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中地区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壤过程的量化指标表征
1
作者 赵红坤 马生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32,共2页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与转化的重要节点。受成壤母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元素的活动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规律。不同学科通过不同量化指标表征成壤过程中元素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中 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成壤过程 化学风化指数(CIA)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地北中三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白春东 王金贵 +4 位作者 李典 专少鹏 陈圆圆 张新征 张子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2-809,共8页
西昆仑山是塔里木地块和羌塘地块在晚中生代碰撞造山的产物,古特提斯洋分支库尔良-阿羌裂谷闭合时限亦存在争议。以库地北斑状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244.42±0.87Ma,... 西昆仑山是塔里木地块和羌塘地块在晚中生代碰撞造山的产物,古特提斯洋分支库尔良-阿羌裂谷闭合时限亦存在争议。以库地北斑状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244.42±0.87Ma,时代为中三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5.57%~67.70%,Mg^#值为35~38,A/CNK值为0.90~1.01,属于偏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93×10^-6~339×10^-6,δEu =0.72~0.78,具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Rb、K、Th、U、La、Ce、Zr富集,Nb、Ti、P中等-强亏损。斑状二长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源岩为安山岩,形成于俯冲的大陆岛弧环境。结合区域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表明,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中三叠世大陆岛弧环境,中三叠世库地一带存在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活动,库尔良-阿羌裂谷尚未消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库地 中三 花岗岩 古特提斯洋 LA-ICP-MS锆石U-PB测年 斑状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三叠世碱长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8
3
作者 廖世勇 尹福光 +3 位作者 王冬兵 唐渊 孙志明 孙洁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勐库碱长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勐库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36.2±3.7 Ma,表明岩体应形成于中三叠世,而非前人... 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勐库碱长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勐库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36.2±3.7 Ma,表明岩体应形成于中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全岩主、微量元素,Sr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系列,来自于与临沧花岗岩基相类似的地壳沉积物源区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与临沧花岗岩基形成时代一致,表明碱长花岗岩应为临沧花岗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已报道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类外,临沧花岗岩基还应包括较广泛分布的碱长花岗岩类。本文同时揭示,由于临沧花岗岩基中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并非早前认为的新生代岩体,"三江"南段特别是临沧地块前人划分的新生代岩体分布范围和规模可能需要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地区 临沧花岗岩 中三 新生代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可日正长花岗岩年龄和岩石成因对东昆仑中三叠世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裴磊 李小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7-585,共19页
可日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北构造带,岩性为含暗色微粒包体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31.58±0.49Ma和232.6±2.3Ma。可日正长花岗岩主体为弱过铝质中钾钙... 可日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北构造带,岩性为含暗色微粒包体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31.58±0.49Ma和232.6±2.3Ma。可日正长花岗岩主体为弱过铝质中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72.06%~74.49%)和Na_2O/K_2O(1.00~1.35)、Nb/Ta(15.4~27.9)比值,较低的值(14~31)和Rb/Ba(0.10~0.46)比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岩体为巴颜喀拉地块同东昆仑地块碰撞后,板片断离持续作用产生的镁铁质熔体底侵中下地壳使其部分熔融的结果。暗色微粒包体同寄主岩具有相近的结晶年龄、较细粒度、含有寄主岩捕获晶、针状磷灰石,显示包体是镁铁质岩浆注入寄主岩快速冷却的产物。由于寄主岩分离结晶,残留熔体与包体的浓度梯度差导致元素扩散,使两者具有物质交换。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幔源岩浆对花岗质岩浆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俯冲阶段早期流体交代地幔熔融,到俯冲阶段后期板片断离,然后同碰撞阶段板片断离的持续影响,再到后碰撞阶段加厚地壳的拆沉作用,由于地球动力学体制不同,导致幔源岩浆影响的大小和特征不同。可日岩体年龄及岩石成因显示东昆仑地区在232Ma左右处于同碰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可日正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中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尔塔拉中三叠世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金芳 李英杰 +1 位作者 李红阳 董培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61,共11页
