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和实践理路
1
作者 侯衍社 曹一飞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F0003,共10页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巩固和捍卫文化主体性,是彰显文化力量和标识文化特性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凝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力量之源。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继承...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巩固和捍卫文化主体性,是彰显文化力量和标识文化特性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凝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力量之源。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对中华传统文化主体性思想的汲取,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中获得新的理论发展,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文化主体基因论、文化主体创造论、文化主体统合论。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来自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蕴含着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我们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阐释与建构
2
作者 吴云志 许嘉诚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从轴心时代开始,历经现代化转型,形成了“榫卯型”文化结构。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文化主体性既回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又敞开了现代维度。通过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 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从轴心时代开始,历经现代化转型,形成了“榫卯型”文化结构。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文化主体性既回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又敞开了现代维度。通过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从内涵阐释、价值旨趣、实践路径等角度入手,搭建起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框架。深入阐释和分析何为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何以及如何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突出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推动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认同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溯源及高扬理路 被引量:3
3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67,共15页
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并强调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不仅指出了全方位认识、巩固、发展、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重要性,更凸显出其任务的迫切性。中华... 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并强调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不仅指出了全方位认识、巩固、发展、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重要性,更凸显出其任务的迫切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意指中华民族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底色,以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为重要内核,以保持精神独立自主为基本支撑,在借鉴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建立起来的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意识发端于中国哲学视域的“夷夏之辨”论,秦朝初期的百家合流、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正统、宋明时期的理学繁盛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发展的关键阶段。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脉”的注入赋能中华文化主体性从式微走向复归。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厚植了文化自信根基、增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实现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时代塑造。新时代要在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化“第二个结合”、加强中华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进一步彰显与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古今中西之争 意识形态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互构关系
4
作者 宋春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6,共8页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中蕴含着二者本体论层面的互构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关联,而是多维交织、动态生成、相互塑造的互构关系,具有双重辩证属性。首先,作为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中蕴含着二者本体论层面的互构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关联,而是多维交织、动态生成、相互塑造的互构关系,具有双重辩证属性。首先,作为历史实践的能动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独属的民族身份、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推进民族复兴的实践,持续形塑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厚度与当代向度。其次,作为意义生产的价值本体,中华文化主体性依托庞大的文化体系、连续性的文化传承、大一统的文化内核与创新性的文化特质,深度参与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建构。因此,在“民族—文化”共生视域下对二者进行整体性考察,不仅能够解蔽被割裂性研究所遮蔽的深层次关联,更重要的是能够明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文化融凝”互构共进的方法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文化主体性 民族与文化 共生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与原创性贡献
5
作者 杨建锋 潘玉腾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0,168,共13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作为标识性概念的提出,其哲学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实践观点”以及“历史过程”等重大论断,既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提供重要理论指引,又为人类社会不同文化形态构建文化主体性提供理论借鉴。中华文化主体... 中华文化主体性作为标识性概念的提出,其哲学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实践观点”以及“历史过程”等重大论断,既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提供重要理论指引,又为人类社会不同文化形态构建文化主体性提供理论借鉴。中华文化主体性概念拓展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的新视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人本逻辑的新境界,提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新思路,提升了文化的认知高度。中华文化主体性概念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提供了理论指引,为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提供了经验启迪,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 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生平 潘玥斐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7,F0002,共11页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生产力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方式文明。对应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产方式文明,总是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文明与之配套,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均为...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生产力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方式文明。对应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产方式文明,总是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文明与之配套,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均为生产方式文明与相应的文化文明的综合体。文明形态作为一定民族国家当中的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与广义上的人类文化密切相关。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给不同的领域打上了自身的烙印,因此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经济主体性、政治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在这些主体性当中,文化主体性的地位尤为关键。建构文化主体性对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关键意义。根据唯物史观对于主体的规定,主体是主动性与受动性、主我与客我的有机统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要基于“客我”的具体实际,发挥“主我”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产方式文明 文化文明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特征、发展脉络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新怡 秦立海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2,共9页
文化兴盛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增强思想引领、增进文化认同、深化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自信等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文化担... 文化兴盛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增强思想引领、增进文化认同、深化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自信等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文化担当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内在特征看,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根基独特性、内核稳定性、开放包容性和创新发展性的有机统一。从发展脉络看,中华文化主体性在近代经历了从迷失到重获新生并不断成长、充实和彰显的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在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主体、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立足“两个结合”,继续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旨归·策略: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
