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坳陷中二叠世早期气候变化与物源分析
1
作者 姚建国 郭旭 +2 位作者 赵存良 徐子微 刘世明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140-145,共6页
采用沉积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坳陷中二叠世沉积环境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样品来自盆地内天页2井岩芯样品,深度379.0~418.48m,对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数据分析,以Sr/Cu值、MgO/CaO值、Al_(2)O_(3)/MgO值、SiO_(2)... 采用沉积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坳陷中二叠世沉积环境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样品来自盆地内天页2井岩芯样品,深度379.0~418.48m,对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数据分析,以Sr/Cu值、MgO/CaO值、Al_(2)O_(3)/MgO值、SiO_(2)/Al_(2)O_(3)值、CIA值、黏土矿物含量指标为依据,分析哈拉湖地区中二叠世气候变化;以稀土元素指标分析哈拉湖地区中二叠世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哈拉湖地区中二叠世早期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沉积物质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玄武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世 哈拉湖坳陷 古气候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中二叠世古地理恢复 被引量:1
2
作者 宁文峰 梁吉坡 仲崇秋 《山东国土资源》 2012年第6期1-5,共5页
临清坳陷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陷盆地,多期断层活动、多套生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临清坳陷可形成多类型的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临清坳陷中二叠世沉积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钻井取心,详细分析测井标志... 临清坳陷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陷盆地,多期断层活动、多套生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临清坳陷可形成多类型的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临清坳陷中二叠世沉积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钻井取心,详细分析测井标志,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基于等时地层格架进行古地理的恢复。研究表明,研究区共划分为2个层序,层序1为河控浅水三角洲环境,层序2过渡为内陆河流环境,对该区的勘探工作及勘探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世 古地理恢复 层序地层 临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3
作者 王秀静 李守军 +3 位作者 许超 张舒 徐凤琳 段剑威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19-27,共9页
利用野外地质剖面、关键钻井剖面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中二叠世的构造岩相古地理面貌,将中二叠世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中二叠世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表明... 利用野外地质剖面、关键钻井剖面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中二叠世的构造岩相古地理面貌,将中二叠世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中二叠世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表明,中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发育深海-半深海沉积体系、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台地沉积体系、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以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早二叠世空谷期漠河古陆、佳木斯古陆和华北北缘高地在中二叠世依旧存在,研究区呈主体浅海-半深海沉积,周边古陆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中二叠世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储层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11
4
作者 杨光 汪华 +5 位作者 沈浩 杨雨然 贾松 陈文 朱华 李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16,共7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多口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栖霞组白云岩孔隙型储层段钻获高产工业气流,中二叠统成为该盆地现阶段最现实的接替层系之一。为明确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分析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的沉积背景...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多口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栖霞组白云岩孔隙型储层段钻获高产工业气流,中二叠统成为该盆地现阶段最现实的接替层系之一。为明确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分析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的沉积背景和有利储层类型。结果表明:沉积环境主要为开阔台地浅水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沉积时,古地貌西高东低,中西部生屑滩相储层较东部更为发育;地壳拉张使得中二叠统具备热水沉积、热液改造的良好条件;对勘探有利的3种储层类型为栖霞组滩相白云岩孔隙型储层、茅口组热水白云岩孔隙型储层和茅口组岩溶储层,其中白云岩孔隙型储层是中二叠统最有前景的勘探目标。结论认为:①川西北部—川中地区中二叠统灰质烃源岩生烃强度大,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的物质基础;②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较厚,是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③上述3种储层类型均发育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川中地区,其3套储层纵向上叠置,勘探潜力大;④剑阁—南充—丰都地区位于热次盆区带,其茅口组热水白云岩储层发育且叠加茅口组岩溶储层,天然气勘探前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白云岩 孔隙型储层 岩溶储层 勘探方向 热水沉积 热次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新突破的意义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99
