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基于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个案考察
1
作者 祁进玉 王春艳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0,共7页
各民族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交往交流交融何以助力共同富裕是当前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议题之一。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作为多民族共居地,从民族文化、经济、社会等层面的交往互动,探索出一条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共同富裕... 各民族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交往交流交融何以助力共同富裕是当前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议题之一。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作为多民族共居地,从民族文化、经济、社会等层面的交往互动,探索出一条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即以文旅融合作为切入点,经济协作驱动文化交融,社会信任凝聚发展共识,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共同富裕的良性互动格局。这能为边疆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区域案例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 民族共居 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家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市ZX社区为例
2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资金投入为形式,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以资金投入为形式的国家在场能够有效分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产生的集体行动成本;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国家在场既能够监督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情况,又为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方向指引;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的国家在场能够塑造兼具庄严性、权威性的视觉氛围和心理震撼,起到激发各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的国家在场能够利用社区干群间良好的情感联系,拓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调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互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在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城市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视角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层面,网络空间有利于凸显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力;在经济层面,网络空间具有赋权增能的作用;在社会交往层面,网络空间能够拓展民族群众社交网络,进一步强化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 被引量:9
4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延承;通过制茶技艺从瑶族内部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区域社会中的族际关系从竞生最终走向共生。同时,当前六堡茶从“侨销茶”向“畅销茶”的发展转向有助于多民族互嵌式的产业共同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已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竞生 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研究
5
作者 孙敏敏 袁祖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实践经验,集中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性与互嵌性三重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解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基本准则与行动导向的重要理据。基于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实践经验,集中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性与互嵌性三重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解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基本准则与行动导向的重要理据。基于共同体文化本位,审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提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性与差异性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融合性与互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在场的互嵌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
6
作者 马治龙 罗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6,共11页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阿合奇县良种场的田野调查,从国家在场角度呈现了一个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建设过程及各族群众迁移汇聚中互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良种场各族群众在互嵌格局中形成了经济上互利互惠、社会上交融共生、文化上交流共享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态,团场体制塑造的集体记忆进一步延续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成了个体之间、个体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国家在场是良种场这类国营农牧场互嵌格局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推动力,良种场的个案为南疆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格局 国家在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产业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
7
作者 张海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8,155,共12页
湟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同源同根,丰富了青海刺绣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青绣发展计划,青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有效推动了... 湟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同源同根,丰富了青海刺绣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青绣发展计划,青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有效推动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青绣为代表的非遗产业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加强了多种非遗的有序传承和资源共享,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助推青海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产业化 青海刺绣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贸易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究——以万里茶道内蒙古段为例
8
作者 宋凯晴 《福建茶叶》 2025年第7期193-195,共3页
万里茶道是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沟通了南北经济,对各民族“三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内蒙古地区,社会习俗与文化艺术形式在万里茶道经济交往的同时发生着改变;旅蒙商从南方茶源地不远万里将茶叶运送到北方游牧民... 万里茶道是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沟通了南北经济,对各民族“三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内蒙古地区,社会习俗与文化艺术形式在万里茶道经济交往的同时发生着改变;旅蒙商从南方茶源地不远万里将茶叶运送到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在将自身文化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的同时也将自身文化在当地广泛传播;内蒙古地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城镇也在不断兴起。万里茶道内蒙古段上的民族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以及形成的紧密的民族关系对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万里茶道 内蒙古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陇西走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康逸 马成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2,共11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互利互惠的经济共生、多元并蓄的文化共享、胜似兄弟的情感相亲共同构成了陇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四重维度;尤以经济上的互惠为主线,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搭建起有效的连接、沟通桥梁,最终促成了陇西走廊内外各民族间文化上的融合与情感上的相亲,直接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并延续至今。陇西走廊的这种“三交”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也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陇西走廊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记忆、仪式实践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滇西地区邓子龙信仰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彩文 李爽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8,共10页
历史记忆与仪式实践是联结区域社会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明朝中后期,中缅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参与了抵抗缅甸入侵的战争,而奉命出征的邓子龙及其“平定边乱,保卫边民”的靖边史也成为滇西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当地傣族、布朗族和... 历史记忆与仪式实践是联结区域社会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明朝中后期,中缅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参与了抵抗缅甸入侵的战争,而奉命出征的邓子龙及其“平定边乱,保卫边民”的靖边史也成为滇西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当地傣族、布朗族和汉族分别将邓子龙传说嫁接到各自的文化图式中,集体围绕邓子龙信仰举行“拜大关”“祭神刀”等仪式活动。从历时性的视角看,明代以来形成的邓子龙信仰为滇西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纽带;从共时性的视角看,滇西地区各族人民通过邓子龙信仰以及共建文化景观、共祀靖边英雄、共享庙会节庆,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边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子龙信仰 历史记忆 仪式实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维玺 张正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32,共9页