8
作者 魏彦 胡芫齐 杜俊华 《重庆社会科学》 2025年第8期72-84,共13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表征,它以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和精神标识维系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根脉与灵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通过深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内涵,回顾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不同历史阶...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表征,它以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和精神标识维系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根脉与灵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通过深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内涵,回顾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与传承创新,回应新发展阶段下对传统承扬和西潮纾解的现实吁求,以明晰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逻辑维度,并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在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以及激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等多维向度上的价值旨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聚焦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要以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第二个结合”、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实践支点,奋力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唯物史观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
9
作者 马云志 郭伟 《江汉论坛》 2025年第8期5-12,共8页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方法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遵循。中华文化主体性属于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范畴,指中华民族作为主体在与客体—文化互动中展现出的属性。从唯物史观出发,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出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经...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方法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遵循。中华文化主体性属于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范畴,指中华民族作为主体在与客体—文化互动中展现出的属性。从唯物史观出发,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出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经济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传承根脉、马克思主义提供引领魂脉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文化主体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生成与特征
10
作者 邹广文 林劲博 《学术研究》 2025年第8期1-7,F0002,共8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历经5000余年文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根本文化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而中华文化在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完成了兼具历史经纬与时代脉搏的生成过程。中华文化主体性伴...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历经5000余年文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根本文化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而中华文化在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完成了兼具历史经纬与时代脉搏的生成过程。中华文化主体性伴随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艰辛探索,经历“正反合”的历史发展而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历史传统的生成经历着眼,从现代性的展开过程着手,可以在多个维度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生成与特征,并为中国未来的社会文化发展澄清前提与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 现代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逻辑和路径
11
作者 蒋永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143-150,共8页
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用和普及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播范式的根本性变革,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契机。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智能问答、语料清洗、媒介优化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叙事,在... 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用和普及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播范式的根本性变革,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契机。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智能问答、语料清洗、媒介优化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叙事,在人机交互中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促使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触发、形塑和巩固。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的去中心化、算法黑箱、技术依赖、虚假信息等因素会影响中华文化领导主体性、文化发展主体性、文化创新主体性与文化交流主体性。在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与运用中,坚持有的放矢,从文化凝聚、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各层面入手,增强价值引导,优化技术研发,坚持人本逻辑,审查推送内容,从而推动其回归“技术工具”本质,助力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生成式人工智能 中华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
12
作者 郁欣 陈芳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邃,蕴含着多重论域。本体论上,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重要论述的立论基石充分彰显了理论、历史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价值论上,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邃,蕴含着多重论域。本体论上,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重要论述的立论基石充分彰显了理论、历史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价值论上,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建构文化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力量。方法论上,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蕴含了多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运用战略思维定位文化发展历史方位,运用历史思维掌舵中华文化发展方向,运用辩证思维锻造中华文化主体力量,运用系统思维深化中华文明交流互鉴,运用创新思维推动文化根脉固本开新,运用底线思维筑牢中华文化发展阵地。实践论上,以党的领导确保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原则方向,以伟大实践夯实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思想根基,以精神主动扩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视野,以创新创造激活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因密码,以明体达用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主体性 文化发展 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平台传播效果研究——2023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会林 郭星儿 蒋正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8,共10页
202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延续“以外国受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调研目标。调研以2020—202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平台上的整体表现为样本,从媒体关注度、社交平台表现、二次传播效果、意见领袖效能等... 202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延续“以外国受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调研目标。调研以2020—202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平台上的整体表现为样本,从媒体关注度、社交平台表现、二次传播效果、意见领袖效能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估2020—2022年间,中国电影在海外网络的传播效果。调研结果显示,2020—2022年因全球社交隔离等原因,中国电影海外平台传播效果好于之前年份;要重视YouTube意见领袖影响效能;境外媒体整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较为积极;Letterboxd、TMDB等专业平台对影片热度有较大影响;Twitter普通群体对民生问题电影关注较多、粉丝超过1千万群体对中国动画电影关注较多。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新建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评价体系、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等加快“十四五”期间电影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案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国际传播 海外网络传播 评价体系 中华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