5
作者 沈平 张健 +5 位作者 宋家荣 洪海涛 唐大海 王小娟 汪华 罗文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共9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但早期勘探发现仅以石灰岩缝洞型气藏为主,规模和成效有限。2014年,重点风险探井双探1井在川西北部地区的中二叠统白云岩储层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突破,不...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但早期勘探发现仅以石灰岩缝洞型气藏为主,规模和成效有限。2014年,重点风险探井双探1井在川西北部地区的中二叠统白云岩储层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突破,不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对于超深层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也颇具指导作用。为此,阐述了双探1井的部署背景、获得的重大钻探成果以及对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烃源条件、沉积特征、储层基本特征及平面展布、资源量、勘探有利区带等方面对该区中二叠统的勘探潜力、下一步的勘探方向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为连续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储层主要包括孔隙型白云岩、岩溶缝洞和裂缝3种类型,天然气资源量十分可观,勘探潜力巨大。最后,划分了该盆地中二叠统的勘探有利区带,并指出最有利的勘探区带集中在该盆地中西部,其中川西北部地区烃源条件最为优越、白云岩储层发育、构造成排成带分布,是最有利的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双探1井 风险勘探 中二叠世 天然气勘探 突破 有利区带 烃源条件 白云岩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87
6
作者 张健 周刚 +2 位作者 张光荣 李国辉 汪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0,共11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为加快勘探进程,在分析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烃源供给、储层与圈闭类型、保存条件、构造与成藏期次以及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探究了该盆地中二...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为加快勘探进程,在分析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烃源供给、储层与圈闭类型、保存条件、构造与成藏期次以及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探究了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并明确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成藏具多层系供烃、多类型储层、多类型圈闭、多期成藏和多类型成藏模式等特点;(2)烃源岩以二叠系自身为主,其次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二叠统生气中心位于该盆地西北部和中部—川南地区,生气强度介于26×10~8~44×10~8 m^3/km^2,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物质基础;(3)中二叠统发育白云岩和岩溶缝洞灰岩两类储层,前者主要分布在颗粒滩中或基底断裂附近,后者广泛分布于茅口组中上部;(4)优质烃源岩、储层的白云石化和表生岩溶作用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分布;(5)印支期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喜马拉雅期是油气调整的关键时期。结论认为:(1)中二叠统栖霞组台缘滩最有利勘探区为川西北广元—江油及都江堰一带,其次为川西南台缘带,台内滩有利勘探区则主要分布在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和蜀南地区;(2)中二叠统茅口组最有利勘探区为泸州—内江地区,其次为双鱼石—南充、卧龙河—石柱、高石梯—磨溪、达州—开江、九龙山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栖霞组 茅口组 白云岩 储集层 烃源岩 岩溶储层 气藏特征 天然气富集规律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水白云岩成因及其分布 被引量:73
7
作者 汪华 沈浩 +4 位作者 黄东 石学文 李毅 袁小玲 杨雨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32,共8页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在钻揭中二叠统时常发现厚度不等的白云岩储层,但过去对该套储层的特征、成因机制、分布规律等认识不一致,制约了其勘探进程。为此,在系统分析川东地区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岩性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基底断裂对...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在钻揭中二叠统时常发现厚度不等的白云岩储层,但过去对该套储层的特征、成因机制、分布规律等认识不一致,制约了其勘探进程。为此,在系统分析川东地区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岩性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基底断裂对中二叠统沉积影响的基础上,初步落实了该区中二叠统茅口组茅二a亚段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分布范围;进而探讨了白云岩储层的成因机制,并提出了热次盆、热次盆沉积微相的概念。结论认为:1茅二a亚段层状白云岩储层厚度可达30m,以细—中晶、硅质白云岩为主,其溶蚀孔洞、裂缝发育,储集性能好;2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茅二a亚段白云岩为热水成因沉积(非正常海水水成沉积),基底断裂控制了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展布;3过去认为该区W67、W83、W93等3口井因钻遇特大裂缝系统从而造就了石灰岩储层高产,而此次研究则证实,这3口井均属同一压力系统,高产原因在于其储层均为茅二a亚段白云岩储层;4热次盆沉积微相为川东地区茅口组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勘探工作应围绕这一沉积微相的分布范围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中二叠世 白云岩 储集层 硅质白云岩 热水成因 热次盆微相 有利储集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53
8
