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方多旋回构造作用制约下的中、古生界海相油气构造-成藏旋回 被引量:23
1
作者 梅廉夫 刘昭茜 +2 位作者 汤济广 沈传波 凡元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9-597,607,共10页
中国的叠合盆地和改造盆地的演化有着复杂的构造体制转换和频繁的旋回性。南方中、古生界海相盆地的演化是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和现今状态具有复杂的盆地叠加和构造改造等多旋回演化的属性。基于构造动力学差异和时空组合... 中国的叠合盆地和改造盆地的演化有着复杂的构造体制转换和频繁的旋回性。南方中、古生界海相盆地的演化是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和现今状态具有复杂的盆地叠加和构造改造等多旋回演化的属性。基于构造动力学差异和时空组合变化对南方海相油气成藏特征、聚集规律及成藏旋回性的直接影响和核心控制作用,认为南方多旋回叠合盆地或改造盆地的油气成藏演化具有"构造-成藏旋回"的特性。通过对构造旋回和成藏旋回的对比分析,将南方中、古生界海相盆地油气成藏划分为四大构造-成藏旋回,即加里东期构造-成藏旋回、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成藏旋回、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构造-成藏旋回和晚喜马拉雅期构造-成藏旋回。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每一个构造-成藏旋回所具有的独特的、受控于该旋回构造作用的油气聚集模式和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藏旋回 多旋回构造运动 中、古生界 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区构造演化对中、古生界油气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肖开华 陈红 +2 位作者 沃玉进 周雁 张云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8-693,共6页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喜山期等多旋回沉积构造发展阶段,纵向上构成了震旦系—志留系及志留系—侏罗系两套油气系统。每一个构造运动期都是一次油气的大规模运聚期。构造运动所产...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喜山期等多旋回沉积构造发展阶段,纵向上构成了震旦系—志留系及志留系—侏罗系两套油气系统。每一个构造运动期都是一次油气的大规模运聚期。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构造裂缝对区内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构造运动形成的风化壳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层段。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以及晚燕山—喜山期4次主要构造活动,使得4套油气保存单元经历了形成-改造、破坏-残存或重铸的演变过程。印支期以来的构造运动是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油气系统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印支期区内构造格局以大隆大坳为特征,是区内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形成了隆起区早期的油气富集。早燕山期是区内中、古生界内幕构造的主要形成期,同时,也是油气运聚和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晚燕山—喜山期则是油气藏改造和调整期,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最终定型于喜山期。区内仙桃-戴家场和当阳次级深坳陷是原生改造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沉湖-土地堂复向斜北部麻洋潭构造带是晚期生烃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丫新和万城潜山带是次生多源型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中、古生界 江汉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45
3
作者 佘晓宇 徐宏节 何治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6-230,236,共6页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在印支晚期 -燕山中期由稳定的洋 -陆板块构造体制变格为板内形变体制 ,形成苏北由NW向SE和苏南由SE向NW的对冲推覆构造格局。苏北地区震旦系及古生界沿陡山沱组及次级滑脱层逆冲推覆 ;苏南地区 ,上古生界沿高家...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在印支晚期 -燕山中期由稳定的洋 -陆板块构造体制变格为板内形变体制 ,形成苏北由NW向SE和苏南由SE向NW的对冲推覆构造格局。苏北地区震旦系及古生界沿陡山沱组及次级滑脱层逆冲推覆 ;苏南地区 ,上古生界沿高家边组滑脱层系逆冲推覆 ,下古生界受控于两套区域滑脱层系并形成双冲构造。燕山中期 ,NNE向左旋压扭和NW向右旋压扭走滑对早期推覆构造有改造作用。燕山晚期 ,区域应力背景转变为NW -SE向拉张环境 ,使逆冲推覆体受重力作用沿断坡回滑 ,形成后缘凹陷 (或箕状断陷 )。苏南地区由于下古生界双冲构造和上古生界逆冲推覆在志留系之上而纵向位移势能受限回滑较难 ,后经历喜山晚期隆升 ,最终形成苏南中、古生界高台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 板内形变体制 对冲构造格局 逆冲推覆体 双冲构造 走滑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变形结构分区 被引量:3
4
作者 谈迎 邱旭明 +1 位作者 李亚辉 刘东鹰 《复杂油气藏》 2011年第1期14-18,共5页
