戏剧界必须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此议题,以云南为例展... 戏剧作为多种因子融合互动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承载着丰厚的族际交往信息,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从而共创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是我国戏剧界必须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此议题,以云南为例展开讨论,可推动相关研究的范式创新。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应从三大维度入手:从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出发,整体观照多民族戏剧交融的发生;从剧目互鉴与母题共享出发阐释多民族戏剧交融的本体;从认同逻辑和达成路径出发,分析多民族戏剧交融现象所具有的中华文化认同功能。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之实例既反映了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也体现出各民族相互认同的文化心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戏剧交融 中华文化认同 再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至民国西藏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军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5,共6页
文章研究了清代至民国西藏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文化认同之路。清代西藏贵族代表文学书写体现的"神话情结""八思巴情结""文殊情结""唐朝公主情结"表现出中华文化认同的明显特征。民国间文学书写中... 文章研究了清代至民国西藏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文化认同之路。清代西藏贵族代表文学书写体现的"神话情结""八思巴情结""文殊情结""唐朝公主情结"表现出中华文化认同的明显特征。民国间文学书写中的中华认同呈现两种态势:贵族精英的认同表现为弥足珍贵的坚定,平民文学书写呈现构建未来的准备特征。这些文学是西藏地方在与各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的自发书写,为建国后各民族文化更好地交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西藏文学 交往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土司的中华文化认同表达及实践逻辑——以播州土司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然 严冬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共9页
在西南诸土司中,播州土司具有地理空间上的“中间圈”和天下体系中的“中间圈”两种特性。播州土司通过追溯华夏族源、广泛接受儒家文化、积极吸收佛、道思想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播州土司认同中华文化,不仅在于满足王朝国... 在西南诸土司中,播州土司具有地理空间上的“中间圈”和天下体系中的“中间圈”两种特性。播州土司通过追溯华夏族源、广泛接受儒家文化、积极吸收佛、道思想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播州土司认同中华文化,不仅在于满足王朝国家权力的向下延伸和土司权威法理化的需求,完成杨氏从“陌生人-王”向地区“宇宙王”转变,也在于整合区域内的多元文化,通过在“中间圈”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使当地民众慕义向化,进而维持社会秩序。播州土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本质上是不同民族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与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圈 播州土司 中华文化认同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维度与路径:基于两岸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文化视角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学松 曹莉 +1 位作者 刘明云 叶常海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7-86,共10页
运用文献调研、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两岸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文化视域,探讨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两岸宋江阵在生成发展历程中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武术人士抗日及宗族繁衍等相互融合... 运用文献调研、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两岸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文化视域,探讨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两岸宋江阵在生成发展历程中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武术人士抗日及宗族繁衍等相互融合,促生了浓郁的爱国爱族爱家精神,使其成为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媒介工具。依据学界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及宋江阵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元素,从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认同、同宗同族的血缘文化认同、共同信仰的精神文化认同、一脉相承的礼仪文化认同4个维度阐释了宋江阵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增强作用。据此,建议深化赛事汇演场域交流内涵、加强学术活动场域建设、拓宽校园教育场域交流、拓展宗族文化场域建构等实践路径,助力于深化两岸同胞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江阵 中华文化认同 民族传统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中华文化认同教学的概念框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1
作者 闫琳 董蓓菲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7-103,共7页
文化认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中华文化认同教学是助其落地的一种尝试。以文化认同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机制为依据,中华文化认同的概念框架包含三个彼此关联的要素:中华文化深度探索、中华... 文化认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中华文化认同教学是助其落地的一种尝试。以文化认同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机制为依据,中华文化认同的概念框架包含三个彼此关联的要素:中华文化深度探索、中华文化广度探索以及中华文化身份承诺。据此,语文课程中华文化认同教学的实践路径有三:一是通过文化记忆和文化体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度探索,二是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反思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广度探索,三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挖掘与内化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文化身份的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程 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认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实现路径——兼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9
12
作者 周玉 廖小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3,共9页
准确把握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要义和层次结构,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认同包含认同主体、认同客体、生成机理等要素。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结构中,中华文化符号认同处于基础层面,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处于功能层面... 准确把握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要义和层次结构,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认同包含认同主体、认同客体、生成机理等要素。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结构中,中华文化符号认同处于基础层面,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处于功能层面,中国价值认同处于核心层面。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共存的背景下,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可以立足“中国—西方”文化交流格局以促进中华文化符号认同,完善“政府—公民”互动的文化建设格局以巩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构建“上游—下游”协同的教育格局以提升中国价值认同,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符号认同 身份认同 价值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认同的多维探索 被引量:12
13
作者 冯大彪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1-56,共6页
