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9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被引量:33
1
作者 李群 王荣珍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05,共5页
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时,需要关注两个重要维度。一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方向的宏观任务,二是确定课程作为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具体价值。选择课程内容需要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内容分类可采用操作性较强的四类七领域划分法... 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时,需要关注两个重要维度。一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方向的宏观任务,二是确定课程作为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具体价值。选择课程内容需要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内容分类可采用操作性较强的四类七领域划分法。在符合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和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实施方式的选择需要把握时代性、探究性、重实践、重体验的原则,以此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北京扫描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群 王荣珍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1,共3页
基于北京市小学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调查显示: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以传统经典为主,课程实施方式与课程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确定及教材选择依据不一,实施效果超越了传统文化教育范畴。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计缺乏系统的思考与规划... 基于北京市小学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调查显示: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以传统经典为主,课程实施方式与课程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确定及教材选择依据不一,实施效果超越了传统文化教育范畴。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计缺乏系统的思考与规划,课程内容及教材选择缺乏针对性,课程目标窄化,实施效果有待改进,教师培训有待加强。建议有关部门及学校明确传统文化的课程管理与实施机制,全面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重视教师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课程 国学经典课程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构的逻辑 被引量:17
3
作者 方华 孙成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104,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蕴含丰富的立德树人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内在精神支撑,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高校应本着政治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蕴含丰富的立德树人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内在精神支撑,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高校应本着政治引领、立德树人、科学系统、突出特色、注重实践的原则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应将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整合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让中华文化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学生们能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体系,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
4
作者 郑旺全 马学良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5,159,共6页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资源与用户...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资源与用户的互动尚不充分,与教材和生活的关联性有待加强,同时资源间的联动性也显得较为薄弱。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审视,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应聚焦用户体验优化、提高与教材和生活的适配度、加强跨学科整合和多媒体融合是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 数字化课程资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数字教材何为
5
作者 张铭凯 王瑞雪 谢丹妮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必将成为教材发展的新趋向。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出场,是价值逻辑、现实逻辑与技术逻辑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可为空间在于:以知识重构实现文化融合贯通、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活态传承、以多维交互深化文化实践体悟、以动态追踪促进文化学评融合。由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数字教材发展路向集中体现在借助并充分激活、释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新优势和新动能。具体通过锚定功能定位,实现与纸质教材的深度耦合;坚持文化立场,厚植数字教材文化精神基因;凸显技术优势,追寻深度交互下的以文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数字教材 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草地保护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6
作者 徐玉芳 唐伟 +3 位作者 陶奇波 杨超 苗福泓 孙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52-255,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常被当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在深入阐述中华优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常被当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在深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草地保护学课程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依托5个教学案例探索了其融合途径,以期为草地保护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草地保护 课程思政建设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与传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国际传播中的“技术折扣”和补偿策略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邓建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仪式”元素,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复制版和其原件之间的差距,也将文化“仪式”窄化为信息“传输”,因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技术折扣。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和叙事方式,同时积极拥抱元宇宙、空间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第二亲身传播时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记录、传输和再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从而保存和复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韵”和“仪式”特征;我们还应该更加开放国门,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具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魅力。只有当其传播同时关乎仪式与传输、科技与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终走向世界,美美与共,化成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仪式 元宇宙 数字孪生 第二亲身传播时代 技术折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炳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F0002,共16页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理认知基础;民为邦本、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品格;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提供了精神滋养;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情境的日常化建构与生态化协调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天平 胡海雨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8,共7页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传播系统性生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本质的把握,进而超越既往国际传播情境建构的局限。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动的国际传播情境日常化建构,表现为以文化资源日常面向为核心的内容情境、以数字平台日常嵌入为依托的技术情境、以桥接群体日常实践为抓手的人际情境的有机统一。更进一步,面向日常化情境建构的生态化协调,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突破当前文化国际传播的结构性困境,有助于实现国际传播工作的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情境 第二个结合 日常生活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10
作者 燕艳 赵齐鲁 +1 位作者 张艳秋 朱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0,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及教学实施停留于表层化应用等三重困境。依据科学本真与文化意蕴统一、认知规律与教学适切平衡、目标导向与过程生成协同、学科逻辑与文化浸润融合的融入原则,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三维同构”的课程资源开发、“多维进阶”的教师能力培养以及“双线融合”的教学策略实施路径,助力兼具科学理性与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物学教学 中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11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
