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高焕民 刘丽丽 +1 位作者 齐明山 沈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2h,然后再灌注。测试神经功能,取脑分别进行常规TTC染色和HE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左侧优势组再灌注24、48和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右侧非优势组(P<0.05)。左侧优势组缺血程度较右侧非优势组重。左侧优势组神经元数量严重缺失,海马细胞排列紊乱,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右侧非优势组[(102.1±8.8)mm3 vs(97.0±11.2)mm3,P<0.05]。结论大鼠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优势侧严重,脑梗死体积更大。大鼠优势半球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而且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缺血 灌注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相关LncRNA在中医药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樊程程 张新宇 +4 位作者 王奡 王圣澎 孙梦月 王哲 刘继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8,共7页
铁死亡,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所驱动的细胞凋亡模式,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复杂病理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此类损伤通常发生在脑部缺血后血流恢复阶段,此时脑组织会经历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在一连串的复杂生理反应中,包括氧化应激、... 铁死亡,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所驱动的细胞凋亡模式,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复杂病理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此类损伤通常发生在脑部缺血后血流恢复阶段,此时脑组织会经历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在一连串的复杂生理反应中,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内钙浓度超标以及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铁死亡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近期研究显示,某些LncRNA能够通过影响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某些LncRNA通过调控与细胞自噬有关的基因表达,从而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作用。关于LncRNA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如何影响铁死亡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这一领域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已经显现。未来,可以更深入地探索LncRNA调控铁死亡的相关作用机制,并努力发现更多与铁死亡相关的LncRNA,以期找到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缺血灌注损伤 铁死亡 LncRNA 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构建老年颈部动脉夹层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
3
作者 李波 刘冠男 范海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ascular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MRI)特征探究老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ascular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MRI)特征探究老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CAD患者125例,根据是否并发AIS分为并发组52例及未并发组73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VW-MRI特征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D患者发生AI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结果并发组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比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0%vs 30.14%,P=0.024;42.31%vs 12.33%,P=0.000;36.54%vs 10.96%,P=0.001;(1.15±0.36)mmol/L vs(1.03±0.31)mmol/L,P=0.048]。并发组多发病灶、双腔征、壁间血肿高信号、腔内血栓、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明显高于非并发组(38.46%vs 16.44%,P=0.005;44.23%vs 13.70%,P=0.000;48.08%vs 16.44%,P=0.000;50.00%vs 12.33%,P=0.000;28.85%vs 5.48%,P=0.000),血管中度狭窄比例明显低于非并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23%vs 63.01%,P=0.037)。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灶数量、双腔征、壁间血肿信号强度、腔内血栓、血管狭窄程度是CAD患者并发AIS的危险因素(P<0.05,P<0.01)。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5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947,P=0.625),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33~0.961,P<0.0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86%、75.36%。结论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灶数量、双腔征、壁间血肿信号强度、腔内血栓、血管狭窄程度是CAD患者并发AIS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CAD患者并发AIS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颈内动脉夹层 缺血性卒 危险因素 列线图 ROC曲线 预测 比例危险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3
4
作者 乔玥 李传辉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0,共3页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取栓即便能实现80%以上的血管再通,但超过50%的患者仍遗留残疾或死亡。基于目前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应优化溶栓药物,开发具有更高纤维蛋白特异性和安全性的新型溶栓剂,扩大溶栓治疗获益人群;利用先进影像技术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实现基于“组织窗”的再灌注治疗;推广移动卒中单元,实现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优化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策略,预防神经功能恶化;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探索神经保护策略,进一步提高机械取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移动卒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生物发生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晶晶 李瑞青 +5 位作者 张建云 张帅迪 黄梦玲 李欣然 黄金 金小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4,共7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指脑血管突然受阻或闭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国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治疗目标是在症状出现后尽快恢复血流,常采用静脉溶栓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但是溶栓后血液再通易导致脑缺血...