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扬子皖江地区中上二叠统富有机质页岩特征及勘探潜力评价
1
作者 邵威 刘桃 +3 位作者 叶隽 李建青 方朝刚 吴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698-9712,共15页
下扬子皖江地区古生界中上二叠统富有机质页岩是区域潜在的页岩气有利目标层,过去对其内部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的比较研究较少。为评价这三个组的页岩气勘探潜力,优选勘探层系,根据钻井岩芯和露头岩样的地化、岩石学分析数据及野外... 下扬子皖江地区古生界中上二叠统富有机质页岩是区域潜在的页岩气有利目标层,过去对其内部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的比较研究较少。为评价这三个组的页岩气勘探潜力,优选勘探层系,根据钻井岩芯和露头岩样的地化、岩石学分析数据及野外调查等资料,通过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综合研究了中上二叠统富有机质页岩特征。结果表明:皖江地区中上二叠统富有机质页岩在热演化程度差别较大,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由东向西逐步升高,平面上具有东北部成油,西南部成气的特征;其中孤峰组和大隆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地层在皖江地区分布广、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富和热演化程度适中,具有形成页岩气的良好物质基础,而且页岩有机质孔、无机质孔隙和微裂缝发育,油气显示活跃;其中大隆组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和Ⅲ型为主,普遍进入高成熟演化阶段,页岩气勘探潜力高于龙潭组和孤峰组,埋深适中,泥页岩与硅质岩伴生,利于人工压裂,有较大勘探潜力。但皖江地区后期发生多期强烈构造运动,对早期形成的页岩气藏有一定破坏作用,寻找相对构造稳定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 皖江地区 中上二叠统 页岩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气勘探成果及方向展望 被引量:6
2
作者 包汉勇 赵帅 +1 位作者 张莉 刘皓天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4,共13页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的沉积演化表现为:栖霞组—茅口组三段为开阔台地相;茅四段底部为台地-陆棚相,相带变化快,茅四段顶部为斜坡-陆棚相,地层被剥蚀、南厚北薄;吴家坪组一段(吴一段)底部为海陆过渡滨岸沼泽-潟湖相,吴一段顶部为台地-斜坡-陆棚相,斜坡-陆棚相带分布范围小、相变快;吴二段为斜坡-陆棚相沉积,从早至晚依次受控于古气候、火山活动和古气候、火山活动,沉积中—晚期古生产力较高,TOC均值大于8.00%。(2)研究区茅四段及吴二段陆棚相区发育2套优质页岩,具有“高有机碳-高灰质”的特征,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分别为19 m和25 m,孔隙类型以有机孔为主,结构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富碳凝灰岩薄夹层混合质页岩岩相、高碳凝灰岩薄夹层硅质页岩为优质岩相,孔隙度分别为6.27%和6.43%,TOC值分别为10.11%和9.35%,含气饱和度分别为92.59%和91.81%,脆性指数分别为55.24%和61.19%,是地质和工程的双“甜点”段。(3)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层状藻为主要有机质来源;在侏罗纪主排烃期,其构造稳定、二叠系烃源岩排烃较少,中侏罗纪—早白垩纪早期为主生气期,构造活动较弱,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好,现今已完成生气过程,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值约2.1%,勘探潜力巨大。(4)建南、龙驹坝、三星区块为有利勘探区,其中建南区块潜力最大;茅四段(3)小层及吴二段(3)小层为优质层系的靶窗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沉积演化 有机孔 斜坡-陆棚 “高有机碳-高灰质”页岩 吴家坪组 茅口组 中上二叠统 川东红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峰地区中上二叠统海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以HD1井为例
3
作者 姜生玲 彭传圣 +4 位作者 周庆华 张立原 胡晓兰 洪克岩 朱亮亮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以鹤峰地区参数井HD1井为例,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全岩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温吸附以及现场解吸等实验分析,对湘鄂西褶冲带鹤峰地区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大隆组海相页岩的非均质性展开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上二叠统孤... 以鹤峰地区参数井HD1井为例,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全岩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温吸附以及现场解吸等实验分析,对湘鄂西褶冲带鹤峰地区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大隆组海相页岩的非均质性展开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大隆组海相页岩主要发育硅质、混合质、钙质和黏土质4类页岩岩相。受岩石相控制,不同岩相的宏观构造裂缝线密度差异较大,且发育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微观孔缝结构。位于孤峰组和大隆组下部的硅质页岩相有机碳含量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渗透率参数指标极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显示大隆组混合质页岩相和钙质页岩相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弱,硅质页岩相的层内非均质性强;下窑组和孤峰组不同类型岩相均表现出较强的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孤峰组—大隆组页岩生气能力和储集能力的非均质性致使不同类型岩相含气性亦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总体上,有机碳含量高,脆性矿物、宏观裂缝、微观有机孔及矿物内部微裂隙较发育,储集物性好、解吸气含量高的层段均位于孤峰组和大隆组下部的硅质页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岩石相 非均质性 HD1井 中上二叠统 鹤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 被引量:23
4
作者 邱振 王清晨 严德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141-3155,共15页
