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藻类种类和浓度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谢志浩 唐学玺 陆开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3-618,共6页
通过饵料浓度差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金藻、三角褐指藻和巴夫藻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藻类和浓度对中华哲水蚤的摄食有明显的影响。(1)中华哲水蚤对3种饵料藻的摄食存在一饱和浓... 通过饵料浓度差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金藻、三角褐指藻和巴夫藻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藻类和浓度对中华哲水蚤的摄食有明显的影响。(1)中华哲水蚤对3种饵料藻的摄食存在一饱和浓度,低于饱和浓度,摄食率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于饱和浓度,摄食率呈下降趋势。实验浓度下,中华哲水蚤对金藻、三角褐指藻和巴夫藻的最大摄食率分别为4664、6021cellsml-1和4524cellsml-1。滤水率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呈单一性的下降。(2)中华哲水蚤消化酶活性随藻类种类和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藻类和浓度下,昆布多糖酶活性都明显高于麦芽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的活性,而麦芽糖酶活性又稍高于纤维二糖酶的活性。不同藻类喂养条件下,中华哲水蚤3种消化酶的活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巴夫藻喂养时酶活性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浓度 中华水蚤(calanus sinicus) 摄食 消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种群垂直移动生态适应性模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韩希福 王荣 王军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20-826,共7页
用最优化适合度种群生态学模型模拟研究了中华哲水蚤和小拟哲水蚤种群在渤海生态系统中的垂直移动模式。生命周期、世代时间、繁殖力和产卵量是决定这两种桡足类垂直移动的主要因素。在中华哲水蚤生活史类型中 ,无水平流动或水平流动速... 用最优化适合度种群生态学模型模拟研究了中华哲水蚤和小拟哲水蚤种群在渤海生态系统中的垂直移动模式。生命周期、世代时间、繁殖力和产卵量是决定这两种桡足类垂直移动的主要因素。在中华哲水蚤生活史类型中 ,无水平流动或水平流动速率很小时 ,昼夜的垂直移动能使其获得最优的生态适合度。水流的增加或方向的改变会使其在底层的停留时间增加。在小拟哲水蚤生活史类型中 ,随着水流的增加及其随之而来的损失率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小拟水蚤 垂直移动 生态适应性 海洋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估算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军 宋书群 +1 位作者 王丹 徐兆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302-3315,共14页
2005年4月27日至5月30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结合稀释法实验和Frost的直接计量法研究了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现场摄食速率,并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食物组成、中型浮游动物和微... 2005年4月27日至5月30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结合稀释法实验和Frost的直接计量法研究了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现场摄食速率,并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食物组成、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摄食压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区: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比摄食率介于0.01~8.43 d-1,平均值为(2.72±2.14)d-1.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摄食速率介于0.05~838.23 cells ind.-1 d-1,平均值为(52.72±154.21)cells ind.-1d-1,对几种有害藻华原因生物的摄食速率较高.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物种摄食速率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在低浮游植物丰度下,其摄食速率会随着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随着浮游植物丰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中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0.53~4.97 ngC L-1 d-1,平均值为(2.16±1.63)ngC L-1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物种平均碳摄食速率介于0.04~13.20 ngC ind.-1 d-1,平均值为(2.91±5.22)ngC ind.-1d-1.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61.07~8632.85 ngC L-1 d-1,平均值为(2801.01±4198.46)ngC L-1 d-1.分析比较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摄食压力表明,海区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要远高于中型浮游动物,介于95.59 %~99.98 %,平均值为97.88 %±2.33 %.调查海区中型浮游动物还通过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中华水蚤 微型浮游动物 级联式摄食 有害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谢志浩 王悠 唐学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4-499,共6页
