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投喂量对中华卤虫解池种群产仔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波 杨玉涛 +1 位作者 陈京华 王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6-91,共6页
在NaCl质量浓度73g/L、25℃和光暗比12h∶12h条件下,将20日龄的中华卤虫成熟个体按每杯1雌1雄方式置于盛有约100mL高盐海水的玻璃杯中,用盐生杜氏藻按1.5×10~6、4×10~6、6×10~6、9×10~6个/杯4个投喂量培育30d,记录... 在NaCl质量浓度73g/L、25℃和光暗比12h∶12h条件下,将20日龄的中华卤虫成熟个体按每杯1雌1雄方式置于盛有约100mL高盐海水的玻璃杯中,用盐生杜氏藻按1.5×10~6、4×10~6、6×10~6、9×10~6个/杯4个投喂量培育30d,记录所产出的休眠卵和无节幼体数量,并测量休眠卵卵径、无节幼体体长和雌性亲体体长。试验结果表明,同时产休眠卵和幼体情形下的卤虫的产仔次数仅占总产仔次数的1.2%~2.9%。1.5×10~6、4×10~6、6×10~6个/杯3个试验组仅产卵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30.4%~40%,仅产幼体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57.5%~66.7%,而9×10~6个/杯试验组仅产卵及仅产幼体的百分比分别为61.3%和37.5%。4个试验组的单雌繁殖量分别为88.7、105.9、193、298.7个,单雌繁殖次数分别为2.7、2.9、3.9、4.7次,卵生后代比例分别为32.4%、31.1%、36.9%、66.2%。各试验组干卵径、卵生无节幼体体长和卵胎生无节幼体体长依次为1.5×10~6个/杯试验组<6×10~6个/杯试验组<4×10~6个/杯试验组<9×10~6个/杯试验组,且各试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雌性亲体的最终体长随投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卤虫解池种群的雌体在饵料充足时偏卵生,在饵料匮乏时偏卵胎生;卤虫产仔方式受到投喂量的影响,但通过降低投喂量来改变产仔方式的做法在生产上是不经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卤虫 盐生杜氏藻 饵料 产仔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卤虫无节幼体蛋白质组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周茜 吴长功 +2 位作者 刘凤岐 黄冰心 相建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2-64,共3页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手段,对比了卤虫(Artemia)初孵无节幼体和孵化24 h无节幼体中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卤虫幼体的发育,蛋白表达的种类和个数均明显增多,仅有个别蛋白的表达量下调。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可能跟卤虫...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手段,对比了卤虫(Artemia)初孵无节幼体和孵化24 h无节幼体中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卤虫幼体的发育,蛋白表达的种类和个数均明显增多,仅有个别蛋白的表达量下调。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可能跟卤虫幼体的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或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 中华卤虫(Artemia sinica) 幼体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卤虫不同近交水平家系生长性能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喻驰方 栾生 +2 位作者 张志伟 孔杰 张全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79,共5页
本研究评估了近交对中华卤虫生长性状的影响。使用实验室养殖的4个世代的中华卤虫近交家系,统计其生长数据,利用一般线性模型计算获得体长最小二乘均值,其中G2代3个近交群体(F=0.062 5,F=0.125,F=0.25)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9 749.24、9 ... 本研究评估了近交对中华卤虫生长性状的影响。使用实验室养殖的4个世代的中华卤虫近交家系,统计其生长数据,利用一般线性模型计算获得体长最小二乘均值,其中G2代3个近交群体(F=0.062 5,F=0.125,F=0.25)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9 749.24、9 298.87、9 259.42μm,相比对照家系10 179.57μm,分别降低了4.23%、8.65%、9.04%,3个群体体长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并且随着近交系数的增加,衰退呈现加重趋势。3个近交群体每10%近交系数导致的近交衰退分别为-6.77%、-6.92%和-3.62%,综合计算所得所有近交家系每10%近交系数导致的近交衰退为-5.77%。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卤虫近交家系的体长性状有明显的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卤虫 体长 近交衰退 最小二乘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卤虫(Artemia sinica)家系构建的几个关键技术
4
作者 张志伟 李龙 +3 位作者 罗耀明 战杰 张晓芳 潘萍萍 《河北渔业》 2020年第12期9-13,共5页
为研究中华卤虫(Artemia sinica)家系构建过程中休眠卵收集参数以及影响其生殖方式的环境条件,实验利用中华卤虫四个地理品系野生卵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培养后,通过品系间和品系内的交配繁殖所产生的F1代休眠卵为材料进行家系构建,一共... 为研究中华卤虫(Artemia sinica)家系构建过程中休眠卵收集参数以及影响其生殖方式的环境条件,实验利用中华卤虫四个地理品系野生卵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培养后,通过品系间和品系内的交配繁殖所产生的F1代休眠卵为材料进行家系构建,一共成功构建了188个家系,其中29个半同胞家系。对各家系休眠卵的收集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家系在抱对后96h内便产生后代,但在抱对145h后产后代家系数明显减少,并以生产2批卵的家系最多,可以生产4批卵以上的家系较少。各家系产后代个数统计结果显示,以产卵量在151~200粒之间的家系最多。“可人工调控生殖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促其营卵生的条件是盐度77‰、饵料21.43mg/2只。促其营卵胎生的条件是盐度30‰、饵料53.57mg/2只,因而在家系构建时可以利用“可人工调控生殖方式”来促其产生后代,以建立较多数量的家系来扩大选育种质资源,这或许也是解决半同胞家系构建困难的一个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卤虫(Artemia sinica) 家系构建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