在内蒙古二连-贺根山缝合带新发现西乌旗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42.9±1.5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 在内蒙古二连-贺根山缝合带新发现西乌旗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42.9±1.5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SiO2(75.89%~76.79%)、K2O(4.18%~4.30%)和Na2O+K2O(8.23%~8.57%),贫CaO、MgO、Sr、Ba、Eu、Ti和P,相对富集Ga、Rb和Th。该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海鸥式,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δEu=0.11~0.14)。在地球化学判别图解上,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显示A2型后造山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结合二连-贺根山缝合带蛇绿岩、岛弧型-后造山型岩浆岩的时空演化关系,古亚洲洋二连-贺根山洋盆可能在二叠纪晚期闭合,并在三叠纪进入后造山伸展构造演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中三 后造山环境 连-贺根山缝合带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香日德地区察汗陶勒盖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邓文兵 裴先治 +8 位作者 刘成军 李佐臣 李瑞保 陈有炘 陈国超 杨森 陈功 桑继镇 王旭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7-699,共13页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察汗陶勒盖地区出露一套肉红色正长花岗岩,用LA-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U-Pb年龄为239.9±0.7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察汗陶勒盖正长花岗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SiO_2、Al_2...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察汗陶勒盖地区出露一套肉红色正长花岗岩,用LA-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U-Pb年龄为239.9±0.7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察汗陶勒盖正长花岗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SiO_2、Al_2O_3、K_2O和低TiO_2、MnO、CaO的特征,A/CNK为1.05~1.13(平均值为1.10),K_2O/Na_2O值介于0.95~1.16之间,里特曼指数σ为1.56~2.24,CIPW标准矿物计算的刚玉质量分数大于1%,矿物组合中出现白云母等富铝矿物,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为61.47×10^(-6)~145.23×10^(-6),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_N=15.83~27.11),且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26~0.49)。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Rb、La、Th,亏损Ba、Ta、Sr、P、Ti等元素。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壳源特征,其源岩可能为以上地壳杂砂质岩为主的沉积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察汗陶勒盖正长花岗岩体具有过渡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俯冲向同碰撞转化阶段,是东昆仑南缘青山-阿尼玛卿洋壳俯冲晚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东段 花岗岩 中三 LA-ICP-MS锆石U-PB测年 俯冲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凤庆地区小湾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弧-陆俯冲向碰撞汇聚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军平 杨爱平 +5 位作者 王小虎 罗光明 田素梅 朱勋早 殷伟 张坤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8-1202,共15页
【研究目的】滇西临沧地块岩浆岩带内风庆县小湾花岗岩体的形成机制对限定临沧壳源岩浆弧成因、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小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 【研究目的】滇西临沧地块岩浆岩带内风庆县小湾花岗岩体的形成机制对限定临沧壳源岩浆弧成因、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小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小湾花岗岩主要由黑云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其形成年龄为(260.4±1.3)Ma(MSWD=0.32,n=18),表明小湾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而非前人认为的中元古代。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A/CNK大于1(1.02~1.47),表明小湾花岗岩体为一套弱过铝质花岗岩组成。该岩体具有高硅(SiO_(2)=67.54%~78.66%)、富碱(K_(2)O+Na_(2)O=6.20%~8.52%)、贫钙(CaO=0.25%~3.20%)、镁(MgO=0.11%~1.95%)、磷(P2O5=0.03%~0.16%)等元素的特征;富集Rb、Th、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Ta、Nb、Zr、Ti、Hf、Y等高场强元素(HFSE),在(Y+Nb)vs.Rb、Yb vs.Ta图解中具有弧花岗岩及同碰撞花岗岩双重地球化学特征。【结论】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小湾花岗岩体应属于“三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向东俯冲向汇聚转换背景下,上地壳泥质岩夹部分杂砂岩成分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本研究为青藏高原西南“三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弧-陆俯冲向碰撞汇聚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及岩石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古特提斯洋 晚期 地质调查工程 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