采用单养和混养的方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东海原甲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华哲水蚤对东海原甲藻存在一定摄食行为,藻类密度对摄食率有明显的影响。实验密度下,中华哲水蚤对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为930c... 采用单养和混养的方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东海原甲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华哲水蚤对东海原甲藻存在一定摄食行为,藻类密度对摄食率有明显的影响。实验密度下,中华哲水蚤对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为930cells/(ind·h)。滤水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而呈单一性的下降;(2)混养条件下,中华哲水蚤对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均较单养时下降,滤水率的变化与摄食率相似;(3)不同藻密度下,昆布多糖酶活性都明显高于麦芽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的活性,而麦芽糖酶活性又稍高于纤维二糖酶的活性。与金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实验组中华哲水蚤3种消化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中华水蚤 摄食 消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脂肪酸组成及其指示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梦坛 李超伦 +1 位作者 孙松 金鑫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2-708,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秋季黄海颗粒悬浮物和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及其指示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海水中硅藻所占比例要大于甲藻。硅藻在黄海南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重高于黄海北部,甲藻在黄海南北部的差别不大。从脂肪酸组成来...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秋季黄海颗粒悬浮物和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及其指示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海水中硅藻所占比例要大于甲藻。硅藻在黄海南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重高于黄海北部,甲藻在黄海南北部的差别不大。从脂肪酸组成来看,中华哲水蚤雌体、雄体和桡足幼体都摄食硅藻和甲藻,雌体和雄体摄食的硅藻远多于甲藻,而桡足幼体摄食的甲藻则比雌体和雄体多。雄体和桡足幼体植食性的程度高于雌体,而雌体则可能由于繁殖活动的需要,还摄食了原生动物等其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对冷水团内外中华哲水蚤脂肪酸组成研究发现,桡足幼体比雌体积累了更多的脂肪酸以满足度夏过程中的能量需求和后期繁殖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黄海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饵料种类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油脂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孔霖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7-794,共8页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是种群在黄海冷水团中得以顺利度夏的关键过程。本研究对温度(10°C和19°C恒温,10—19°CⅠ和10—19°CⅡ变温)与饵料种类(硅藻饵料,自然饵料)双因子培养实验进行研究,...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是种群在黄海冷水团中得以顺利度夏的关键过程。本研究对温度(10°C和19°C恒温,10—19°CⅠ和10—19°CⅡ变温)与饵料种类(硅藻饵料,自然饵料)双因子培养实验进行研究,探讨温度和饵料种类对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和饵料种类对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均有影响。C5期幼体在变温组的油脂积累是10°C组的31%—102%,是19°C组的1.8—6.1倍,低温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个体代谢消耗以增加油脂的积累。在恒温培养下,C5期幼体在硅藻饵料组的油脂积累是自然饵料组的2.8倍,硅藻饵料比自然饵料更有利于油脂的积累。雌体的体长和油囊体积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硅藻饵料相比,在自然饵料组中雌体的性腺发育速度更快,性腺成熟度更高(繁殖指数:58%—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度夏 温度 饵料种类 油脂积累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春末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呼吸率与油脂积累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孔霖 孙松 张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71-976,共6页
春末是黄海冷水团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度夏种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华哲水蚤C5期桡足类幼体(简称C5期)的油脂积累程度关系到种群能否顺利度夏。本文从呼吸率、油囊体积以及种群组成等角度,对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以及冷... 春末是黄海冷水团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度夏种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华哲水蚤C5期桡足类幼体(简称C5期)的油脂积累程度关系到种群能否顺利度夏。本文从呼吸率、油囊体积以及种群组成等角度,对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以及冷水团区表、底层的中华哲水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底黄海冷水团初步形成,此时冷水团区中华哲水蚤C4和C5期幼体丰度占总体的62%—93%,种群处于度夏前的准备阶段。冷水团区C5期的平均呼吸率是近岸C5期的68%,同时冷水团底层C5期的油囊体积百分数是近岸种群的2.4倍。由此推测,冷水团区次表层较厚的温跃层(19—25m,0.3—0.5°C/m)以及冷水团的低温环境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呼吸消耗,进而增加油脂的积累。此外,冷水团区表、底层C5期的呼吸率相近,但底层C5期油囊体积百分数为表层的1.9—4.2倍,积累大量油脂的C5期偏向在冷水团底部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度夏 黄海冷水团 呼吸率 油脂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个体核酸含量及其对生长状况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宁娟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4-740,共7页