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指脑血管突然受阻或闭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国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治疗目标是在症状出现后尽快恢复血流,常采用静脉溶栓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但是溶栓后血液再通易导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CIRI是IS的关键病理过程,因此寻找减轻CIRI的方法至关重要。线粒体生物发生(mitochondrial biogenesis,MB)是指从现有线粒体协调合成新的线粒体。当脑缺血发生时,机体通过激活MB维持机体线粒体稳态,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使机体免受进一步的损伤。了解MB的分子机制及其激活路径可望为治疗CIRI提供新方向。该文总结了MB的分子机制,MB通过维持线粒体稳态、抑制IS后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CIRI产生保护的机制,以及激活MB改善CIRI的潜在治疗手段,以期为临床治疗CIRI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损伤 线粒体生物发生 缺血性脑卒 PGC-1Α SIR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6
作者 黄亚琴 刘雨森 +3 位作者 杨甲 蔡忻懿 方琪 惠品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3-372,共10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舒张压、收缩压(<140 mmHg、140~<160 mmHg、≥160 mmHg)]、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史、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并计算LDL-C/HDL-C、TG/HDL-C、非HDL-C(non-HDL-C)、non-HDL-C/HDL-C(nHHR),其中non-HDL-C=TC-HDL-C。影像学资料包括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和(或)DSA评估的狭窄侧别(左、右)、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以及颈部血管超声评估的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斑块钙化(表面钙化、基底部钙化)、斑块溃疡(是、否),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PI=(Vs-Vd)/Vm],并计算健、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差值(ΔVm、ΔVs、ΔVd、ΔPI;均为健侧MCA值-患侧MCA值)。将两组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单个指标与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差异。结果纳入166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患者,其中卒中组99例,非卒中组67例。(1)卒中组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8%(78/99)比59.7%(40/67),P=0.008]、收缩压[(152±15)mmHg比(137±18)mmHg,P<0.01]、舒张压[(84±10)mmHg比(80±10)mmHg,P=0.042]、TG[1.33(0.95,1.77)mmol/L比1.10(0.87,1.48)mmol/L,P=0.019]、TG/HDL-C[1.35(0.97,2.08)比1.07(0.81,1.52),P=0.003]、nHHR[2.89(2.25,3.61)比2.48(1.93,3.27),P=0.027]均高于非卒中组,HDL-C[0.96(0.80,1.15)mmol/L比1.03(0.91,1.16)mmol/L,P=0.014]低于非卒中组,收缩压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溃疡患者比例高于非卒中组[35.4%(35/99)比16.4%(11/67),P=0.007],而狭窄侧别、狭窄程度、斑块回声及斑块钙化类型分布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卒中组患者ΔVm[19(4,32)cm/s比10(-3,21)cm/s,P=0.001]、ΔVs[32(9,55)cm/s比24(3,40)cm/s,P=0.005]、ΔVd[10(-1,19)cm/s比6(-3,12)cm/s,P=0.006]均高于非卒中组,而ΔPI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缩压(OR=1.063,95%CI:1.036~1.090,P<0.01)、高TG/HDL-C(OR=2.802,95%CI:1.551~5.061,P=0.001)、高ΔVm(OR=1.032,95%CI:1.010~1.055,P=0.004)、斑块溃疡(OR=2.777,95%CI:1.123~6.871,P=0.027)为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5)收缩压、TG/HDL-C、ΔVm、斑块溃疡四者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AUC为0.828(95%CI:0.765~0.892,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均P<0.01)。结论高收缩压、高TG/HDL-C、高ΔVm、斑块溃疡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预测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卒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开发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兰 傅新民 +1 位作者 孙梦飞 李怡萍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8-427,共10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acute ischemic stroke,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开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4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血...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acute ischemic stroke,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开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4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MCAO-AIS患者的临床、影像和手术资料,以及术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在术后第90天的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共线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索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共纳入24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91例,预后不良组154例。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NI HSS评分较高(OR 1.017,95%CI 1.026~1.119,P=0.002)、手术时间较长(OR 1.014,95%CI 1.004~1.023,P=0.004)、术后脑水肿(OR 11.396,95%CI 4.884~26.591,P<0.001)、术后肺炎(OR 5.609,95%CI 2.179~14.436,P<0.001)、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较高(OR 1.877,95%CI 1.214~2.903,P=0.005)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β,S100β)水平较高(OR 1.013,95%CI 1.004~1.022,P=0.003)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采用颅内支撑导管辅助取栓支架联合抽吸行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 using stent retriever combined with aspiration under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assistance,SWIM)联合血管成形术(OR 0.140,95%CI 0.045~0.429,P=0.001)是其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7个独立预测变量构建的模型AUC为0.934(95%CI 0.905~0.964),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665,此时模型的敏感度为0.844,特异度为0.890。