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农耕文明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玉米大豆间套作劳动教学为例
1
作者 刘明洁 陈仙君 +2 位作者 刘立波 刘雅兰 杨芩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9期172-175,共4页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之一,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起源,其间...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之一,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起源,其间蕴含大量且优秀的劳动教育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成果。因此,该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背景,积极探索中华农耕文明与民族地区劳动教育融合实践开展教学的方式,切实培养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劳动教育 教学研究 中华农耕文明 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19
2
作者 夏澍耘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99,共9页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孕育母体和演进主体的文明形态。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是一种根源性、群体性智慧。顺天时、量地利、取用有度、有机循环、多样平衡的实践智慧,"万物一体""和实生物""天地大美"...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孕育母体和演进主体的文明形态。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是一种根源性、群体性智慧。顺天时、量地利、取用有度、有机循环、多样平衡的实践智慧,"万物一体""和实生物""天地大美"的观念智慧,植根于农耕文明又护佑了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蕴藏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深层奥秘。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智慧精华,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农耕文明 生态智慧 实践智慧 观念智慧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文明传承与乡村现代文化建设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大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123,共9页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特色。农耕文明的传承,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弘扬。建设中国式现代乡村文化,意味着需要传承和创新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具有着丰富的内...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特色。农耕文明的传承,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弘扬。建设中国式现代乡村文化,意味着需要传承和创新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传承价值。近代以来,传承农耕文明面临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传承和创新农耕文明需要从单一的农耕文明走向农业、工业、商业文明多元发展,需要融合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需要从礼俗文化走向礼俗与契约文化并举。新时代农耕文明传承的实践进路包括产业多元发展、推进“三治合一”格局,以及做好价值引领、树立文明乡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农耕文明 文明传承 文明多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粒米”的八千年——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4
作者 曾艺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5期123-125,共3页
“天滋地润八千载,旱作犁耕百万坡。一粒添仓安世界,神州无处不嘉禾。”从远古的耒耜到传统的犁锄,从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碳化粟粒到搭乘“天宫二号”筑梦太空的空间站种子……历经8000年雨雪风霜,被誉为中华农耕文明“活化石”的敖... “天滋地润八千载,旱作犁耕百万坡。一粒添仓安世界,神州无处不嘉禾。”从远古的耒耜到传统的犁锄,从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碳化粟粒到搭乘“天宫二号”筑梦太空的空间站种子……历经8000年雨雪风霜,被誉为中华农耕文明“活化石”的敖汉小米,见证了人类旱作农业从萌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天宫二号 兴隆洼遗址 中华农耕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艺“逸”美精神的文化探源
5
作者 周斌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2,共9页
“逸”是我国传统文艺的重要美学精神,它源远流长、意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传统文人的人生境界、审美理想和文化品格,对传统文艺影响深远,其文化根源可追溯到中华农耕文明。中华农耕文明不仅决定着传统文人隐逸性格的形成,... “逸”是我国传统文艺的重要美学精神,它源远流长、意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传统文人的人生境界、审美理想和文化品格,对传统文艺影响深远,其文化根源可追溯到中华农耕文明。中华农耕文明不仅决定着传统文人隐逸性格的形成,还为传统文人隐逸生活提供了符合其隐逸理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甚至还决定了传统文艺“逸”美理想的形成。如果说,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象征的话,那么,“逸”美精神可以说就是中华农耕文明最典型的美学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农耕文明 隐逸性格 美学精神 文化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命所系:青苗神信仰的文化特性及其现实关怀
6
作者 张松梅 王洪兵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199,共10页
在以农为本的传统中国,农业生产面临来自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巨大挑战。为应对由天灾引发的生产危机和秩序危机,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到民间,形成了一整套以青苗神为代表的农神信仰体系。传统青苗神信仰具有多元性、区域性、民族性、实... 在以农为本的传统中国,农业生产面临来自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巨大挑战。为应对由天灾引发的生产危机和秩序危机,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到民间,形成了一整套以青苗神为代表的农神信仰体系。传统青苗神信仰具有多元性、区域性、民族性、实用性等特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乡村社会在组织青苗神信仰仪式的同时,建立青苗会组织看护庄稼,由此沟通信仰与世俗、乡村治理与国家治理。青苗神信仰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有的一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信仰模式,既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中华农耕文明共性,有助于从文化信仰的角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农耕文明 青苗神 青苗会 神信仰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