采用荧光染色法对黄、东海春、秋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个体核酸含量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RNA∶DNA比对中华哲水蚤生长状况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在饥饿培养24h后RNA∶DNA比值显著降低;雄性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 采用荧光染色法对黄、东海春、秋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个体核酸含量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RNA∶DNA比对中华哲水蚤生长状况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在饥饿培养24h后RNA∶DNA比值显著降低;雄性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显著低于雌体和C5期幼体;春、秋季(2009年5月和2010年11月)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两者最高值均出现在近岸;两个月份DNA含量相对稳定,在2.5—3.5μg/ind之间;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与叶绿素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饵料是中华哲水蚤的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中华水蚤 个体核酸含量 RNA∶DNA比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华哲水蚤昼夜垂直分布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芳 孙松 +1 位作者 张永山 张武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13,共5页
在南黄海定点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各个发育期的昼夜垂直分布,分析了该种2000年6月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雌体在后半夜上升到表层产卵,形成卵的高密集区;随后,卵在大约20 h内边沉降边孵化成NI期无节幼体... 在南黄海定点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各个发育期的昼夜垂直分布,分析了该种2000年6月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雌体在后半夜上升到表层产卵,形成卵的高密集区;随后,卵在大约20 h内边沉降边孵化成NI期无节幼体,导致相应时间内卵的密度减少;NIII到CV期幼体的垂直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其密集群的平均深度主要分布在30 m的温、盐跃层。讨论了温、盐跃层,叶绿素a,捕食者等因素对它们垂直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calanus sinicus) 垂直分布 跃层 垂直分布规律 中华水蚤 南黄海 昼夜 无节幼体 200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沿岸流和上升流对中华哲水蚤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尹健强 黄良民 +3 位作者 李开枝 练树民 李超伦 张建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大陆架水域的浮游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4个季节使用网目孔径为0.505mm的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大陆架水域的浮游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4个季节使用网目孔径为0.505mm的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中华哲水蚤的水平、季节和昼夜垂直分布以及与季风、海流和温度的关系。中华哲水蚤丰度季节变化显著,整个调查海域春季的平均达(22.30±77.78)个/m3,夏季的降低,平均为(13.74±45.10)个/m3,秋季消失,冬季调查期间仍未出现。中华哲水蚤的区域分布差异十分显著,将调查海域划分为粤西近海、琼东近海、粤西-琼东外海三个亚区,在粤西近海亚区春、夏季中华哲水蚤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15.63±145.93),(68.12±84.00)个/m3,远高于另外两个亚区。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区的中华哲水蚤没有昼夜垂直移动行为,呈底层分布,以躲避表层高温的伤害。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是中华哲水蚤的季节分布区,冬春季东北季风期间由广东沿岸流从东海沿岸携带而来,出现的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夏季西南季风期间雷州半岛东部近海的冷涡和琼东沿岸上升流区成为中华哲水蚤度夏的避难所;秋季季风转换时期上升流减弱或消失,中华哲水蚤因耐受不了高温(>27℃)死亡而消失。因此,中华哲水蚤对东北季风时期的沿岸流和西南季风时期的上升流均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南海北部 分布 季风 海流 指示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对中华哲水蚤存活和繁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巧宁 颜天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6,共5页
为研究低氧对海洋浮游生物关键种存活、繁殖等的影响,作者采用了实验室模拟低氧环境的方法,研究了低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致死率、产卵和孵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华哲水蚤对低氧环境比较敏感,... 为研究低氧对海洋浮游生物关键种存活、繁殖等的影响,作者采用了实验室模拟低氧环境的方法,研究了低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致死率、产卵和孵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华哲水蚤对低氧环境比较敏感,当DO质量浓度为2 mg/L左右时,中华哲水蚤会在1h内全部死亡;当DO质量浓度为3 mg/L左右时,中华哲水蚤会在96 h内全部死亡;当DO质量浓度为4-6 mg/L时,基本无死亡,但对中华哲水蚤的产卵有明显抑制作用,首次产卵时间推迟,产卵周期缩短。当DO质量浓度为4 mg/L时,基本不产卵,当DO质量浓度为6 mg/L时,产卵量也仅为常氧组的15%左右。当DO质量浓度为4-6 mg/L时,中华哲水蚤所产卵的孵化率为常氧组的60%左右,但差异不显著。可见,低氧对中华哲水蚤的存活和繁殖均有抑制作用,长时间低氧很可能会降低中华哲水蚤的种群数量,甚至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中华水蚤(calanus sinicus) 死亡率 产卵率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哲水蚤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林元烧 方旅平 +1 位作者 曹文清 李少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0-93,共4页
采用苯酚 氯仿 异戊醇(25∶24∶1)提取、异丙醇沉淀、酒精洗涤、TE缓冲液保存方法提取了采自胶州湾青岛海域的中华哲水蚤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得到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 I亚基基因(mtCOI)片段;PCR产物采用化学法进行质粒重... 采用苯酚 氯仿 异戊醇(25∶24∶1)提取、异丙醇沉淀、酒精洗涤、TE缓冲液保存方法提取了采自胶州湾青岛海域的中华哲水蚤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得到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 I亚基基因(mtCOI)片段;PCR产物采用化学法进行质粒重组(载体pGEM T Easy Vector)、热休克转化重组质粒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JM109)、氨苄LB培养基扩大培养;测序.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线粒体COI碱基大小为710 bp(国际基因库索引号AY665663),其碱基组成A、C、G、T含量分别为24.23%、19.15%、22.54%和34.08%;G+C含量为41.69%,A+T为58.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碱基 G+C 线粒体DNA 感受态细胞 PCR产物 基因序列分析 含量 醇沉 重组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米氏凯伦藻水华中中华哲水蚤的选择性摄食 被引量:9