根据滑脱层和变形结构的组合形式,提炼出苏北—南黄海北部基底滑脱冲断—反转型(Ⅰ)、南黄海中央隆起型(Ⅱ)、苏中南黄海中南部冲断—反转型(Ⅲ)、苏南—南黄海南部志留纪滑脱推覆型(Ⅳ)、皖南—浙西勿南沙基底滑脱冲断型(Ⅴ)、江南隆... 根据滑脱层和变形结构的组合形式,提炼出苏北—南黄海北部基底滑脱冲断—反转型(Ⅰ)、南黄海中央隆起型(Ⅱ)、苏中南黄海中南部冲断—反转型(Ⅲ)、苏南—南黄海南部志留纪滑脱推覆型(Ⅳ)、皖南—浙西勿南沙基底滑脱冲断型(Ⅴ)、江南隆起厚皮变形型(Ⅵ)、张八岭—千里岩厚皮变形型(Ⅶ)等7种一级变形结构组合类型;根据滑脱面上下构造层之间的变形组合特征,分出上下古一致型、上下古都简单型、上古简单下古复杂型、上古复杂下古简单型、上古复杂下古复杂型等5种二级变形结构组合类型。依据三级分区原则将下扬子地区分为一级区7个、二级区7个、三级区10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 中、古生界 变形结构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古生界地震反射特征模拟分析与勘探对策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雷 魏贇 +1 位作者 高顺莉 姜雨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2期26-29,共4页
南黄海中部隆起地区新生界陆相沉积地层直接覆盖在中生界三叠系海相石灰岩地层之上,而新生界地层与中、古生界海相地层速度差异很大,特殊的地质特点使得由海面、海底以及新生界底界组成3个强烈波阻抗差异界面,形成了最为强烈的多次反射... 南黄海中部隆起地区新生界陆相沉积地层直接覆盖在中生界三叠系海相石灰岩地层之上,而新生界地层与中、古生界海相地层速度差异很大,特殊的地质特点使得由海面、海底以及新生界底界组成3个强烈波阻抗差异界面,形成了最为强烈的多次反射,并对能量的下传造成屏蔽。本文根据该区地质情况并结合以往采集实践,分析了南黄海中、古生界地震反射特征并进行了波动方程正演,在分析成像原因差的基础上进行了地震采集设计,利用双检拖缆采集技术进行本次地震资料的采集,最后对本次采集的成果与2002年采集的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中、古生界 双检 地震资料采集 勘探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胡芬 《海洋石油》 CAS 2010年第3期1-8,77,共9页
在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烃源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盆地模拟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海相地层烃源岩的排烃史进行了模拟,计算了海相地层油气资源量,从而进行了海相油气资源潜力的分析;同时通过对海相上构造层和... 在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烃源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盆地模拟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海相地层烃源岩的排烃史进行了模拟,计算了海相地层油气资源量,从而进行了海相油气资源潜力的分析;同时通过对海相上构造层和下构造层两套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的研究,预测了盆地内海相油气资源的有利运聚区,进而指出南黄海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下一步南黄海盆地的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和海相上构造层栖霞组、龙潭组—大隆组烃源岩推测为好的烃源岩,海相上构造层青龙组烃源岩推测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盆地海相地层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油气资源总量为35.37×108t,且在纵向上,油气资源主要来自海相下构造层烃源岩系,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南部坳陷;盆地海相地层存在两类油气资源勘探有利区,其中,最有利区位于中部隆起区南部、南部坳陷区和勿南沙隆起区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 烃源条件 保存条件 盆地模拟 油气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胡芬 江东辉 周兴海 《海洋石油》 CAS 2012年第2期9-15,共7页
南黄海盆地在以中、新生界为主开展的油气勘探历时近30年,至今未获工业油气流。而盆地中、古生界石油勘探程度很低,目前仅只有少数钻井钻遇中、古生界,对其基本油气地质条件认识存在不足。此文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盆地模拟技术,利用钻... 南黄海盆地在以中、新生界为主开展的油气勘探历时近30年,至今未获工业油气流。而盆地中、古生界石油勘探程度很低,目前仅只有少数钻井钻遇中、古生界,对其基本油气地质条件认识存在不足。此文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盆地模拟技术,利用钻井资料,类比下扬子陆区石油地质条件研究成果,对下扬子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烃源岩、储层和盖层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盆地中、古生界下一步油气勘探指出了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中、古生界 烃源岩 储层 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埋藏生烃史模拟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8
作者 戴春山 杨艳秋 闫桂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6,共8页
南黄海南部地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龙潭组和三叠系下统青龙组的海相残留盆地形成于印支至燕山运动早期,为一系列的逆冲背斜断垒带组成,与苏北地区南京-安丰对冲带相接,经历克拉通形成、挤压冲断和裂陷走滑三个演化阶段。大隆组—龙潭组... 南黄海南部地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龙潭组和三叠系下统青龙组的海相残留盆地形成于印支至燕山运动早期,为一系列的逆冲背斜断垒带组成,与苏北地区南京-安丰对冲带相接,经历克拉通形成、挤压冲断和裂陷走滑三个演化阶段。大隆组—龙潭组和青龙组是其主要的烃源岩。根据构造演化、地层结构的不同,可将南黄海地区划分为两种生烃模式:勿南沙隆起一次深埋藏一次生烃模式,潜山内幕油气藏是主要勘探对象;而在南部坳陷区则为两次深埋藏两次生烃模式,可形成海相和陆相多套含油气系统和油气藏,潜山油气藏、潜山内幕油气藏是其主要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 残留盆地 埋藏生烃史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磁资料的南黄海中部隆起有利构造带分析