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模型校准良好,校准图显示模型预测曲线和实际曲线贴合度较高。结论基于发病时NIHS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脑水肿、术后肺炎、FIB、S100β及SWIM联合血管成形术这7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对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第90天的不良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 大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预后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良与评价
8
作者 饶欧阳 李世欣 +2 位作者 胡杰 谢沙 刘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674-6681,共8页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与传统窒息法进行比较,评估改良窒息法的优势。将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与改良组,分别采用传统窒息法和改良窒息法构建模型。观察大鼠复苏成功率和24 h生存率,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炎症、氧化应激、凋亡指标。结果表明:与传统窒息法相比,改良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且脑损伤、炎症、氧化应激、凋亡等情况与传统窒息法比较无明显差异,能够满足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灌注损伤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晓彪 王建伟 +2 位作者 胡卫星 戴建础 崔尧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4,37,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 :选用 Ethicon缝线 (直径 0 .16 mm )和 Takeno钓鱼线 (直径 0 .2 0 mm ) ,按 Koizumi和 L ... 目的 :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 :选用 Ethicon缝线 (直径 0 .16 mm )和 Takeno钓鱼线 (直径 0 .2 0 mm ) ,按 Koizumi和 L onga插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 2 h再灌注 4h和 2 2 h神经病学评分计算有效率和死亡率。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结果 :Koizumi模型再灌注 4h有效率和 2 2 h梗死面积百分比较 L onga法为高 ,而再灌注 4h死亡率较低。结论 :大鼠 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 Koizumi法优于 L onga法。理想的大鼠插线模型受插线直径、插线头端形态、插入深度和大鼠体重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灌流模型 大脑动脉 插线法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符鹏程 曹黎明 +2 位作者 朱佳倩 赵桂玉 徐格林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4-1011,共8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对策,如优化急救流程、革新操作技术、加强损伤防护等。本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 动脉粥样硬化性卒 灌注治疗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入麻醉方式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的影响
11
作者 叶明 吴浩 +1 位作者 吉训明 凌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62-267,共6页
目的比较保留自主呼吸的面罩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全身麻醉两种吸入麻醉方式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制作过程中各项生理参数(血压、pH值、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血糖、脑温、直肠温度)以及脑梗死病... 目的比较保留自主呼吸的面罩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全身麻醉两种吸入麻醉方式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制作过程中各项生理参数(血压、pH值、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血糖、脑温、直肠温度)以及脑梗死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制作改良ZeaLonga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室温20~22°C,相对湿度60%。先采用面罩吸入诱导麻醉,随后A组大鼠行气管插管吸入全身麻醉,由呼吸机控制呼吸;B组大鼠施以面罩吸入全身麻醉,保留自主呼吸。监测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鼠平均动脉血压、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pH值、血糖、脑温(皮质、纹状体)和直肠温度的变化;观察再灌注前30min、再灌注后24h和48h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再灌注后48h两组大鼠存活率和脑梗死范围的差异。结果动物模型制作过程中两组大鼠不同时限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血糖水平的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组不同时限平均动脉血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再灌注前后脑温和直肠温度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再灌注前30min、再灌注后24h和48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再灌注后48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48h,A组大鼠梗死体积[(56.70±4.20)%]低于B组[(64.3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5,P=0.000)。结论吸入麻醉方式不同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脑温、直肠温度、pH值、血糖及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无明显影响,但可造成大鼠在手术过程中平均动脉血压和梗死范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管法 气管内 面罩 麻醉 吸入 缺血 灌注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苁蓉总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璐 郭霞 +4 位作者 马尚佳 雍雯 于文龙 吴丽娥 贾建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28,共10页
