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海湾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1 位作者 李智武 夏舜 冯宇翔 杨迪 叶玥豪 邵兴鹏 王斌 王佳蕊 金鑫 任杉 杨绍海 罗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130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地区雷四段海湾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为“海—湾—坪”沉积模式,自东向西依次为蒸发潮坪相、局限潮坪相和海湾相3个相带,其中海湾相发育海湾边缘、潮下海湾和海湾斜坡亚相;②海湾边缘主要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微相,潮下海湾发育微生物坪、深水海绵礁和静水泥微相,海湾斜坡则主要为上斜坡的风暴和垮塌沉积;③雷四段1亚段沉积期由于海平面下降,海湾边界位于广元—梓潼—都江堰一带;雷四段2亚段沉积期,海湾边界退至上寺—江油—都江堰一带以西;雷四段3亚段沉积期,发生小规模海侵,海湾边界扩展至盆地中北部的上寺—梓潼—阆中—武胜—盐亭—成都一带;④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古海湾呈现出一隆两凹的古构造地貌格局,形成源储平面间互、纵向叠置的配置关系,海湾边缘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储层,海湾两侧凹陷内发育优质烃源岩,由此构建了旁生侧储与自生自储两种高效的源储配置模式,这些新认识有望开启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海—湾—坪”沉积格局 古海湾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 被引量:25
2
作者 孙春燕 胡明毅 +1 位作者 胡忠贵 邓庆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8-512,共15页
为了查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标志、测录井标志以及不整合等层序界面标志的基础上,对中三叠统雷口坡... 为了查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标志、测录井标志以及不整合等层序界面标志的基础上,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了沉积相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进而圈定了各层序时期平面沉积相边界,并编制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各体系域内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一套较浅水的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等4种相类型。雷口坡期受到早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部呈现东高西低、大隆大凹的沉积格局。地壳抬升作用使得部分地层遭受长期暴露剥蚀作用并在顶部形成风化壳,致雷口坡组顶部部分地层缺失。以沉积相划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为依据,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盆地中部古隆起及其周缘白云岩坪和西北部绵竹-剑阁隆起的台缘滩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有效的储盖组合特征,为盆地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因而成为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最为有力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坪 台缘滩 岩相古地理 层序地层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探讨 被引量:44
3
作者 黄东 张健 +2 位作者 杨光 石学文 汪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9-95,195-196,共7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最早开采天然气、盐卤的层系之一,至今已探明3个气藏并发现了大量含气构造,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勘探区块对雷口坡组顶底界面及地层内部划分认识上出现了一定分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复查大...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最早开采天然气、盐卤的层系之一,至今已探明3个气藏并发现了大量含气构造,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勘探区块对雷口坡组顶底界面及地层内部划分认识上出现了一定分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复查大量钻井资料以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厘定和明确了雷口坡组顶底界面特征,同时根据岩性组合特征、电性特征、旋回特征对全盆地雷口坡组地层进行了划分方案和分层对比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全盆地雷口坡组整体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界面特征 岩性组合特征 电性特征 旋回特征 划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的物源和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超 陈清华 +2 位作者 吕洪波 张洪涛 曲长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27,共6页
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岩石薄片数据、古水流数据、岩石化学数据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物源和沉积构造背景。结果表明:中三叠统南盘江盆地古水流方向为北西西方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一侧的再旋回造... 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岩石薄片数据、古水流数据、岩石化学数据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物源和沉积构造背景。结果表明:中三叠统南盘江盆地古水流方向为北西西方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一侧的再旋回造山带;再旋回造山带应该在盆地的东南方向;沉积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为主,兼有活动陆缘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盆地 古流向 中三叠统 物源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胜林 陈洪德 +4 位作者 陈安清 林良彪 李君文 杨俊斌 高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在层序格架内讨论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烃源岩、储集层发育特征及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结合盆地现有的油气勘探成果,建立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生储盖组合图解。