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 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心理认同。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客观上提升了民众的归属感,促进了转型期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新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海琳 曹鹏 +1 位作者 李赫男 张海彬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3,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探究体育非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逻辑基础,并提出策略。价值:族际共享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和时代呼应,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各民族情感纽带和联系,融入经济开发形成驱动力,...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探究体育非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逻辑基础,并提出策略。价值:族际共享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和时代呼应,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各民族情感纽带和联系,融入经济开发形成驱动力,搭建社会互动桥梁和拓展人民群众的社交空间。逻辑基础:凝聚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时空演化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境,人民至上坚持体育非遗发展的文化主体性。策略:政策创新提供机制保障,产业融合构建经济环境,数智技术赋能拓展科创空间,加强教育传承培养新生力量,增强传播和叙事能力讲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非遗 民族 交流交往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交流交融: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 被引量:68
14
作者 白晋湘 郑健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根植于地域文化、社会与生态之中的苗疆传统体育,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采用体育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视角,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三重路... 根植于地域文化、社会与生态之中的苗疆传统体育,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采用体育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视角,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三重路径,分析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研究认为,交往记忆、交往机制和交往空间有助于加强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技艺交流、文化交流所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有利推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交流路径;通过学校教育、非遗传承、赛事活动、乡村建设和全民健身5个维度,可以促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被引量:58
15
作者 高永久 赵志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70,共10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与发展的思想基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与发展,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实践工作中的扬弃,使其理论内涵得以丰富。中华人...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与发展的思想基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与发展,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实践工作中的扬弃,使其理论内涵得以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在历史激荡的进程中不断凝聚与发展,一方面在各民族平等、团结方面提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理论,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奋斗方面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个领域的解放,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崇高理想。这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与发展所应当始终坚持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往交流交融 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渠流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及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素云 张江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2,153,共10页
汇聚了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的灵渠流域,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和共有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渠运河文化正是灵渠流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是灵渠流域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持续... 汇聚了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的灵渠流域,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和共有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渠运河文化正是灵渠流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是灵渠流域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持续推动着灵渠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工程 灵渠流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灵渠运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基于CNKI期刊论文(2011—2022)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建军 胡宝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4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期刊论文呈现整体持续上升趋势...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4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期刊论文呈现整体持续上升趋势,但科研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度低,研究规模小;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为探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和谐民族关系,推动构建稳定繁荣、和谐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智慧和力量等方面。未来研究进路趋向于多学科多机构合作研究、强化“走廊型”新型场域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及注重民族地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研究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研究进展 未来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湖广土司辖区与中原内地人员往来研究——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
18
作者 安志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8,共12页
明清湖广土司辖区与中原内地存在广泛且频繁的非官方人员往来。土司同文人士大夫、卫所官员等王朝国家的代表之间,常常吟诗作赋、尽翰墨之交,更有互构姻联、作白头之约。土司治下地区也同中原民间相互保持着密切交往,如接纳中原移民、... 明清湖广土司辖区与中原内地存在广泛且频繁的非官方人员往来。土司同文人士大夫、卫所官员等王朝国家的代表之间,常常吟诗作赋、尽翰墨之交,更有互构姻联、作白头之约。土司治下地区也同中原民间相互保持着密切交往,如接纳中原移民、贸易往来、儒释道精神追求等非官方活动。这些人员往来的原因,既有土司对政治的诉求、经济的考量,更有对中原物质及精神文化的钦慕。这些人员往来最终强化了地方人群的国家认同意识,促进了土司辖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关系向好,是中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历史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广土司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遗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19
作者 李然 林婵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觉醒,具有实证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就理论逻辑而言,文化线路上承载着人、物、文化等关键元素的大范围流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凝聚为共同体的过程。就实践逻辑而言,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持续深化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讲好蕴含的中华民族故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化遗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饮食叙事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甘肃临夏州打平伙风俗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薛晨浩 王生鹏 白永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共8页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能叙事、传承饮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文化叙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国家叙事。新时代,应充分挖掘打平伙风俗内含的文化价值,发挥其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平伙 饮食风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临夏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