13
作者 孙军 宋书群 +2 位作者 徐兆礼 王宗灵 朱明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6-541,共6页
提要为评估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有害藻华发展进程的影响,应用一种新的结合Frost直接摄食法和Landry稀释法的现场培养方法,于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进行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对浮游植物... 提要为评估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有害藻华发展进程的影响,应用一种新的结合Frost直接摄食法和Landry稀释法的现场培养方法,于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进行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的研究。比较了中华哲水蚤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摄食习性的差异,并评估了其摄食在水华进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对有害藻华物种存在摄食选择性和摄食速率的阈值。当自然水体中米氏凯伦藻细胞丰度达到157cells/ml和具齿原甲藻细胞丰度达到981 cells/ml时是中华哲水蚤由偏好趋于排斥摄食的阈值。当自然水体中米氏凯伦藻细胞丰度达到176 cells/ml时,中华哲水蚤对其停止摄食。米氏凯伦藻有害藻华发生区中华哲水蚤对具齿原甲藻的无选择性滤食以及对米氏凯伦藻的排斥摄食行为,影响水华进程,最终导致水华物种向米氏凯伦藻方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浮游植物 选择性摄食 米氏凯伦藻 具齿原甲藻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中华哲水蚤代谢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武昌 王荣 王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2-44,共3页
Effect of temperature (0~30 ℃) on the oxygen uptake rate and ammonia excretion rate of Calanus sinicu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incubation experiments. The average dry body weight of C. sinicus was 110 μg. The relat... Effect of temperature (0~30 ℃) on the oxygen uptake rate and ammonia excretion rate of Calanus sinicu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incubation experiments. The average dry body weight of C. sinicus was 110 μ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ygen uptake rate (R) and temperature (T) was expressed as R = 0.028 3 ×T + 0.065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monia excretion rate (A) and temperature was expressed as A = 0.015 5 e0.075 2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代谢率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环境因子影响下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浩 朱丽岩 +2 位作者 陈志鑫 戚本金 章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31-136,共6页
研究了在不同酸度、温度和盐度条件下重金属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在采样环境下(温度12±0.5℃、盐度32±0.5、pH值7.8±0.1),随着铜和TBT浓度的提高,中华哲水蚤的死亡率升高(P<0.05),此时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 研究了在不同酸度、温度和盐度条件下重金属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在采样环境下(温度12±0.5℃、盐度32±0.5、pH值7.8±0.1),随着铜和TBT浓度的提高,中华哲水蚤的死亡率升高(P<0.05),此时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96 h-LC50分别为84.65和1.59μg.L-1。为测定改变环境因子后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所受的影响,实验采用了2×2×3×4因子设计(2个酸度,2个温度,3个盐度,4个污染物浓度)。结果显示:温度升高8℃能够显著提高各浓度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致死率(P<0.05);pH值降低1,盐度升高8或降低7对各浓度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致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TBT 毒性效应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中华哲水蚤种群遗传的初步研究——I:等位酶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谭树华 林元烧 +2 位作者 曹文清 陈钢 杨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1,共5页
采用等位酶分析技术对采自黄、东海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进行了种群分化的研究.共检测了4种酶(EST,MDH,ME和SDH)的5个多态位点.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Ae为2.1459,来自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均有较高的杂合度,实际杂合度为Ho=0.5776,预期杂合度... 采用等位酶分析技术对采自黄、东海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进行了种群分化的研究.共检测了4种酶(EST,MDH,ME和SDH)的5个多态位点.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Ae为2.1459,来自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均有较高的杂合度,实际杂合度为Ho=0.5776,预期杂合度He=0.5264;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I)很高,平均为0.9815,平均遗传距离(D)为0.0193,种群遗传分化程度很低.