研究表明,二级层序格架内盆地发育2套区域性烃源... 在层序格架内讨论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烃源岩、储集层发育特征及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结合盆地现有的油气勘探成果,建立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生储盖组合图解。研究表明,二级层序格架内盆地发育2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区域性储集层:SS5和SS6海侵期,以发育富有机质暗色碳酸盐岩和泥岩为特征,克拉通台内坳陷和深水陆棚的烃源岩在后期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生烃中心;SS4海侵体系域储集层主要是一套与古隆起相关的岩溶储集层,SS5高位体系域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带,SS6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带。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发育综合型、高位型、海侵型3种生储盖组合;区域性烃源岩发育于二级层序海侵期;区域性储集层发育于二级层序高位期;区域性盖层分布与烃源岩展布特征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生储盖组合 泥盆系—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维锋 高振中 +1 位作者 彭德堂 王成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58,共4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三角洲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沉积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它们...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三角洲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沉积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它们由许多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而成 ,单一透镜体最大厚度在 0 .5~ 4m不等。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 ,其中尤以水道砂体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时物源供给丰富且粒度粗 ,沉积物堆积速率快 ,因而湖泊的波浪对其影响改造甚微。三角洲砂体孔隙度及渗透性均好 ,且整个三角洲砂体分布稳定 ,为理想的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中三叠统 库车坳陷 储集层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缩段特征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田景春 陈洪德 +3 位作者 张翔 聂永生 夏青松 赵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8-383,共6页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可用于确定层序的界面有层序的底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其中最大海泛面所对应的产物为凝缩段。对凝缩段的识别不仅是认识层序结构的关键,而且对分析地质历史时期全球相对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以中国南方海...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可用于确定层序的界面有层序的底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其中最大海泛面所对应的产物为凝缩段。对凝缩段的识别不仅是认识层序结构的关键,而且对分析地质历史时期全球相对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在大量野外剖面详细观测的基础上,识别出凝缩段的物质表现形式有6种类型,分别是硅质岩、黑色页岩、泥质岩、生物化石层、泥晶灰岩和瘤状灰岩。不同类型的凝缩段虽然为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但均代表了全球性对海平面达到最高位置的产物,其形成时期对应于中国南方烃源岩最佳发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凝缩段 烃源岩 特征 震旦系-中三叠统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构造演化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孟宪武 刘勇 +3 位作者 石国山 陈兰 朱兰 蔡左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6-995,1014,共11页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的金马—鸭子河构造提交探明储量千亿立方米,新场、马井地区同样也获得了工业气流并提交控制、预测储量,但区内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配置关系还不明确。通过对周缘露头、盆地内钻井样品的镜质...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的金马—鸭子河构造提交探明储量千亿立方米,新场、马井地区同样也获得了工业气流并提交控制、预测储量,但区内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配置关系还不明确。通过对周缘露头、盆地内钻井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扫描电镜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并结合构造解释,明确了川西坳陷中段的局部构造最早形成于印支早期,对雷口坡组油气成藏起关键作用的构造演化时期为早—中侏罗世;通源断层或“接力式”断层输导系统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气运移通道,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局部古构造高点以及储层、输导系统等关键成藏要素配置关系良好且后期构造形变破坏弱的地区为最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川西坳陷中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中三叠统雷三~2亚段非常规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雨 谢继容 +11 位作者 张建勇 文龙 赵路子 张豪 田瀚 汪泽成 付小东 李文正 孙豪飞 谢增业 郝毅 辛勇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22,共11页