作者 胡东风 王良军 +3 位作者 黄仁春 段金宝 徐祖新 潘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1,共9页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但对该层位白云石化的成因和分布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基于岩心和...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但对该层位白云石化的成因和分布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基于岩心和露头样品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特征、成因及主控因素,建立了白云岩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于茅三段中下部,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岩性主要为细中晶云岩、硅质云岩、生屑云岩等,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发育孔隙、热液溶蚀缝洞系统两类储集空间;②该区茅口组基质云岩与鞍状云岩的微量元素及其含量、锶同位素比值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存在着差异,表明两类白云岩的形成流体或期次相差较大,早期热水沉积形成基质云岩,晚期受热液溶蚀改造形成缝洞充填的鞍状云岩;③该区茅口组白云岩发育分布受生屑滩、热水沉积和基底断裂的联合控制,其中生屑滩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热水沉积形成了早期层状基质云岩,基底断裂为后期富镁热液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改善了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部地区 中二叠世 茅口期 白云岩储集层 主控因素 热水沉积 热液溶蚀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49
9
作者 杨跃明 杨雨 +7 位作者 文龙 张玺华 陈聪 陈康 张亚 狄贵东 汪华 谢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22,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力度的不断加大。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成果,在岩相古地理、储层成因以及天然气成藏演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新认识,并且在该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等多层系、...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力度的不断加大。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成果,在岩相古地理、储层成因以及天然气成藏演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新认识,并且在该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等多层系、多领域都取得了天然气勘探新进展,展现出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归纳总结该盆地近期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成果表明:①栖霞组沉积受加里东末期古地貌的控制,在川西海盆边缘和川中地区环古隆起周缘发育了规模分布的台缘滩和环带状台内滩,滩体规模大、分布范围广,白云岩储层发育,含气性好;②盆地内茅口组主要发育两种类型的储渗体——一种是叠加白云化作用的受相带控制沿台缘和台内高带发育的滩体,另一种是茅口期末受大规模侵蚀作用在岩溶斜坡带分布的有效岩溶储层;③在成都—简阳地区发现了火山岩气藏,其优质储层为火山岩爆发相,厚度大、物性好、分布面积广,该种新类型气藏的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领域。结论认为,中二叠统多层系、多领域天然气规模勘探潜力的提升,使其成为四川盆地下一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海相碳酸盐岩 峨眉山玄武岩 沉积相 白云化作用 天然气勘探潜力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烃源岩的差异性 被引量:38
10
作者 黄士鹏 江青春 +3 位作者 汪泽成 苏旺 冯庆付 冯子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34,共9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目前对这2套烃源岩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还鲜有报道。为此,通过对17口井111块栖霞组和茅口组岩心样品实测总有机碳含量(TOC)的标定,运用分段平均值法,建立了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目前对这2套烃源岩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还鲜有报道。为此,通过对17口井111块栖霞组和茅口组岩心样品实测总有机碳含量(TOC)的标定,运用分段平均值法,建立了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与烃源岩TOC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对全盆地117口井的上述2套烃源岩TOC进行了测井评价。结果表明:(1)横向上,栖霞组和茅口组烃源岩在全盆地均有分布,发育以川东地区为最好;(2)茅口组烃源岩在平面厚度、有机碳含量及生气强度等方面均优于栖霞组,前者厚度介于30~220 m,TOC介于0.5%~3.0%,为中等—好烃源岩,而后者厚度介于10~70 m,TOC介于0.5%~2.0%,为差—中等烃源岩;(3)纵向上,栖霞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栖一段,茅口组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茅一段和茅二c层。结论认为:(1)栖霞组生气强度很低,绝大部分地区小于10×10~8 m^3/km^2;(2)而茅口组生气强度则明显较高,为10×10~8~60×10~8 m^3/km^2且大部分区域都大于20×10~8 m^3/km^2;(3)后者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栖霞组 茅口组 烃源岩 平面展布 有机质丰度 差异性 测井评价 生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 被引量:52
11
作者 汪泽成 江青春 +5 位作者 黄士鹏 周慧 冯庆付 戴晓峰 鲁卫华 任梦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8,共9页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中部(川中)等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钻获了一批高产气井,展现出该层系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其能否成为该盆地天然气规模勘探的重要层系,还取决于是否具备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为回答上述疑问,...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中部(川中)等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钻获了一批高产气井,展现出该层系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其能否成为该盆地天然气规模勘探的重要层系,还取决于是否具备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为回答上述疑问,从烃源条件、颗粒滩分布、风化壳型岩溶储层分布及成因等3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茅口组缓坡颗粒滩体在广元—广安—重庆以西地区大面积分布,为储层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2)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的区域性侵蚀面有利于大面积岩溶型储层的形成;(3)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茅一段—茅二c层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等3套主力烃源岩与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储层构成"三明治式"源—储成藏组合,是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关键。