广西来宾地区中上二叠统广泛发育硅质岩,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是本地区中上二叠统出露最好的剖面。本文对蓬莱滩剖面28件硅质岩(分别为中二叠统茅口组3件与上二叠统合山组25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岩石学特征,认为:... 广西来宾地区中上二叠统广泛发育硅质岩,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是本地区中上二叠统出露最好的剖面。本文对蓬莱滩剖面28件硅质岩(分别为中二叠统茅口组3件与上二叠统合山组25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岩石学特征,认为:蓬莱滩剖面合山组硅质岩沉积于受到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硅质生物,为生物成因;而其茅口组硅质岩则沉积于远离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热液,为热液成因。通过与铁桥剖面的热液成因硅质岩的沉积背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晚二叠世时期,来宾地区为富硅的边缘海盆环境,而陆源物质输入程度的差异是造成本地区形成不同成因硅质岩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中上二叠统 地球化学 蓬莱滩剖面 来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被引量:7
5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3 位作者 朱利东 徐胜林 郝毅 钟怡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8-654,共7页
重庆石柱地区中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发育。在野外实测及室内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的沉积特征,并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发育于滨岸、碳酸盐缓坡、碳酸盐台地和台盆四种沉积环境中,其中滨岸发育于吴家坪... 重庆石柱地区中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发育。在野外实测及室内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的沉积特征,并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发育于滨岸、碳酸盐缓坡、碳酸盐台地和台盆四种沉积环境中,其中滨岸发育于吴家坪组底部,碳酸盐缓坡发育于吴家坪组中下部,碳酸盐台地发育于茅口组和长兴组,台盆发育于茅口组上部和吴家坪组的中上部。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可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其底界面类型多为Ⅱ型层序界面,多缺少SMST体系域;受东吴运动的影响,PSQ4底界面为Ⅰ型层序界面,为升隆侵蚀不整合界面,并发育了LST体系域。研究区台盆相的发育受控于华南大陆板块内部强烈的板内裂谷(裂陷)作用,其边缘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石柱 中上二叠统 沉积特征 层序地层 台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层状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地理、古海洋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6
作者 程成 李双应 +1 位作者 赵大千 颜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为探讨华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本文以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对采自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大量前人有关孤峰组... 为探讨华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本文以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对采自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大量前人有关孤峰组和大隆组的资料。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的Al/(Al+Fe+Mn)、Si/(Si+Al+Fe)平均值分别为0.57、0.91和0.48、0.97,结合Al-Fe-Mn三角图解,指示它们主要为生物成因;其Ce/Ce*、(La/Ce)N和(La/Yb)N平均值分别为0.86、1.58、1.27和0.75、1.52、1.46,结合沉积环境判别图,表明其沉积环境均主要为大陆边缘,推测硅质岩的形成可能与上升流的活动有关。部分地区存在热水成因硅质岩和/或受热水影响硅质岩并往往沿同沉积断裂分布,暗示同沉积断裂可能为热水活动提供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上升流 热水沉积 中上二叠统 扬子地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黔桂地区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 被引量:39
7
作者 邱振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612-3628,共17页
我国华南地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硅质岩,但其沉积背景,如硅的来源和沉积环境,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对湘黔桂地区硅质岩进行大量的野外和室内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研究区内黔桂盆地和湘桂盆地中14个不同产地的81件中上二叠统硅质岩(... 我国华南地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硅质岩,但其沉积背景,如硅的来源和沉积环境,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对湘黔桂地区硅质岩进行大量的野外和室内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研究区内黔桂盆地和湘桂盆地中14个不同产地的81件中上二叠统硅质岩(中二叠统33件、上二叠统48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研究。中二叠世时期,Al2O3、TiO2、Al2O3/(Al2O3+Fe2O3)、∑REE、Ce/Ce*等整体上偏低,但具有比较一致的区域性差异:黔桂盆地相对偏低(0.09%~0.37%、0.00%~0.01%、0.22~0.47、2.47×10-6~14.59×10-6、0.23~0.69),而湘桂盆地(0.01%~5.73%、0.00%~0.23%、0.02~0.71、7.07×10-6~141.0×10-6、0.24~1.22)相对偏高。