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2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论析
1
作者 安丽梅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47-156,共10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具有理论层面的资源支撑价值、实践层面的经世致用价值、文化层面的文脉赓续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中形成的优...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具有理论层面的资源支撑价值、实践层面的经世致用价值、文化层面的文脉赓续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中形成的优秀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内容,具有重要时代价值,蕴含推进其时代化的丰富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推进中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要坚持“两个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度融通;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点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 “两个结合”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时代电影动画短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2
作者 陶涛 甘世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84-89,共6页
伴随微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形式和媒介环境发生巨变,电影动画短片的外延不断拓展,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出全新的传播形态。继承“中国动画学派”民族文化基因的电影动画短片,依托美学本体特色和媒介传播优势,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 伴随微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形式和媒介环境发生巨变,电影动画短片的外延不断拓展,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出全新的传播形态。继承“中国动画学派”民族文化基因的电影动画短片,依托美学本体特色和媒介传播优势,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内容载体。如今,在新时代文化“两创”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电影动画短片立足挖掘中华标识性视觉符号的表现特征,建置凸显文化身份认同的可见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性转述,建立受众的可感式共鸣;探寻文化契合的话语策略,推动中国故事的可通式跨文化交流。在文化全球化、沟通现代化的传播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人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更多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方式,打造蕴含中华文化底蕴与审美神韵,具有中国风范与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动画短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动态同构 刺点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及其实现
3
作者 计宇 王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3-17,共5页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对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现实环境,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元价值”定位:为充盈生活意义提供中国理念、为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强健体魄意志提供中国素材、为培养审美素养提供中华美学精神、为合理体认劳动实践提供中国底版;通过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蕴、全面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气质、积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身学习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促进新时代中国人的生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元价值” 核心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探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鑫凝 韩萌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6,共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有利于新时代青年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新时代青年以德立身,锻造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有利于新时代青年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新时代青年以德立身,锻造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统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必须坚守主方向、聚焦主渠道、建强主阵地、当好主导者,帮助新时代青年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育人的综合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新人 育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洪岩 刘建军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91,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的基础。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三重机遇:技术进步赋能文化表达新方式,主体多元建构文化传承新生态,价值扩容拓展文化发展新格局。然而,数字技术的驱动乏力、主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的基础。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三重机遇:技术进步赋能文化表达新方式,主体多元建构文化传承新生态,价值扩容拓展文化发展新格局。然而,数字技术的驱动乏力、主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以及流量时代的价值失衡,构成了数字时代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三大挑战。基于此,构建“技术—主体—价值”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成为破题关键:突破数字文化技术的应用瓶颈,建立嵌套协同的数字文化共同体,构建兼顾资本效益与文化发展的价值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可见性: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全球共通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自中 何可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5,共7页
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可见性视角出发,理解全球共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价值。全球共通的可见性主要体现在议题显现、个体赋权和跨国规范生成等方面;同时,全球共通对可见性的再... 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可见性视角出发,理解全球共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价值。全球共通的可见性主要体现在议题显现、个体赋权和跨国规范生成等方面;同时,全球共通对可见性的再构造则通过尺度变化、标准冲突与权力转移得以体现。当前,技术赋能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日常可见性中,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已具备一定的辨识度。然而,全球共通的日常可见性依然存在限度,主要源于: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尚且存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传播秩序依然顽固,暴露了可见性分配的失衡。中国应通过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技术—制度—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可见性,同时推动全球文化生态向平等、多样、包容与共识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可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全球共通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奎 王秀伟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8,共6页
在传统文化跨介质统合、智能技术全模态发展、叙事传播融合化关联驱动下,AIGC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传播带来新活力。当前,基于AIGC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叙事表现出仪式共享、故事共生、话语共创等特征,既在叙事要素上推... 在传统文化跨介质统合、智能技术全模态发展、叙事传播融合化关联驱动下,AIGC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传播带来新活力。当前,基于AIGC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叙事表现出仪式共享、故事共生、话语共创等特征,既在叙事要素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式、窗口式、文体式转化,又在叙事内容上对传统文化故事施以互文再现和共世扩展手法,还在叙事话语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机交互的话语实践中。文章指出,在AIGC时代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效果,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仍有赖于AIGC向经典化、风格化、游艺化、原乡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机交互 跨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付吉佐 陈城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运用于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明显成效,体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理论阐释的大众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运用于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明显成效,体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理论阐释的大众化等特点,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治理理论方法、中国风格的政党治理话语体系,更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治理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驱——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度的考察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安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化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己”观对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10
