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多民族谚语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许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0-136,共7页
中华多民族谚语是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罗万象。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华多民族谚语体现了各族人民对自然与人的价值、利益与道德关系等生态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生态伦理思... 中华多民族谚语是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罗万象。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华多民族谚语体现了各族人民对自然与人的价值、利益与道德关系等生态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为全面认识我国的生态伦理观念提供了新视角。从当代价值看,研究中华多民族谚语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树立互惠共生的生态和谐观,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增强生态道德责任意识,有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谚语 生态伦理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通: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建设的必要一环 被引量:5
2
作者 关纪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2,共3页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学时偏离客观,偏离科学。二是可能把一己民族价值观当作唯一合理的诉求,无意间诱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利益的因素。有必要向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界发出呼吁,倡导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学术界与传统的主流文学研究界积极沟通,是普及这一史观的必要一环。人们有责任营造更多有利于沟通的桥梁涵洞,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成为学界的本能信条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研究 主流文学研究 沟通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29,共7页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基于谚语语义进行设计,一方面使谚语得到合理归类,另一方面也方便人们的日后查检。层级性和逻辑性对体系的搭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各层级的类名设计以及各类名上、下、左、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是体系构...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基于谚语语义进行设计,一方面使谚语得到合理归类,另一方面也方便人们的日后查检。层级性和逻辑性对体系的搭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各层级的类名设计以及各类名上、下、左、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是体系构建的重点。将义类体系运用到谚语的分类工作中,对谚语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类体系 谚语 辞书 中华多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讨的局限及反思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77-81,共5页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者对此史观的探讨多集中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内,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使此史观研讨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者对此史观的探讨多集中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内,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使此史观研讨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族学的研究领域中并不能得到认同,因而"弱化"了此史观研讨的理论基础和深度。民族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亟需走出自身的"圈子",参与到中国文学研究的言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 被引量:8
5
作者 关纪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58-62,共5页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科学理念;需要从科学和政治两个层面,讲清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完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学术理念的转化,此任务业已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学人们的肩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 文学史观 理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 被引量:2
6
作者 龚举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89,共6页
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 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形态不仅受制于相应的文学史观,而且与既有文学事实、相应时代语境以及述史者的观念—知识系统和文学史书写惯例等要素密切相关。鉴于现有主流文学史不言自明的"多民族文学史"的史实以及"多民族文学史观"不等于"各民族文学史观"的视域缺陷,以"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或"中华各民族文学史观"来替代"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表述逻辑可能更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语用逻辑 辨正 历史情境 内应机制 全称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因论视阈下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嬗变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5,共7页
谚语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其本身与人类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而且也与谚语模因传播的优势有关。不论是产生源头还是传播过程,甚至是传播的最终效果,谚语都具有多产性、可复制性、长寿性的典型特征,而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又恰恰符合模因的... 谚语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其本身与人类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而且也与谚语模因传播的优势有关。不论是产生源头还是传播过程,甚至是传播的最终效果,谚语都具有多产性、可复制性、长寿性的典型特征,而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又恰恰符合模因的传播特点。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谚语在诸多民间文化中无疑是成功的、强势的模因,因而研究模因在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嬗变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发挥作用,对于了解谚语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以及今后如何传承谚语等民间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谚语 模因 传播媒介 传承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理论的论证与践行的途径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翠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55,共4页
鉴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文本中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就命题的起源和内涵、诉求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论证。但真正有价值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需要创作界和批评界的... 鉴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文本中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就命题的起源和内涵、诉求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论证。但真正有价值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需要创作界和批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之后,才能在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之中,找到优化处理中国文学谱系和结构的有效方法,真正将少数民族文学纳入中国文学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理论论证 践行的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康鑫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忽视,使得某种"趋同"的文学史意识产生着潜在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到这种影响,还在于在这一文学史观的观照下,学界可以对如何定位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的重要性... 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忽视,使得某种"趋同"的文学史意识产生着潜在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到这种影响,还在于在这一文学史观的观照下,学界可以对如何定位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的重要性、怎样评价不同时期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书写方式、如何发现和重新审视被遮蔽的各异的文学经验,从而整合出一种更真实、更清晰的文学史视野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有益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史观·新开拓·新成果——《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推介
10
作者 王佑夫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69,共1页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多民族文学史观》),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新的收获,对我国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具有开...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多民族文学史观》),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新的收获,对我国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及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推介 文学理论研究 文学史研究 少数民族 学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艺评论力量——新疆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峰教授访谈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晓峰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0,共8页
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说“,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坚持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中思考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及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回应学界关于“重写文学... 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说“,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坚持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中思考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及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回应学界关于“重写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等重要论题提供参考维度。“中华多民族文学研究”有助于讲好“多元一体”的中国故事,有助于从共同体高度来研究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美美与共”对建设各民族共有美好精神家园的价值和意义。文艺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艺评论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着重要功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生产应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倡导现实主义美学和英雄叙事,以鲜活生动的文艺作品为载体,深入梳理发掘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印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血脉相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艺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文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教鹤然 杨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9-83,共5页
在具有普泛性指向的全球化语境下,经济形态、生活方式的一体化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于是,寻求民族自我认同、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愿望愈发强烈也更为迫切。无论是本着“重写文学史”的初衷①以期重新发现被疏漏、遮蔽... 在具有普泛性指向的全球化语境下,经济形态、生活方式的一体化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于是,寻求民族自我认同、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愿望愈发强烈也更为迫切。无论是本着“重写文学史”的初衷①以期重新发现被疏漏、遮蔽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还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②的理念下试图重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学界六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及丰硕成果毫无疑问地表明,“中国文学史应该是多民族文学史”已然成为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文学史”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文化多样性 民族文化个性 全球化语境 中国文学史 经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