晚二叠世时期,Al2O3、TiO2、Al2O3/(Al2O3+Fe2O3)、∑REE、Ce/Ce*等整体上偏高,其中黔桂盆地分别为1.62%~10.67%、0.04%~0.65%、0.41~0.81、23.10×10-6~248.99×10-6、0.46~1.39,而湘桂盆地除来宾和柳州地区(0.00%~1.11%、0.00%~0.15%、0~0.42、0.55×10-6~36.59×10-6、0.27~0.83)偏低外,其他地区偏高(3.78%~21.37%、0.16%~0.91%、0.73~0.83、51.14×10-6~245.4×10-6、0.99~1.10),区域上呈东西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趋势。中二叠统硅质岩自生铁W(Feauthig)百分含量整体偏高,仅少数低于50%。(La/Ce)N比值在黔桂盆地为1.61~5.04,湘桂盆地除来宾(2.63~4.90)外为0.82~1.94。而上二叠统硅质岩的W(Feauthig)除来宾、柳州和巴马地区大于70%外,其余地区的均小于50%。(La/Ce)N比值除来宾(2.42~4.50)外,整体上偏低,为0.69~2.47。研究区中上二叠统硅质岩Eu/Eu*基本没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中二叠世时期,巴马地区一个样品为正异常(1.17),其余均为负异常,而晚二叠世时期,仅来宾和柳州地区显示了Eu/Eu*的正异常,其中柳州为1.07~1.22。结合Fe-Al-Mn、(La/Ce)N-Al2O3/(Al2O3+Fe2O3)、Fe2O3/TiO2-Al2O3/(Al2O3+Fe2O3)组合图解及岩石学研究,上述主量和稀土元素指标变化的结果表明:(1)中二叠统硅质岩的硅的来源相对复杂,黔桂盆地的硅质岩主要为热液,而湘桂盆地以生物来源为主,局部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上二叠统硅质岩的硅的来源相对简单,主要为生物,仅巴马、来宾和柳州地区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2)中、晚二叠世热液活动范围和强度具有明显差异:中二叠世,研究区内热液活动较为广泛,但相对较弱;而晚二叠世热液活动较为局限却相对较强。(3)中二叠世黔桂盆地形成于远离陆源碎屑的边缘海盆环境,湘桂盆地为受到陆源碎屑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而晚二叠世整个研究区的陆源碎屑输入增强,除来宾和柳州地区外,其余地区均为受陆源碎屑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这一变化记录了中、晚二叠世时期研究区的构造-古地理变化信息,反映了以峨眉山玄武岩为代表的地幔柱引起的火山热液活动和区域性地壳抬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中上二叠统 地球化学 沉积背景 湘黔桂地区中图法分类号P588.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上二叠统沉积微相 被引量:14
8
作者 邱振 王清晨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0-1036,共17页
对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共识别出4个沉积相和10个微相,分别为:盆地相(含层状硅质岩微相、含透镜状灰岩的层状硅质岩微相)、下斜坡相(含与灰岩互层的层状硅质岩微相、夹层状硅质岩... 对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共识别出4个沉积相和10个微相,分别为:盆地相(含层状硅质岩微相、含透镜状灰岩的层状硅质岩微相)、下斜坡相(含与灰岩互层的层状硅质岩微相、夹层状硅质岩的灰岩微相、浊流沉积的灰岩微相)、上斜坡相(含夹硅质条带或薄层的灰岩微相、夹硅质团块或条带灰岩微相、灰岩微相、碎屑流等重力流沉积的灰岩微相)和台地边缘相(钙质海绵礁灰岩微相)。野外观测表明,茅口组和吴家坪组各为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但两个旋回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差异,茅口组整体上是由盆地相向斜坡相演化的过程,以发育浊流、碎屑流等重力流沉积为特征,而吴家坪组是由盆地相到斜坡相至台地边缘相,再到斜坡相的演化过程,沉积微相变化频繁。该剖面的沉积微相交替记录了海平面变化过程,表现为茅口期持续下降,吴家坪早期快速上升,中期逐步下降,晚期又升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中上二叠统 海平面变化 来宾 铁桥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有机孔发育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曹涛涛 邓模 +3 位作者 罗厚勇 刘虎 刘光祥 HURSTHOUSE Andrew Stefan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5-322,396,共9页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页岩,其显微组成与海相页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研究该套页岩有机孔的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了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气测孔隙度和压汞等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中上二叠统...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页岩,其显微组成与海相页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研究该套页岩有机孔的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了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气测孔隙度和压汞等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中上二叠统页岩中有机孔整体发育较好,但不同有机质组分中孔隙的发育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为镜质体内孔隙发育差,固体沥青内发育少量孤立的孔隙,腐泥质内具有丰富的孔隙。黄铁矿或黏土矿物常与有机质形成有机/矿物复合体,复合体内有机孔普遍发育较好,可能与黄铁矿或黏土矿物促进有机质生烃和分解有关。中上二叠统页岩TOC含量与比表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性,但与孔隙度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当w(TOC)<6.16%时,孔隙度随TO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w(TOC)>6.16%时,孔隙度普遍较低且与TOC含量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性。孔径分布特征也揭示高TOC页岩的中—大孔体积明显低于低TOC页岩。页岩孔隙结构发育特征表明,TOC含量越高、固体沥青组分以及贫氢组分的含量越高,这些组分占据的矿物孔隙越多,降低了页岩总的孔隙空间,且TOC含量越高,页岩越易被压实,造成中大孔塌陷,进一步降低了页岩的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孔 孔隙度 孔径分布 显微组成 页岩 中上二叠统 下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演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佳思 付磊 +3 位作者 张金龙 陈静 牛斌 张顺存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66,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以次生孔隙为主,成岩作用是影响中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最主要因素。