目的研究肉苁蓉总苷(glycosides of cistanches,GCs)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肉苁蓉总苷(GCs)组和尼莫地平(Nimodipine,Nim)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 目的研究肉苁蓉总苷(glycosides of cistanches,GCs)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肉苁蓉总苷(GCs)组和尼莫地平(Nimodipine,Nim)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模型。通过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贴纸去除实验、平衡杆实验、旷场实验评估各组大鼠感觉和运动能力,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究各组大鼠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aspartic protease-3,Caspase-3)表达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5),撕掉贴纸和通过平衡杆时间显著增加(P<0.05),运动能力减退,梗死面积增大,神经元减少,凋亡细胞增多,Bax、Caspase-3表达升高(P<0.05),Bcl-2/Bax表达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GCs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行为学表现,减小梗死面积,抑制细胞凋亡,下调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上调Bcl-2/Bax的表达(P<0.05)。结论GC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总苷 缺血灌注 细胞凋亡 大脑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华志鹏 吕雪 +3 位作者 李浩 杨占君 贾建新 杨志甫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预后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其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为非编...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预后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其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为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中的一类,早期研究多关注于其与肿瘤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LncRNA与CIRI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样存在密切关系,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氧化应激、细胞自噬及凋亡,炎症反应等机制,参与CIRI的损伤或修复过程,正向或反向调节CIRI的进展,并在所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文就LncRNA在CIRI中参与调控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缺血灌注损伤 脑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 被引量:14
14
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编写组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60-1478,共19页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领域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的研究结果不断扩大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的适应证人群。基于研究进展,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编写组邀请我国卒中领域的专家,对现有的急...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领域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的研究结果不断扩大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的适应证人群。基于研究进展,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编写组邀请我国卒中领域的专家,对现有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证据进行广泛讨论,形成了分级推荐意见。本次指南制定对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的最新筛选标准进行了概述,并汇总了不同溶栓药物选择的现有证据,以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 脑血管病 灌注治疗 机械取栓 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凝法与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在脑卒中后中枢痛研究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1
15
作者 汲晓宇 刘彤彤 +2 位作者 张传汉 祝畅 张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和线栓组(tMCAO组),进行不同造模处理。在造模后行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利用TTC染色评估大脑梗死体积,通过机械性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评估小鼠的疼痛状态,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小鼠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升高(均P<0.01),TTC染色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P<0.05,P<0.01);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28天均表现出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小鼠在造模后第29天的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而线栓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下降(P<0.01)。结论电凝法和线栓法均可诱发脑卒中后中枢痛,但电凝法更贴近CPSP的临床表征,更具复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枢痛 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脑动脉栓塞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欢 白文娅 邵建林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09,共9页
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参与了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a stroke,IS)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缺乏有效防治手段,而铁死亡参与脑缺血再... 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参与了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a stroke,IS)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缺乏有效防治手段,而铁死亡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oury,CIRI)过程,为治疗IS提供了希望。文章通过检索PubMed、万方、维普及CNKI等数据库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后纳入50篇文章,从铁代谢、铁死亡的概念、机制和调控、铁死亡在CIRI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抑制铁死亡的方法等方面入手,为探讨通过抑制铁死亡寻找潜在治疗IS的新策略的可能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铁代谢 缺血性脑卒 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范晓迪 刘建勋 林成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共6页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与残疾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严重的危害了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占60% ~80%.