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3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
1
作者 李萌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具有完善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凝聚领导干部接受社会交往监督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具有完善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凝聚领导干部接受社会交往监督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官员社会交往监督呈现为三重智慧,即以礼法结合思想为内核的监督文化智慧、以职制法规范为依托的监督制度表达智慧、以情理法考量为表征的司法实践智慧。为此,应当通过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德法兼修,优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制度表达、制定全面覆盖社会生活的负面清单,加强监督执纪工作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领导干部 社会交往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2
作者 黄佳 闫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0,共5页
建设法治社会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为新时代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科学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 建设法治社会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为新时代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科学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第二个结合”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应以马克思主义法治原理为价值依归,以揭示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高度契合为实践路径,肯定了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方面的核心价值,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法治精神 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探究
3
作者 梅凯龙 黄雄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5,共4页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理应通过多维路径融入课堂教学,成为滋养大学生法治观的文化源泉,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有效完善。从教学主体路径来看,要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学习和充实力量,...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理应通过多维路径融入课堂教学,成为滋养大学生法治观的文化源泉,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有效完善。从教学主体路径来看,要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学习和充实力量,不断提升教师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专业能力。从教学内容路径来看,要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设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央相关政策法律文件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学理化阐释融入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路径来看,要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法治实践教学、运用数字信息资源、组织课堂主题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创造更多便捷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大学生 法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以“五对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闫竑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3,175,共1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法文化智慧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法文化智慧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元素,可以通过政治和法治(政法)、人和法治(人法)、此法和彼法(法法)、道德和法律(德法)、自然和法治(道法)五对关系的视角进行理解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五对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版文创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探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宇东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4,共4页
法律文创的研发运营既符合法治中国建设使命和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出版单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企业责任。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以及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普及和重视,法律文创的潜力和价值正逐渐为人们所认... 法律文创的研发运营既符合法治中国建设使命和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出版单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企业责任。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以及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普及和重视,法律文创的潜力和价值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掘。在此背景下,出版单位应持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通过“出版+法律文创”的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 法律文创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孙颖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39-43,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孕育出的“以人为本”“执法原情”“无讼”等理念,对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大有裨益,将其融入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是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孕育出的“以人为本”“执法原情”“无讼”等理念,对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大有裨益,将其融入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是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应有之义。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融入路径单一、融入成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应从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发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民事诉讼法学课程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探微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星宇 张斌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6-69,共4页
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促进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落实这一任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对中华五千年法制文明的认知、领悟、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精神为依托... 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促进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落实这一任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对中华五千年法制文明的认知、领悟、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精神为依托,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力为内生逻辑,把握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在资源借鉴、观念吸收、内容支撑、实践路径等方面切实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大学生 法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会建设探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黑静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3-169,共7页
法治社会是一个具有价值认同、规则多元和社会共治属性的社会治理形态。法治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强化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塑造社会整体法治信仰。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人情社会,要实现向法治社会的成功转型,必须从传统观念中探寻与法治... 法治社会是一个具有价值认同、规则多元和社会共治属性的社会治理形态。法治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强化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塑造社会整体法治信仰。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人情社会,要实现向法治社会的成功转型,必须从传统观念中探寻与法治观念的内在契合,引导民众逐渐实现由人情意识向法治意识的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制度建设、规范运行到心理认同等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都对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立法、执法、司法、法治教育和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确保法治社会建设目标如期实现的根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习近平法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多维透视 被引量:10
9
作者 黄雄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144,共7页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论述对象。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清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淀之路,深刻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论述对象。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清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淀之路,深刻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意义,科学回答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切实应用于新时代的法治实践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坚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为在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如何融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指明了路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以“刑无等级”为中心