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微观研究表明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储层碎屑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次生...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以次生孔隙为主,成岩作用是影响中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最主要因素。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微观研究表明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储层碎屑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次生孔隙发育,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8.15%和7.85%,其中次生孔隙分别占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总孔隙的77.18%和80.90%,孔隙增生量平均值分别为6.49%和4.74%。研究区碎屑岩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B期,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为主,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约为24.5%,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约为6.14%,溶蚀作用以长石和岩屑颗粒的溶蚀为主,其产生的孔隙增生量对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7.62%和55.86%。研究区受大气水溶蚀、断裂带及有机酸溶蚀作用的影响,在纵向上形成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是研究区在低孔低渗条件下寻找相对有利储层的重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演化 中上二叠统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缘(建页3井)发现中上二叠统多套优质海相页岩气层
11
作者 甘振维 舒志国 +2 位作者 梁西文 刘皓天 李乐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78-1979,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四川盆地古生代发育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中上二叠统多套富有机质页岩,目前已在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形成了商业性页岩气开发以及在下寒武统中获得了工业性页岩气流。中上二叠统富有机质页岩长期被视为常规... 1研究目的(Objective)四川盆地古生代发育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中上二叠统多套富有机质页岩,目前已在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形成了商业性页岩气开发以及在下寒武统中获得了工业性页岩气流。中上二叠统富有机质页岩长期被视为常规油气藏的重要烃源层系,并据此寻获普光及元坝两大整装海相气田。受埋藏深度及页岩厚度等因素制约,该层系近年来方才得到了页岩气勘探的频繁关注,但实质性的发现却迟迟未能取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二叠统 下志留 富有机质页岩 常规油气藏 上奥陶 下寒武 埋藏深度 页岩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海相页岩孔隙特征新认识及页岩气勘探启示 被引量:18
12
作者 朱文博 张训华 +3 位作者 周道容 方朝刚 李建青 黄正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1-55,共15页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大隆组和孤峰组页岩具有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分布范围广、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适中等特点,有可能成为页岩气勘探下一步的重要领域。为了给该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目标与方向,选取下扬子宣泾地区大隆组、孤峰组两套...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大隆组和孤峰组页岩具有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分布范围广、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适中等特点,有可能成为页岩气勘探下一步的重要领域。为了给该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目标与方向,选取下扬子宣泾地区大隆组、孤峰组两套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CO2及N2吸附等手段,定量表征了不同尺度的页岩孔隙的发育特征;利用FHH(Frenkel-Halsey-Hill)模型计算了样品孔隙分形维数,进而结合TOC、矿物组分讨论了孔隙结构与分形维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隆组页岩以富泥硅质、富泥/硅混合质为优势岩相,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孔容以及较高的平均孔径,孔隙发育主要受黏土矿物含量的控制,孤峰组以硅质页岩为优势岩相,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孔容以及较低的平均孔径,孔隙发育受有机质及脆性矿物含量的控制;②分形维数影响因素可以归根于微孔发育的控制因素,大隆组页岩分形维数D_(1)介于2.4515~2.5513/2.5227、D_(2)介于2.5817~2.6578/2.6246,孤峰组页岩分形维数D_(1)介于2.5817~2.6578/2.6246、D_(2)介于2.7227~2.871/2.813,孤峰组页岩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③分形维数D_(1)对比表面积、孔隙发育及矿物组分更具敏感性,D_(2)对表征平均孔径效果更好。结论认为,具有高分形维数D_(1)、D_(2)的大隆组以及低D_(1)、高D_(2)的孤峰组页岩段可以作为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海相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对象,富烃凹陷内构造变形较弱的局部超压区(带)将是该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中上二叠统大隆组、孤峰组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页岩气 储集能力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