近期,CT1井在四川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二亚段(以下简称雷三^(2)亚段)泥质石灰岩和灰质泥岩段获得高产油气流,可能成为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层系。为此,基于钻井岩心、岩屑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川中地... 近期,CT1井在四川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二亚段(以下简称雷三^(2)亚段)泥质石灰岩和灰质泥岩段获得高产油气流,可能成为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层系。为此,基于钻井岩心、岩屑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川中地区雷三^(2)亚段泥质石灰岩和灰质泥岩储层特征和储层主控因素研究,在通过井震结合预测了储层有利区的基础上,结合成藏地质条件分析了该区的油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雷三^(2)亚段泥质石灰岩和灰质泥岩储集空间以纳米—微米级无机孔、有机孔和微裂缝为主,孔隙度介于2.00%~8.51%,平均值为2.7%,渗透率介于0.00076~1.68000 mD,平均值为0.190 mD,属于低孔、低渗非常规储层;②岩石中黏土矿物和石膏含量是影响储层孔隙度的重要因素,黏土矿物和石膏含量高的地区储层孔隙度较高,裂缝是影响渗透率的关键因素;③川中地区潟湖相储层大面积分布,发育西充—仪陇地区和WD6井—MX3井2个储层有利区,其中西充—仪陇有利区储层厚度介于30~50 m、面积约4700 km^(2);WD6井—MX3井有利区储层厚度介于10~30 m、面积约4000 km^(2)。结论认为,川中地区雷三^(2)亚段大面积发育的潟湖相泥质石灰岩和灰质泥岩源储一体,顶底板均为膏盐岩封堵,具有原地生烃、储集、封盖等成藏特点,可以构成一种新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系统,油气勘探潜力大,是值得探索的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雷三2亚段 潟湖相 泥质石灰岩和灰质泥岩 非常规储层 油气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解释方法探讨 被引量:16
10
作者 雷雪 李忠 +3 位作者 翟中华 宋继胜 李雪飞 康昆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2期137-141,5,共5页
通过对川中龙女寺地区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构造特征,即 在雷口坡组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和膏岩等柔软地层的盐底辟构造作用及区域上的挤压构造作用共同影响下, 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形成了以... 通过对川中龙女寺地区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构造特征,即 在雷口坡组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和膏岩等柔软地层的盐底辟构造作用及区域上的挤压构造作用共同影响下, 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形成了以坡坪式逆冲断层为主,密集的低幅度断弯褶皱相伴生的构造特征。当难以直接对 雷一2顶界反射对比时,可以选择同一组硬地层--雷一1亚段与雷三1至雷一2亚段的地震反射间的平行和亚 平行关系作为识别目的层位的辅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 构造特征 中三叠统 方法探讨 川中地区 构造作用 综合分析 地震资料 嘉陵江组 逆冲断层 断弯褶皱 平行关系 地震反射 软地层 低幅度 辅助层 硬地层 龙女 地质 测井 底辟 膏岩 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钱一雄 武恒志 +5 位作者 周凌方 董少峰 王琼仙 宋晓波 邓美洲 李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74,共20页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是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对10余口钻井以及多条实测露头剖面的研究,采用了包括薄片、铸体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流体包裹体、微区碳-氧同...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是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对10余口钻井以及多条实测露头剖面的研究,采用了包括薄片、铸体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流体包裹体、微区碳-氧同位素、碳酸盐岩△47团簇同位素温度计、方解石U-Pb定年以及FIB-CT等技术方法,探讨了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流体与孔隙演化的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开放、封闭和半开放等3种早期成岩体系,分别对应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潮间带-潮下浅水带的藻(灰)云岩中的强大气淡水作用(带),干旱条件下的潮上-潮间带膏盐岩-含藻纹层泥晶云岩的弱大气淡水作用以及早期表生-浅埋藏下的细菌微生物-灰泥相互作用。大规模白云岩化作用,以及埋藏-构造期的去云化作用分别发生于晚三叠世的卡尼阶(226.50 Ma±9.68 Ma)与诺利阶(211.50 Ma±1.50 Ma),地层温度分别为43~54℃和50℃。在白云石(δ^(18)O_(水)=-0.83‰~9.70‰)与方解石(δ^(18)O_(水)=-1.16‰~12.94‰)的胶结过程中,随着胶结物晶体增大,δ^(18)O_(水)总体逐渐降低,指示了温度升高与盐度升降变化。统计结果表明,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格架孔(占比32.38%)、扩溶缝洞(占比43.69%)和微孔隙。微孔隙连通性好,富有机酸的孔隙流体抑止了规模性的胶结作用,导致部分孔隙得以保存。向上变浅的浅水潮下带-潮间带“米氏(级)微生物岩沉积旋回”,以及开放-半开放早期成岩体系是孔隙发育的基础。埋藏成岩流体迭加改造作用导致了储层孔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流体 微生物碳酸盐岩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中三叠统储层特征与类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秦川 刘树根 +2 位作者 汪华 李德星 张长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19,202,共7页
通过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对四川盆地中部中三叠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储层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将储层划分为风化壳喀斯特型、滩相白云岩型和热液白云岩型3类。风化壳喀斯特... 通过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对四川盆地中部中三叠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储层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将储层划分为风化壳喀斯特型、滩相白云岩型和热液白云岩型3类。风化壳喀斯特型储层在磨溪以东—龙女寺以西地区的雷三—雷四段地层较为发育,主要受构造抬升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等控制;滩相白云岩型储层主要发育在底部(T2l1),储集岩性主要为砂屑白云岩、残余砂屑白云岩等颗粒白云岩类,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为主,属中孔低渗型储层,其形成发育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热液矿物及其组合的普遍存在,可能暗示研究区存在与构造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的热液白云岩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储层特征 储层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储集性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立强 纪友亮 尚刚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9,共5页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吐哈盆地台南凹陷吐玉克地区重要的储油层系 ,主要发育有前缘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河道间、平原辫状河道以及辫状河道间等砂体类型。