12
作者 胡晓红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培育国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认知深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培育国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认知深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载体活力不强、人才储备不足、传播效果欠佳等制约因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健全体制机制、打造多元载体、培育综合人才、谋求文化“圈粉”等路径举措,构建五维提质增效的破解之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改革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13
作者 李楠 李雨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0,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理,可以围绕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理,可以围绕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价值根基;“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创新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形成了传统资源创新发展的科学范式。在价值意蕴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的天下理想与共产主义信仰形成精神共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了共同理想根基;“实事求是”的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度融合,夯实了价值观培育的哲学基础;“协和万邦”的文明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贯通,拓展了全球治理的文明视野。在实践路径方面: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思想阵地;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重塑文化主体性;创新传统治理智慧转化机制,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守正—创新—致用”的逻辑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符号视域下优秀传统家风的赓续与弘扬——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例
14
作者 汤夺先 郑佳琪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2,154,共12页
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并以家风培育为基。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个案,以中华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共有—共享—共建”分析框架,从历史、思想方面分析孝肃家风作为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基础;从... 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并以家风培育为基。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个案,以中华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共有—共享—共建”分析框架,从历史、思想方面分析孝肃家风作为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基础;从教育、廉政、社会治理方面探讨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从构建宣传场域、加强文化自信、增进认同意识层面研究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弘扬路径。最终在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 优秀传统文化 共有-共享-共建 包拯孝肃家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15
作者 孙雷 孙天舒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7,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观点和方法。因此,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创新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鼎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
16
作者 李萌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具有完善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凝聚领导干部接受社会交往监督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具有完善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凝聚领导干部接受社会交往监督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官员社会交往监督呈现为三重智慧,即以礼法结合思想为内核的监督文化智慧、以职制法规范为依托的监督制度表达智慧、以情理法考量为表征的司法实践智慧。为此,应当通过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德法兼修,优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制度表达、制定全面覆盖社会生活的负面清单,加强监督执纪工作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领导干部 社会交往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时代电影动画短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17
作者 陶涛 甘世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84-89,共6页
伴随微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形式和媒介环境发生巨变,电影动画短片的外延不断拓展,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出全新的传播形态。继承“中国动画学派”民族文化基因的电影动画短片,依托美学本体特色和媒介传播优势,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 伴随微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形式和媒介环境发生巨变,电影动画短片的外延不断拓展,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出全新的传播形态。继承“中国动画学派”民族文化基因的电影动画短片,依托美学本体特色和媒介传播优势,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内容载体。如今,在新时代文化“两创”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电影动画短片立足挖掘中华标识性视觉符号的表现特征,建置凸显文化身份认同的可见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性转述,建立受众的可感式共鸣;探寻文化契合的话语策略,推动中国故事的可通式跨文化交流。在文化全球化、沟通现代化的传播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人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更多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方式,打造蕴含中华文化底蕴与审美神韵,具有中国风范与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动画短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动态同构 刺点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及其实现
18
作者 计宇 王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3-17,共5页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对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现实环境,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元价值”定位:为充盈生活意义提供中国理念、为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强健体魄意志提供中国素材、为培养审美素养提供中华美学精神、为合理体认劳动实践提供中国底版;通过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蕴、全面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气质、积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身学习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促进新时代中国人的生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元价值” 核心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用典》的文本探析——兼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9
作者 龙兵 唐岳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习近平用典》是学习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从何选典、如何用典的关键文本。秉承治道为先、博采众长、博古通今的选典原则,采取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用典方法,对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进行创造... 《习近平用典》是学习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从何选典、如何用典的关键文本。秉承治道为先、博采众长、博古通今的选典原则,采取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用典方法,对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互相成就、共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用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个结合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0
作者 吴传毅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0,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结晶,蕴含“道”的规律与“术”的方法,在立世层面引导树立正确“三观”,在方法论上提供破局之策。其在和合、民本、管理、处世、修身、为政等多维度具有重要意义:倡导和谐共生、人民至上,指引简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结晶,蕴含“道”的规律与“术”的方法,在立世层面引导树立正确“三观”,在方法论上提供破局之策。其在和合、民本、管理、处世、修身、为政等多维度具有重要意义:倡导和谐共生、人民至上,指引简洁管理、温润处世,强调自省自律、清正廉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及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重视传承,从中汲取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合之道 民本之道 管理之道 处世之道 修身之道 为政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