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合理的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应最大可能的符合疾...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与残疾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严重的危害了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占60% ~80%.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合理的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应最大可能的符合疾病实际的发展演变过程,而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更接近临床发病的病理过程,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该文总结了近年关于该动物模型的研究报道,为该疾病模型的制作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 灌注 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 灌注 模型制作方法 模型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闭腹主动脉和腰动脉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俐 安国尧 +2 位作者 陈凯 李长征 张文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点,目前已有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造模方法较多,制备方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模型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文中采用血管铸型技术分析家兔脊髓血管分布,确定脊髓的血液供应情况... 目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点,目前已有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造模方法较多,制备方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模型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文中采用血管铸型技术分析家兔脊髓血管分布,确定脊髓的血液供应情况,应用数字减影技术鉴定夹闭腹主动脉和夹闭腰动脉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确定模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模型。方法①家兔行升主动脉近心端插管后灌注铸型剂,制成动脉血管铸型标本后摄像,分析脊髓血管走形及分布规律。②夹闭腹主动脉或夹闭腰动脉造成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数字减影技术在各时段摄像、分析、鉴定不同方法制成的模型。③取鉴定成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脊髓,行HE染色,对比分析2种模型的差异。结果①家兔动脉血管铸型标本能充分显示家兔全身动脉血管。②通过数字减影技术证实2种方法均可以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③夹闭腹主动脉组造成脊髓组织神经元肿胀,神经元间隙增大;夹闭腰动脉组脊髓组织神经元损伤较轻。结论①血管铸型技术是清晰显示家兔全身动脉的方法。②数字减影技术能成功鉴定2种模型。③夹闭腰动脉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优于夹闭腹主动脉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铸型 数字减影 动脉 腹主动脉 动物模型 脊髓缺血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水通道蛋白4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莫圣龙 朱海燕 +6 位作者 陆志成 莫嘉祺 彭晓靖 唐丽娜 杨成敏 简崇东 商敬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6-1454,共9页
目的:探讨抑制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暂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sham)组、I/R组、AQP4抑制组和自噬... 目的:探讨抑制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暂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sham)组、I/R组、AQP4抑制组和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15只,sham组和I/R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QP4抑制组和3-MA组分别腹腔注射AER-271(2 mg·kg^(-1)·d^(-1))和AER-271+3-MA(2 mg·kg_(-1)·d^(-1)),给药3 d,每天1次。观察各组小鼠神经功能Longa评分,记录体重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及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QP4、LC3-Ⅱ、P62和cleaved caspase 3含量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C3-Ⅱ、P62、cleaved caspase-3与NeuN(神经元标志物)的共定位及表达情况。结果:I/R组与AQP4抑制组检测到大面积的脑梗塞和脑水肿,以及较高的Longa评分;与I/R组比较,AQP4抑制组的脑梗塞体积、脑水肿体积和Longa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的AQP4、LC3-Ⅱ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而小鼠体重和P62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P<0.01)。与I/R组比较,AQP4抑制组和3-MA组的AQP4、LC3-Ⅱ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而小鼠体重和P62表达则显著增加(P<0.05,P<0.01)。然而,与AQP4抑制组比较,3-MA组小鼠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小鼠体重和AQP4、LC3-Ⅱ、cleaved caspase-3及P62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抑制AQP4的表达能够显著减小tMCAO模型小鼠的脑梗死面积和减轻神经损伤程度。同时,抑制AQP4的表达对脑梗死后自噬和凋亡具有减缓作用,而加用自噬抑制剂后对AQP4抑制剂的保护作用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细胞凋亡 水通道蛋白4 细胞自噬 缺血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负压分流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14
20
作者 花放 丁晓慧 +1 位作者 刘文瑞 方秀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3-39,共7页
目的 根据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建立新型大鼠全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方法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 ,同时经右颈外动脉持续抽吸颈总动脉内血液 ,造成大鼠全脑缺血 ,抽出的血液从左股静脉回输 ;停止抽吸血液 ,去除微动脉夹 ,开始再灌注... 目的 根据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建立新型大鼠全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方法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 ,同时经右颈外动脉持续抽吸颈总动脉内血液 ,造成大鼠全脑缺血 ,抽出的血液从左股静脉回输 ;停止抽吸血液 ,去除微动脉夹 ,开始再灌注。应用脑电图、光镜和电镜等评定脑缺血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大鼠脑电图、光镜和电镜检查均显示明显的缺血改变。结论 本模型具有全脑缺血效果可靠、再灌注充分、制备简便、成功率高并可经颈动脉注入药物等优点 ,适用于全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 大鼠 灌注模型 动脉 血液 颈总动脉 光镜 药物 成功率 制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