中华文化认同是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之中对中华文化的选择与践行,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人民高度认同中华文化。而近代以来的百余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之下,中国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呈现较大的波动... 中华文化认同是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之中对中华文化的选择与践行,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人民高度认同中华文化。而近代以来的百余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之下,中国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呈现较大的波动,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中华文化认同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夯实中华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和筑牢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防线,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历史缘起 内容所指 价值旨归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交融与中华文化认同的视觉表达——以白族民居彩绘艺术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1,共10页
建筑彩绘在中国许多民族中都有传承,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象征符号之一。白族民居彩绘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承载着丰厚的汉族与白族艺术交融信息。白族通过对汉族建筑彩绘艺术的吸收、借鉴、创造与文化意义的转换实现了族际彩绘符号意义的... 建筑彩绘在中国许多民族中都有传承,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象征符号之一。白族民居彩绘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承载着丰厚的汉族与白族艺术交融信息。白族通过对汉族建筑彩绘艺术的吸收、借鉴、创造与文化意义的转换实现了族际彩绘符号意义的对接与整合。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所表征的与汉族共享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与审美情感是二者实现艺术交融背后的持久驱策力,也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通过对白族民居彩绘与汉族建筑彩绘艺术交融的分析,窥视多元与共享的中华视觉形象体系形成的内在规律,为发挥民族民间视觉形象在强化中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民居彩绘 视觉形象 艺术交融 中华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15
作者 刘秀珍 方忠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7,共7页
追溯简媜四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其始终秉持"内省"与"外视"的双重创作视野,一方面严于反思与自省,以高度自觉的文化使命意识承袭"载道"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关怀视野,以中华文化精神为内核,以强烈的... 追溯简媜四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其始终秉持"内省"与"外视"的双重创作视野,一方面严于反思与自省,以高度自觉的文化使命意识承袭"载道"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关怀视野,以中华文化精神为内核,以强烈的出世精神,将传统文化与庶民情结相结合,融创出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表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媜 中华文化认同 庶民情结 天涯海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泽尊王传说的谱系建构与中华文化认同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梦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8,共9页
广泽尊王是东南沿海与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神祇,影响遍及海外。广泽尊王传说通过景观、图像、仪式等叙事方式鲜活传承,加强了民众对广泽尊王信仰的记忆,在福建形成“凤山寺-福建分灵庙”的宫庙圈层体系,传播到台湾地区后,形成“福建祖庙... 广泽尊王是东南沿海与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神祇,影响遍及海外。广泽尊王传说通过景观、图像、仪式等叙事方式鲜活传承,加强了民众对广泽尊王信仰的记忆,在福建形成“凤山寺-福建分灵庙”的宫庙圈层体系,传播到台湾地区后,形成“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宫庙体系,构建了层级化的传说与信仰空间谱系。“忠孝”精神是两岸广泽尊王传说谱系的共性品格,以祖庙为中心的文化交流成为广泽尊王传说谱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泽尊王传说 空间谱系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
17
作者 万美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6-96,共1页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8年8月,中山大学詹小美教授、青海大学武永亮教授和青海大学杨玢副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正是着眼于深化中华...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8年8月,中山大学詹小美教授、青海大学武永亮教授和青海大学杨玢副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正是着眼于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丛书 青海大学 伟大复兴 文化繁荣 中山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华文化认同路径探索
18
作者 王晓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7-I0007,共1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现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文化是重要的心理依托和情感纽带。如今,中华民族走进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激荡,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坚定文化自信、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现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文化是重要的心理依托和情感纽带。如今,中华民族走进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激荡,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是“奋进新征程”的应有之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也是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世界瑰宝,值得中华各族儿女珍惜、传承与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认同 路径探索 情感纽带 精神家园 传承与发扬 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19
作者 王丹 范继武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5年第5期26-38,153,共14页
传统节日承载历史记忆与核心文化,是认同表达的符号表征。太平堡龙船会以起源传说、文化记忆、仪式展演等形塑太平堡客家人不同层级的文化认同,阐明个体和社群对家族、地方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太平堡龙船会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 传统节日承载历史记忆与核心文化,是认同表达的符号表征。太平堡龙船会以起源传说、文化记忆、仪式展演等形塑太平堡客家人不同层级的文化认同,阐明个体和社群对家族、地方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太平堡龙船会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源于家族认同,家族认同为本源性认同,龙船会又在家族认同基础上不断开放包容,不同姓氏之间交往交流与共创共享,成为建构地域认同的文化传统。太平堡龙船会以中华文化精神和信仰价值体系为中心,将家族生活、地方传统融入并凝结为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进而塑造太平堡人和客家人的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船会 端午节 太平堡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末五代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被引量:1
20
作者 侯琳琳 和谈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9,共6页
唐末五代易代之际,沙陀与契丹均建立了封建政权,他们在政治上承袭唐代典章制度,沿用中华礼乐文化,接续儒家正统观念;在教育方面,大兴文教,举办学宫或府、州、县学,普及儒家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在语言文字方面,他们用汉语作为通用语,使... 唐末五代易代之际,沙陀与契丹均建立了封建政权,他们在政治上承袭唐代典章制度,沿用中华礼乐文化,接续儒家正统观念;在教育方面,大兴文教,举办学宫或府、州、县学,普及儒家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在语言文字方面,他们用汉语作为通用语,使用汉语书写官方文书和日常文书,创作诗文,传承并丰富了中华文化,建立了认同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础。历史事实证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陀 契丹 中华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