作者 李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2,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独特而深刻的道德资源,“无己”观便是其中之一。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己”观的思想精髓,对于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具有启迪作用。“无己”观提出“至人无己”“吾丧我”的道德范畴,从批判人世间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独特而深刻的道德资源,“无己”观便是其中之一。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己”观的思想精髓,对于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具有启迪作用。“无己”观提出“至人无己”“吾丧我”的道德范畴,从批判人世间的“自我”到忘记“自我”、从摒弃既主观又饱含成心的“我”到“忘己忘物”的德性阐释,可以引导新时代青年反思自我、追求忘我;通过“修心正形”打开内心被狭隘观念遮蔽之处,用“以道观之”化育无私奉献、胸怀坦荡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可以引导新时代青年成就“我将无我”“强国有我”,不辱使命、勇担重任的道德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无己”观 价值观培育 时代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1
作者 吴国志 罗智慧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7-I0007,共1页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尤其是对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而言,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智慧结晶,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尤其是对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而言,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智慧结晶,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素养以及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郭同峰教授主编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分六章,剖析了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意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由我团队主持的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302096)研究时将此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丰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媒体时代 参考书目 有效融入 文化自信 信息技术 网络时代 道德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与传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国际传播中的“技术折扣”和补偿策略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邓建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仪式”元素,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复制版和其原件之间的差距,也将文化“仪式”窄化为信息“传输”,因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技术折扣。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和叙事方式,同时积极拥抱元宇宙、空间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第二亲身传播时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记录、传输和再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从而保存和复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韵”和“仪式”特征;我们还应该更加开放国门,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具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魅力。只有当其传播同时关乎仪式与传输、科技与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终走向世界,美美与共,化成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仪式 元宇宙 数字孪生 第二亲身传播时代 技术折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炳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F0002,共16页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理认知基础;民为邦本、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品格;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提供了精神滋养;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情境的日常化建构与生态化协调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天平 胡海雨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8,共7页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传播系统性生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本质的把握,进而超越既往国际传播情境建构的局限。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动的国际传播情境日常化建构,表现为以文化资源日常面向为核心的内容情境、以数字平台日常嵌入为依托的技术情境、以桥接群体日常实践为抓手的人际情境的有机统一。更进一步,面向日常化情境建构的生态化协调,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突破当前文化国际传播的结构性困境,有助于实现国际传播工作的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情境 第二个结合 日常生活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15
作者 燕艳 赵齐鲁 +1 位作者 张艳秋 朱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0,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理论思辨与文本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学存在着教材资源碎片化分布、教师传统文化转化能力结构性缺失以及教学实施停留于表层化应用等三重困境。依据科学本真与文化意蕴统一、认知规律与教学适切平衡、目标导向与过程生成协同、学科逻辑与文化浸润融合的融入原则,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三维同构”的课程资源开发、“多维进阶”的教师能力培养以及“双线融合”的教学策略实施路径,助力兼具科学理性与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物学教学 中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
16
作者 郑旺全 马学良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5,159,共6页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资源与用户...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资源与用户的互动尚不充分,与教材和生活的关联性有待加强,同时资源间的联动性也显得较为薄弱。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审视,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应聚焦用户体验优化、提高与教材和生活的适配度、加强跨学科整合和多媒体融合是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 数字化课程资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数字教材何为
17
作者 张铭凯 王瑞雪 谢丹妮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必将成为教材发展的新趋向。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出场,是价值逻辑、现实逻辑与技术逻辑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可为空间在于:以知识重构实现文化融合贯通、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活态传承、以多维交互深化文化实践体悟、以动态追踪促进文化学评融合。由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数字教材发展路向集中体现在借助并充分激活、释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新优势和新动能。具体通过锚定功能定位,实现与纸质教材的深度耦合;坚持文化立场,厚植数字教材文化精神基因;凸显技术优势,追寻深度交互下的以文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数字教材 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18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
19
作者 胡晓红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培育国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认知深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培育国民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认知深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载体活力不强、人才储备不足、传播效果欠佳等制约因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健全体制机制、打造多元载体、培育综合人才、谋求文化“圈粉”等路径举措,构建五维提质增效的破解之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改革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20
作者 李楠 李雨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0,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理,可以围绕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理,可以围绕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价值根基;“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创新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形成了传统资源创新发展的科学范式。在价值意蕴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的天下理想与共产主义信仰形成精神共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了共同理想根基;“实事求是”的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度融合,夯实了价值观培育的哲学基础;“协和万邦”的文明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贯通,拓展了全球治理的文明视野。在实践路径方面: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思想阵地;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重塑文化主体性;创新传统治理智慧转化机制,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守正—创新—致用”的逻辑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