其储集特征主要受岩性、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 ,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和河...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吐哈盆地台南凹陷吐玉克地区重要的储油层系 ,主要发育有前缘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河道间、平原辫状河道以及辫状河道间等砂体类型。其储集特征主要受岩性、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 ,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物性好 ,原生孔隙及次生孔隙均较发育 ,辫状河道及河道间砂体物性较差。结合本区实际情况 ,将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储层划分为高孔高渗、中高孔中渗、中孔低渗和中低孔低渗储层 4种类型 ,且以中高孔中渗储层为主。主要目的层系为中三叠统中部砂层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油气地质 中三叠统 辫状河三角洲 砂体 物性 储集空间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角砾岩形成机制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琳 彭博 +3 位作者 刘显凡 王多义 廖太平 王国昌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应用沉积学、岩石学、岩相学原理,对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野外剖面、钻井、录井样品进行描述及镜下观察,精细辨识了中三叠统地层不同角砾岩的岩石学特征,并绘制了沉积相与角砾岩关系图、古构造与角砾岩关系图。利用岩石学统计方法分析了不... 应用沉积学、岩石学、岩相学原理,对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野外剖面、钻井、录井样品进行描述及镜下观察,精细辨识了中三叠统地层不同角砾岩的岩石学特征,并绘制了沉积相与角砾岩关系图、古构造与角砾岩关系图。利用岩石学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角砾岩孔隙空间特征,总结得出四川盆地内中三叠统地层主要存在3类角砾岩,即台缘斜坡角砾、膏溶角砾和洞穴垮塌角砾,其分布分别受川西台缘相带、印支运动早幕活动、川北及川南古隆起因素控制,成岩后期改造对孔隙空间的影响较大,四川盆地中三叠统洞穴垮塌角砾的孔隙空间相对较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砾岩 形成机制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杨克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6-374,共9页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通过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钻井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及沉积相资料,推测雷口坡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大邑—温江—彭州—广汉及孝泉地区,烃源岩厚度达250~...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通过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钻井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及沉积相资料,推测雷口坡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大邑—温江—彭州—广汉及孝泉地区,烃源岩厚度达250~350 m,有机碳含量为0.4%~0.6%。川西雷口坡组烃源岩形成于生物生产力较高、水动力较弱、海水循环受限、盐度较高、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缺氧和沉积速率较低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烃源岩有机质的保存。川西地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综合分析表明,该烃源岩虽然有机质丰度较低,但类型较好;烃源岩有机质显微组分中常见固体沥青和超微组分,有机质类型指数TI为12.5%~98.03%,主要为Ⅱ~1-Ⅱ~2型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浮游生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 烃源岩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复杂构造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忠 林刚 +3 位作者 雷雪 李雪飞 刘泽斌 卢波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2期131-136,5,共6页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在其内部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膏岩等软地层的盐底辟作用以及区域 上的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以坡坪式逆冲断层为主,密集的低幅度断弯褶皱相伴生的薄皮逆冲构造样式, 使得该区多个区块的地震资料构...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在其内部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膏岩等软地层的盐底辟作用以及区域 上的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以坡坪式逆冲断层为主,密集的低幅度断弯褶皱相伴生的薄皮逆冲构造样式, 使得该区多个区块的地震资料构造成像质量不理想。雷一1亚段的白云岩层段与其上下围岩的波阻抗差较小, 地震反射表现为弱反射特征,雷一1顶面反射品质较差,反射层位难以准确识别,构造解释的难度很大。为此,在 3个不同区块内,对雷一1反射的目标处理结果及相应的采集参数进行了包括不同采集参数的二维新、老资料, 三维叠前、叠后偏移处理等在内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根据雷口坡组地层的构造特征选择采集和处理技术, 即当构造形态呈密集的低幅度强烈褶皱和断裂时,必须采用三维地震勘探及叠前偏移等技术;当构造较简单时, 采用二维常规采集处理技术,即可获得较高品质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中三叠统 川中地区 技术效果 采集处理 复杂构造 评价 三维地震勘探 雷口坡组 采集参数 处理技术 嘉陵江组 挤压作用 底辟作用 逆冲断层 成像质量 构造样式 断弯褶皱 反射特征 构造解释 处理结果 对比分析 后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17