9
作者 姚刚 陈华 +1 位作者 王家林 姜雨 《海洋石油》 CAS 2016年第4期21-26,共6页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是目前勘探的重点领域。然而由于勘探程度较低,无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二维地震资料品质不佳,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勘探进程。因此,中、古生代地层的分布情况和厚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文以...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是目前勘探的重点领域。然而由于勘探程度较低,无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二维地震资料品质不佳,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勘探进程。因此,中、古生代地层的分布情况和厚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文以研究区现有的重、磁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地震解释成果及周边钻井资料,对南黄海中部隆起古生代地层的分布和厚度进行反演和解释,形成了该区域的典型构造剖面、主要地质界面深度图和上、下古生界厚度图。同时,通过与苏北盆地进行对比分析,依据重磁异常的特征,对中部隆起区重磁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找出有利勘探区与重磁异常特征的对应关系,最终以此为依据,提出重磁异常低的区域,古生界厚度大,是南黄海中部隆起区的有利勘探区带,为该区域勘探目标优选提供另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部隆起 中、古生界 重磁异常 反演 综合物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苏州区域大剖面构造特征与变形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刚 史鹏 +1 位作者 陈清华 庞飞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53,共5页
依据地震、重力、磁法、电法等地球物理资料及野外实测地质剖面、钻井资料等,对连云港-苏州区域大剖面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根据区域构造演化以及动力学机制,并结合前人对下扬子区的研究成果,对连云港-苏州区域大剖面的主要构造... 依据地震、重力、磁法、电法等地球物理资料及野外实测地质剖面、钻井资料等,对连云港-苏州区域大剖面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根据区域构造演化以及动力学机制,并结合前人对下扬子区的研究成果,对连云港-苏州区域大剖面的主要构造特征、变形机制及典型构造样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剖面存在两套方向相反的逆冲推覆体系,其变形强度由南北两侧向中间逐渐减弱,至中部泰州-安丰一线出现对冲带。剖面上典型的构造样式主要有压缩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负反转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 逆冲推覆 对冲构造格局 变形机制 构造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皖下扬子区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丹萍 湛祥惠 王剑 《海洋石油》 CAS 2014年第3期55-60,共6页
为了揭示下扬子苏皖南露头区中、古生界的构造热演化特点及其控制环境,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AFT),对苏皖下扬子7个中、古生界碎屑岩进行热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古生界碎屑岩表现出105.7 ~ 50.9 Ma的AFT年龄特点,均远小于... 为了揭示下扬子苏皖南露头区中、古生界的构造热演化特点及其控制环境,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AFT),对苏皖下扬子7个中、古生界碎屑岩进行热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古生界碎屑岩表现出105.7 ~ 50.9 Ma的AFT年龄特点,均远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平均径迹长度在13.19~ 13.70 μm之间,呈单峰分布,分析结果反映了下扬子苏皖南露头区中、古生界经历燕山期岩浆事件热改造完全退火后晚白垩世以来差异抬升剥露的冷却历史.FT热史模拟结果反映了研究区三阶段的热演化特点:快速冷却抬升(1.7~ 15℃/Ma)、缓慢剥露冷却(0.27~0.81℃/Ma)和再次快速冷却抬升(2.8 ~ 5.6℃/Ma).通过对样品热历史的分析:发生在113 ~ 100 Ma的构造转折与黄桥事件相对应,代表了由挤压体制转变为拉张断陷盆地阶段;发生在75 ~ 68Ma的构造转折与仪征事件相对应;发生在18 ~ 10Ma的构造转折代表喜山晚期区域遭受整体抬升剥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中、古生界 碎屑岩 热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地震层序划分及有关问题探讨
12
作者 胡震中 《石油物探》 EI 1987年第4期37-47,共11页
根据地震反射波终止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中、古生界划分为五个地震层序或两个超层序。同时详细地介绍了各地震层序的特征,并就地震层序的划分和有关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古生界 地震层序 层序划分 问题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