进而分析了茅口组天然气的富集条件,提出了有利勘探方向与目标。结论认为:(1)该盆地茅口组具备大面积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条件;(2)侵蚀微古地貌及后期走滑断裂改造控制了该区大型缝洞体的分布,颗粒滩—风化壳岩溶—走滑断裂"三位一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富集高产的有利区带;(3)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裂发育,茅口组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是天然气规模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茅口组 天然气大面积成藏 地质条件 颗粒滩 风化壳岩溶 源-储组合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53
12
作者 张本健 谢继容 +4 位作者 尹宏 胡欣 王宇峰 杨迅 裴森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42,共10页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在ST1井、LT1井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进一步认识该区天然气聚集层系的储集性,基于大量的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在ST1井、LT1井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进一步认识该区天然气聚集层系的储集性,基于大量的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栖霞组—茅口组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结合已开发气藏的特征,综合评价了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北段前缘及南段前缘在中二叠世沉积期发育台地边缘滩微相,是有利于规模储集体发育的地区;(2)中二叠统储集体主要为缝洞—孔隙型与孔隙—缝洞型,前者常见于栖霞组,而后者则多见于茅口组;(3)控制中二叠统储层大规模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沉积微相、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破裂,沉积微相是储层规模发育的基础,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构造破裂则促进了大规模的溶蚀改造作用。结论认为:(1)龙门山北段中坝—双鱼石台缘滩区是最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带;(2)龙门山南段莲花山—平落坝台缘滩区是次有利的勘探区带;(3)九龙山—老关庙、大邑—大兴场台内滩区是积极探索寻找大规模岩溶缝洞型气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龙门山 中二叠世 缝洞—孔隙型 孔隙—缝洞型 储集层特征 控制因素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地层缺失量计算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0
13
作者 江青春 胡素云 +5 位作者 姜华 翟秀芬 任梦怡 陈晓月 李秋芬 张运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9,共9页
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不仅可以反映岩溶地貌,而且还能间接反映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量及成因不清的问题,在定性分析地层缺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4口典型井茅口组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变... 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不仅可以反映岩溶地貌,而且还能间接反映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量及成因不清的问题,在定性分析地层缺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4口典型井茅口组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变换、旋回特征分析,识别出曲线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息,进而采用米兰科维奇旋回法定量计算了该地层的剥蚀量并探讨其缺失成因。结果表明:(1)茅四段仅在宜宾—雅安—江油地区和石柱地区残存,在其余地区则普遍缺失,并且表现为由川南—川中—川北地区地层缺失强度逐渐加大;(2)茅口组地层缺失量介于0~200 m,其中川西南、川东北地区缺失厚度介于0~60 m,川南、川中、川北等地区地层缺失厚度介于140~200 m;(3)茅口期末的地层剥蚀是由冰期海平面下降侵蚀所致,川北地区海平面下降幅度较大;(4)中二叠统岩溶地貌继承了西南高东北低的沉积特征,岩溶地貌从川西南—川中—川北地区,由侵蚀高地逐渐过渡为岩溶上斜坡和岩溶下斜坡,与吴家坪期西南高东北低的沉积特征一致。结论认为,采用米兰科维奇旋回法计算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结果可靠、方法有效,可用于其他盆地海相地层缺失量的恢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茅口组 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法 地层缺失量 定量计算 冰期 成因探讨 岩溶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储渗空间类型及成因 被引量:33
14
作者 蒋裕强 谷一凡 +3 位作者 李开鸿 李顺 罗明生 何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4,共9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有多口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钻获高产气流,展现出该层系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有关该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则众说纷纭,一直未达成共识。为此,基于川中地区栖霞组、茅口组岩心及薄片等岩... 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有多口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钻获高产气流,展现出该层系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有关该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则众说纷纭,一直未达成共识。为此,基于川中地区栖霞组、茅口组岩心及薄片等岩相学特征,以及碳、氧、锶同位素和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储渗空间类型及储渗相特征研究,分析了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认为:(1)茅口组、栖霞组石灰岩地层经历了构造控制热液活动,发育萤石、鞍状白云石、天青石的热液矿物组合和膨胀角砾结构;(2)较之于宿主石灰岩,细—中晶云岩和鞍状白云石均呈现出δ18O负偏移、87Sr/86Sr正偏移;(3)中二叠统形成由热液溶孔、热液白云岩晶间孔、热液溶洞、热液扩溶缝等4种储渗空间构成的热液白云岩储渗体。结论认为:(1)热液白云岩储集相发育和分布受深大断裂的控制,呈"透镜状"分布在具"下凹"地震反射特征的区域;(2)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储集相与下伏烃源岩和上覆封堵层的有机组合可构成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 中二叠世 栖霞组 茅口组 白云岩储集层 热液白云岩 储渗空间 储集相 锶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对源储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2