作者 田瀚 王贵文 +2 位作者 段书府 辛勇光 张豪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73,共14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需要以全盆地为单元,明确储层平面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提供指导。基于丰富的岩心、测井、地震和野外露头等资料,通过层序格架下...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需要以全盆地为单元,明确储层平面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提供指导。基于丰富的岩心、测井、地震和野外露头等资料,通过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深化认识和储层特征综合分析,认为:(1)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属于局限台地沉积环境,纵向上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有利沉积相带发育在海侵体系域,主要位于雷一1亚段、雷三3亚段和雷四3亚段;(2)雷口坡组“一洼两隆”的古地理格局控制着滩体分布,其中盆地西侧龙门山前带滩体为复合叠置发育,东侧膏盐湖边缘滩体为迁移叠置发育;(3)雷口坡组发育沉积型和岩溶改造型两类储层,其中沉积型储层以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为主,主要发育于盆地边缘及盆内古地貌高处,而岩溶改造型储层主要发育于有利相带与岩溶残丘叠合处。综合考虑烃源岩、储层类型和圈闭条件等,指出四川盆地雷口坡组下一步勘探方向:剑阁—江油—名山一带是雷三段、雷四段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领域,资阳—南充地区和泸州古隆起西缘是雷一段滩相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领域,大川中地区是岩溶改造型储层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岩相古地理 储层特征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源储特征及配置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阮蕴博 周刚 +5 位作者 霍飞 孙豪飞 郭佩 罗涛 蒋华川 文华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151,共13页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资料,结合岩石物性、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岩石热解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等分析结果,对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雷三段)的烃源岩和储层特征以及二者的配置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资料,结合岩石物性、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岩石热解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等分析结果,对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雷三段)的烃源岩和储层特征以及二者的配置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雷三段2亚段发育一套以页岩和泥质灰岩为主的烃源岩,厚度为20~100 m,页岩平均TOC值为1.08%,最高可达4.01%,泥质灰岩平均TOC值为0.40%,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主,Ⅰ型次之,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早期阶段,生烃潜力较好。②研究区雷三段3亚段发育一套以粉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为主的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和粒间溶孔,平均孔隙度为4.05%,平均渗透率为1.1 mD,具有低孔中渗的特征。③雷三段2亚段烃源岩与3亚段储层形成了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可形成“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型油气藏,裂缝系统既为油气运移通道,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上覆雷四段膏盐岩和须家河组一段泥岩均为有效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白云岩 源储配置 下生上储 自生自储 雷口坡组三段 中三叠统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油含增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井山组界线沉积微相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持恒 胡作维 +1 位作者 李云 罗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3,共8页
受印支运动影响,四川盆地中三叠统天井山组目前分布范围仅限于川西北地区,深入研究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井山组沉积转换过程对沉积环境演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油含增地区雷口坡组—天井山组界线的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及室内显微结... 受印支运动影响,四川盆地中三叠统天井山组目前分布范围仅限于川西北地区,深入研究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井山组沉积转换过程对沉积环境演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油含增地区雷口坡组—天井山组界线的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及室内显微结构观察,根据其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填隙物类型及其结构等特征识别出5种微相类型,并将其划归为4个相带,即台地边缘浅滩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由沉积相带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可知:从中三叠世安尼期到拉丁期,江油含增地区整体呈海平面上升趋势,咸化海水逐渐被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微相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天井山组 江油含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二里场地区中三叠统侵蚀面压力场特征及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20
作者 秦启荣 胡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33-34,40,共3页
川南地区是我国勘探较早的含气区,主产层二选系阳新统和中、上三叠统地层都是较致密的碳酸盐岩,基质孔隙度小、渗透率低,裂缝是油气的主要储渗空间,多年勘探经验表明,要在该地区寻找油气藏,首先得找到有效的裂缝系统。
关键词 侵蚀面 里场 分布规律研究 中三叠统 阳新 碳酸盐岩 基质孔隙 油气藏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