本研究结果推论,黄、东海之间中华哲水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差异应为地理种群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等位酶 遗传分化 黄海 东海 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华哲水蚤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曹文清 林元烧 +1 位作者 杨青 李少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54-61,共8页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 rodsky)是西北太平洋陆架区的特征种,也是我国重要的浮游桡足类之一.基于中华哲水蚤在海洋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的重要地位,故被列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之一.中华哲水蚤生物学研究已有50...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 rodsky)是西北太平洋陆架区的特征种,也是我国重要的浮游桡足类之一.基于中华哲水蚤在海洋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的重要地位,故被列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之一.中华哲水蚤生物学研究已有50多年历史,是浮游动物研究中最为系统、全面,资料积累最为丰厚的种类.本文将我国中华哲水蚤生物学研究成果加以汇总和综述,旨为今后更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该种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春季和秋季中华哲水蚤脂类含量及组成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延清 李超伦 +3 位作者 刘梦坛 金鑫 王晓东 孙永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9-107,共9页
脂类物质在哲水蚤的休眠、繁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2010年11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脂类组成,对脂类各组分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秋季中华哲水蚤雌体脂... 脂类物质在哲水蚤的休眠、繁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2010年11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脂类组成,对脂类各组分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秋季中华哲水蚤雌体脂类平均含量占干质量的10.6%和12%,C5期个体脂类含量偏高,占到干质量的17%。中华哲水蚤所含脂类主要由蜡脂和磷脂组成,两种脂类约占总脂的90%,三酰甘油含量约占总脂的6%。结合种群结构对脂类的生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1)蜡脂作为主要的能量储存方式,其含量变化反映出不同发育期、不同季节中华哲水蚤的能量需求变化;(2)磷脂作为结构性脂类在中华哲水蚤个体生长与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三脂酰甘油在中华哲水蚤中的含量不高,但是可能在脂类转化利用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黄海 脂类 蜡脂 磷脂 三脂酰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松 王世伟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69,共5页
根据9个黄海调查航次的数据,研究了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的区域、季节变化,并探讨了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对其生理、生活史的可能作用。在黄海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C5期油囊体积常年较小;而在陆架海域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根据9个黄海调查航次的数据,研究了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的区域、季节变化,并探讨了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对其生理、生活史的可能作用。在黄海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C5期油囊体积常年较小;而在陆架海域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在陆架区,C5期的油囊体积与度夏过程联系密切:最大油囊体积(可占前体部体积的30%以上)出现于度夏准备期(5、6月),随着度夏过程的进行,油囊体积因代谢而不断消耗,至12月时,油囊体积降低到与近岸种群无异;次年4月以后,油脂积累可以随着食物条件好转而再次开始积累。通过对比北大西洋的飞马哲水蚤,作者认为,黄海陆架区中华哲水蚤所积累的油脂很可能是种群休眠时期的重要能量来源。另外,油脂积累量可能是休眠的诱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黄海 油脂 度夏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两种海洋微藻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梦坛 李超伦 孙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33-942,共10页
在室内以饥饿培养为对照,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研究了各脂肪酸标记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不同饵料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海洋原甲藻中18∶4ω3、22∶6ω3... 在室内以饥饿培养为对照,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研究了各脂肪酸标记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不同饵料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海洋原甲藻中18∶4ω3、22∶6ω3含量较高,中肋骨条藻中16∶1ω7、20∶5ω3的含量较高。二者分别表现出典型的甲藻门和硅藻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有两个特点:(1)20∶5ω3和22∶6ω3的含量均较高;(2)其体内表征桡足类浮游植物食性、由桡足类自身合成的20∶1和22∶1脂肪酸占有相当的比例。虽然中华哲水蚤对不同脂肪酸的吸收和转化效率不同,但以脂肪酸作为标记还是成功的指示了中华哲水蚤对微藻的摄食。在饥饿培养中,首先消耗的是那些浮游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结构脂肪酸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保守性。结合各脂肪酸标记变化趋势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认为,18∶4ω3、18∶4ω3/16∶1ω7、∑18/∑16能较好的指示中华哲水蚤对海洋原甲藻的摄食,仅16∶1ω7/18∶4ω3能指示中华哲水蚤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蚤 海洋原甲藻 中肋骨条藻 脂肪酸 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