15
作者 苏旺 江青春 +5 位作者 陈志勇 汪泽成 姜华 卞从胜 冯庆付 吴育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4-43,共10页
近期在四川盆地西北及中部地区部署的双探1井、南充1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及岩溶储层中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区茅口组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研究其层序地层发育特征,采用曲线频谱趋势属性分析技术并辅以钻井及野外露头资料... 近期在四川盆地西北及中部地区部署的双探1井、南充1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及岩溶储层中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区茅口组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研究其层序地层发育特征,采用曲线频谱趋势属性分析技术并辅以钻井及野外露头资料验证,对茅口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进而建立起全盆地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地层剥蚀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层序对源储的控制作用:①可将茅口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其中SQ1由茅一段茅三段构成,SQ2由茅四段构成;②层序地层的对比表明,在盆地范围内茅口组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存在"三强两弱"剥蚀区,其中川西南、川东局部地区2个弱剥蚀区仅SQ2上部少量遭受剥蚀,而蜀南一川中、川东北、川西北3个强剥蚀区SQ2剥蚀殆尽;③层序格架内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发育部位明显受层序界面控制,能够形成有效储层的颗粒滩主要分布于SQ1的高位体系域,而有效烃源岩则主要分布于SQ1的海侵体系域。结论认为:这一层序划分方法更客观合理,可有效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频谱趋势属性分析 层序地层 剥蚀区 烃源岩 储集层 颗粒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沉积特征与勘探目标 被引量:19
16
作者 许国明 谢刚平 +1 位作者 隆轲 宋晓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7-33,共7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大中型气藏的勘探方向和目标是日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川中高石梯一磨溪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气田的成功勘探经验表明,有利的沉积相带是大气田形成的基础。为此,基于地震资料、地表露头资料及钻井资料,对该盆地西南...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大中型气藏的勘探方向和目标是日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川中高石梯一磨溪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气田的成功勘探经验表明,有利的沉积相带是大气田形成的基础。为此,基于地震资料、地表露头资料及钻井资料,对该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的构造格局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从沉积相控的角度提出以下观点:①该区中二叠统沉积时处于浅水缓坡高能带,发育大规模礁滩相沉积;②中二叠世时期基底抬升,茅口组顶部遭受剥蚀,形成不整合面风化壳,盆地西南部处于岩溶斜坡带,古表生岩溶作用强烈;③礁滩相沉积叠加风化壳岩溶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礁滩相岩溶型储层。进一步结合研究区资源条件和成藏条件的综合研究结论指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基础地质条件优越,有望寻找到大规模礁滩相岩溶型气藏;该盆地西南部龙门山前隐伏构造带、川西坳陷斜坡带中二叠统圈闭发育,成藏条件好,是寻找大规模礁滩相岩溶型气藏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南部 中二叠世 高能浅水缓坡 礁滩相 不整合面风化壳 岩溶斜坡带 岩溶储层 勘探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孔洞缝的识别与表征--以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俊杰 胡勇 +3 位作者 刘义成 何溥为 兰雪梅 文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57,共10页
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多尺度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仅采用单一的测试手段难以识别出所有的储集空间。为了给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刻画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 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多尺度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仅采用单一的测试手段难以识别出所有的储集空间。为了给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刻画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育多个尺度的孔洞缝,采用岩心图像采集仪和双能CT对不同尺度岩心的孔洞缝进行刻画,借助三维可视化软件对重构孔隙空间进行定量化分析,实现了不同尺度下孔洞缝的搭配关系表征以及储集类型划分,并建立了一套基于几何学参数识别裂缝、溶洞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栖霞组储层发育多个尺度的孔洞缝储集空间,可划分为3大类6种类型,孔隙以晶间溶孔、晶间孔为主,溶洞以小洞为主,裂缝以斜交缝为主;(2)建立起了一套基于几何学参数识别裂缝、溶洞的方法,球形度小于0.43、球半径比小于0.41为裂缝识别标准,等效球半径大于2 mm为溶洞识别表征;(3)栖霞组储层的孔隙以直径介于0.02~2.00 mm的大孔隙为主,溶洞以2.00~10.00mm的小洞为主,发育多个级别的裂缝;(4)栖霞组白云岩储集类型以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为主,缝洞发育程度是影响该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栖霞组裂缝发育的储集类型占比超过50%,渗流能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世 栖霞期 碳酸盐岩 白云岩储集层 多尺度表征 几何学参数 孔洞缝搭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成岩流体来源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任梦怡 江青春 +3 位作者 汪泽成 黄士鹏 伍亚 徐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0,共11页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经历了复杂的孔隙流体活动,目前从微观地球化学的角度精细分析其多期成岩流体与烃类流体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基于对该区茅口组的岩心观察与薄片观察,通过岩石学、稀土元素、碳氧同位...