10
作者 何勤华 聂子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1-179,共9页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人合一、民惟邦本、缘法而治、明德慎罚、保护生态、顾老爱幼、怜恤妇残等深厚内涵。其中,“刑无等级”就是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不仅在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对律家坚守法律底线、争取司法公正...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人合一、民惟邦本、缘法而治、明德慎罚、保护生态、顾老爱幼、怜恤妇残等深厚内涵。其中,“刑无等级”就是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不仅在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对律家坚守法律底线、争取司法公正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法治道路的执着追求。认真梳理“刑无等级”的起源与发展,阐释其内涵和本质特征,分析其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探索新时代“刑无等级”的创新性发展,对全面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无等级 中华法律文化 优秀元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与传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国际传播中的“技术折扣”和补偿策略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邓建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仪式”元素,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复制版和其原件之间的差距,也将文化“仪式”窄化为信息“传输”,因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技术折扣。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和叙事方式,同时积极拥抱元宇宙、空间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第二亲身传播时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记录、传输和再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从而保存和复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韵”和“仪式”特征;我们还应该更加开放国门,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具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魅力。只有当其传播同时关乎仪式与传输、科技与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终走向世界,美美与共,化成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仪式 元宇宙 数字孪生 第二亲身传播时代 技术折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炳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F0002,共16页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理认知基础;民为邦本、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品格;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提供了精神滋养;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情境的日常化建构与生态化协调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天平 胡海雨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8,共7页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传播系统性生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本质的把握,进而超越既往国际传播情境建构的局限。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动的国际传播情境日常化建构,表现为以文化资源日常面向为核心的内容情境、以数字平台日常嵌入为依托的技术情境、以桥接群体日常实践为抓手的人际情境的有机统一。更进一步,面向日常化情境建构的生态化协调,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突破当前文化国际传播的结构性困境,有助于实现国际传播工作的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情境 第二个结合 日常生活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数字教材何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铭凯 王瑞雪 谢丹妮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必将成为教材发展的新趋向。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出场,是价值逻辑、现实逻辑与技术逻辑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可为空间在于:以知识重构实现文化融合贯通、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活态传承、以多维交互深化文化实践体悟、以动态追踪促进文化学评融合。由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数字教材发展路向集中体现在借助并充分激活、释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新优势和新动能。具体通过锚定功能定位,实现与纸质教材的深度耦合;坚持文化立场,厚植数字教材文化精神基因;凸显技术优势,追寻深度交互下的以文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数字教材 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晓红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培育国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认知深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培育国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认知深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载体活力不强、人才储备不足、传播效果欠佳等制约因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健全体制机制、打造多元载体、培育综合人才、谋求文化“圈粉”等路径举措,构建五维提质增效的破解之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改革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雷 孙天舒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7,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观点和方法。因此,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创新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鼎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出版创新:IP转化与国际传播的双轮驱动
17
作者 王青原 白贵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0-176,共7页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出版创新面临时代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作为出版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仅革新了传统出版业态,更驱动了以文化IP为核心的价值再造与全产业链融合。对近...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出版创新面临时代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作为出版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仅革新了传统出版业态,更驱动了以文化IP为核心的价值再造与全产业链融合。对近年文化IP转化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可以总结出数字媒体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策略,如高质量内容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策略、对本土化与跨文化叙事的重视,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发声等。面对数据安全、技术鸿沟、跨文化传播障碍及算法偏见等挑战,应当以多层次权益保障维护数据安全,以双向适配策略缩小技术鸿沟,以本土化多模态传播减少认知障碍,并通过引领规则制定弱化算法偏见,以期提升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数字化传承 数字出版 文化IP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18
作者 燕艳 赵齐鲁 +1 位作者 张艳秋 朱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0,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及教学实施停留于表层化应用等三重困境。依据科学本真与文化意蕴统一、认知规律与教学适切平衡、目标导向与过程生成协同、学科逻辑与文化浸润融合的融入原则,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三维同构”的课程资源开发、“多维进阶”的教师能力培养以及“双线融合”的教学策略实施路径,助力兼具科学理性与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物学教学 中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管理学学术体系的反思与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
19
作者 胡海波 姜浩天 吴照云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102,共10页
经过百余年发展,中国管理学从“照着讲”“接着讲”向“自主讲”迈进,集中表现为情境异质性与文化本位性的提高。独特的基本国情与文化情境,为建构中国管理学的学术体系提供了源头活水。在象形表意字的文法结构下,中文语境中的“管理”... 经过百余年发展,中国管理学从“照着讲”“接着讲”向“自主讲”迈进,集中表现为情境异质性与文化本位性的提高。独特的基本国情与文化情境,为建构中国管理学的学术体系提供了源头活水。在象形表意字的文法结构下,中文语境中的“管理”一词有着德本位取向与国家治理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赋予了管理“修齐治平”的成长历程,呈现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经营管理、国家管理与全球管理的递进层次,使家庭、企业、国家等组织形式得到一体化治理;因管理“事在人为”的基本属性,需要根据人、事、物的客体差异,采用质性内证、案例工程与量化仿真的方法集。因此,应坚持学术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管理学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出管理学科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管理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
20
作者 郑旺全 马学良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5,159,共6页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资源与用户...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资源与用户的互动尚不充分,与教材和生活的关联性有待加强,同时资源间的联动性也显得较为薄弱。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审视,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应聚焦用户体验优化、提高与教材和生活的适配度、加强跨学科整合和多媒体融合是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 数字化课程资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