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经历了复杂的孔隙流体活动,目前从微观地球化学的角度精细分析其多期成岩流体与烃类流体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基于对该区茅口组的岩心观察与薄片观察,通过岩石学、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研究了茅口组各成岩作用阶段的成岩环境、流体来源和流体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茅口组经历"(准)同生-早成岩期混合水环境下的方解石胶结作用→表生期大气淡水环境下的溶蚀作用→中-晚成岩期地层水环境下的方解石与白云石胶结、交代作用与酸性流体溶蚀作用"的成岩演化过程;②沉积成岩过程流体来源包括海水、大气淡水、烃类流体及深部(热)流体,其中偏氧化海水表现为左倾型石灰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δ13C特征与全球古海水特征类似,酸性热液流体具有铕值正异常、δ13C值明显负偏特征,大气淡水参与成岩流体活动证据为裂缝与溶蚀孔洞碳酸盐岩胶结物δ18O值明显负偏;③茅口组经历了多期油气充注,其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茅口组抬升遭受暴露淋滤,同时峨眉地幔柱异常热事件使地层发生白云石化和油气充注,该时期大气淡水与有机酸溶蚀、白云化作用以及裂缝化作用对茅口组储层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侏罗纪以来的压溶及粗亮晶方解石胶结作用对茅口组储层具有破坏作用,与构造裂缝相关的岩溶储层更有利于后期天然气的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中二叠世茅口期 碳酸盐岩 成岩阶段 流体来源 烃类充注 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平探1井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勘探新突破及其意义 被引量:33
19
作者 张本健 尹宏 +8 位作者 李荣容 谢忱 汪晓星 裴森奇 胡欣 杨华 邓波 陈骁 李旭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4-41,共8页
2020年,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平探1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台缘带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新突破。为了深化对栖霞组的地质认识,指导该区带天然气勘探,在分析平探1井钻探成... 2020年,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平探1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台缘带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新突破。为了深化对栖霞组的地质认识,指导该区带天然气勘探,在分析平探1井钻探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烃源条件、储层特征、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要素开展了研究,探讨了该区栖霞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及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南部栖霞组储层以中、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晶间孔、粒间孔和裂缝,为低孔、中—低渗透裂缝—孔隙型储层,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储层;储层横向展布受台缘滩控制,主要沿邛西—平落坝—名山—汉王场一带大面积分布;②该区栖霞组天然气的来源与双鱼石构造类似,由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和中二叠统泥灰岩混源构成,主要来源于前者;③该区纵向上不仅具有"双层构造"特征,而且三叠系盐膏层具有区域封盖条件,二叠系的构造圈闭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形态完整、保存条件良好,为栖霞组天然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结论认为,川西南部中二叠统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平探1井的突破展示了该区栖霞组台缘带白云岩储层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 平探1井 中二叠世 栖霞期 白云岩储集层 天然气勘探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古地貌恢复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平生 唐松 +3 位作者 孙超国 梁家驹 李天军 师晴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4期35-46,共12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作为四川盆地天然气重要的产层之一,其风化壳岩溶储层的贡献至关重要。通过对岩心、测井、钻录井、地震等资料分析,明确了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定茅二段底面为恢复基准面...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作为四川盆地天然气重要的产层之一,其风化壳岩溶储层的贡献至关重要。通过对岩心、测井、钻录井、地震等资料分析,明确了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定茅二段底面为恢复基准面,采用残厚法恢复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并依据现代岩溶理论、区内微地貌形态及组合特征,对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划分,分析各类岩溶古地貌特征与岩溶储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顶部普遍存在缺失情况,并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发育各种溶蚀现象,在钻录井、测井与地震上响应特征明显;②高石梯—磨溪地区岩溶古地貌可划分为岩溶缓坡和岩溶洼地两种二级岩溶地貌单元,以及峰丛洼地、峰丘洼地、丘丛垄脊沟谷等9种三级岩溶地貌单元;③高石梯—磨溪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岩溶发育条件差异大,其中岩溶缓坡具有发育规模岩溶储层的条件,尤其在岩溶负地形周围,溶蚀及保存条件优越,优质岩溶储层更为发育,是下一步的重点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石梯—磨溪地区 中二叠世 茅口组 古地貌恢复 残余厚度法 岩溶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