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 被引量:110
1
作者 张晓美 蒙伟光 +1 位作者 张艳霞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1-560,共10页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卫星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主要研究了与暴雨过程相关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卫星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主要研究了与暴雨过程相关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形成于地面低压倒槽及西南低空急流的左侧,暴雨区斜压特征不明显,是一次比较典型的暖区暴雨过程;(2)暴雨至少与三个连续生消的Mβcss的活动直接相关,不同暴雨落区中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与相应Mβcss发展强盛期对应关系良好;(3)Mβcss的发展演变表现为后向次第发展的形式,与华南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前向次第发展类型不同,即新的对流系统主要在原Mβcss的后部形成;(4)引发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于850hPa西南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区,高层200hPa有明显辐散气流。但与典型华南前汛期暴雨区上空对应为南亚高压东侧向外辐散的类型不同,本次暖区暴雨位于入海南亚高压西侧的偏东和偏南气流的辐散区下方。(5)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暖湿空气,有利于中低层高不稳定能量存储区形成,相应的暖空气平流对对流系统的形成可能有更直接的作用。从地面中尺度流场出发,对这些暖区暴雨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触发机制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分析 暖区暴雨 华南暴雨 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俊荣 晋绿生 +1 位作者 郭金强 杨景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44-1050,共7页
利用Doppler雷达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及T213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月26日18:00~19:30发生在天山北坡中部石河子南部山区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和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落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 利用Doppler雷达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及T213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月26日18:00~19:30发生在天山北坡中部石河子南部山区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和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落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是造成"2008.8.26"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上的中-γ对流单体滚动更迭是强对流天气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低层中尺度辐合切变线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度的迅速增加、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跃增和面积的扩大,中气旋的出现都对"2008.8.26"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预警指示意义。当回波强度>50 dBz、回波顶高度>8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急增到50 kg.m-2以上时,将预示有强对流天气出现。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大值区是对流云强度最强的地方,与强对流天气落区相对应;其高值区的强度和范围与强降水的强度和范围成正比。在暴雨发生前和发生期间落区附近近低层存在着西南暖湿气流向暴雨中心的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强对流 尺度系统 地形辐合回波带 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湖北大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数值模拟和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敏 王洪庆 +1 位作者 郑永光 李亚萍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51-658,共8页
用中尺度模式对 1998 7 2 0湖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 ,较好地再现了中 β尺度暴雨系统的发展过程。利用大型可视化软件制作的中 β尺度对流系统的虚拟图像直观地展现了中 β尺度MCS群发生发展的生命史过程、水物质分布的特点及其... 用中尺度模式对 1998 7 2 0湖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 ,较好地再现了中 β尺度暴雨系统的发展过程。利用大型可视化软件制作的中 β尺度对流系统的虚拟图像直观地展现了中 β尺度MCS群发生发展的生命史过程、水物质分布的特点及其三维流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可视化 大暴雨 -β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海棠远距离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改琴 梁海河 +3 位作者 王树文 王运行 张春云 钟天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22,129,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05年7月22日台风海棠倒槽形成的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北伸倒槽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结合造成了这次大暴雨过程,是典型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过程。(2... 利用常规探空、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05年7月22日台风海棠倒槽形成的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北伸倒槽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结合造成了这次大暴雨过程,是典型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过程。(2)倒槽东侧东南低空急流从低纬海上为大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同时,在它的左前方成为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源地。(3)高层反气旋的增强,加强了高空的抽气效应,使辐合上升加强,暴雨增幅。(4)卫星云图上,团状的、密实的强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短时强暴雨的直接原因。(5)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场上,多条中尺度回波带的汇合使回波增强,暴雨增幅。(6)暴雨发生期间,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表现明显的水平风场的非均匀性,表现为中低层大范围强辐合风场;风向的垂直方向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风的垂直切变大,风的垂直切变可以为对流云的发展提供动能,有利于大雷暴云的发展和暴雨的形成;逆风区多次出现在风速较大的入流区中并做气旋性旋转北上与正速度区合并,逆风区附近及所经途中出现强回波,暴雨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台风倒槽 低空急流 中β尺度对流复合系统 多普勒雷达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特大暴雨形成中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的作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姚文清 徐祥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7-298,共12页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 5V2对 1 998年 6月下旬发生在长江流域持续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尺度分离与数值模拟对比试验 ,着重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各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 ,提出本次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 :天气尺...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 5V2对 1 998年 6月下旬发生在长江流域持续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尺度分离与数值模拟对比试验 ,着重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各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 ,提出本次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 :天气尺度流场与水汽场为降水提供持续的远距离水汽输送通道 ,次天气尺度流场形成稳定的经向强辐合 ,为水汽的抬升与凝结提供动力条件 ;在有利的高、低空急流的配置下 ,暴雨区落在高空急流轴以南、低空急流轴以北 ;次天气尺度温度场下暖上冷的热力不稳定层结促进了热力不稳定的发展 ,促使暴雨增幅 ;特大暴雨发生地区上空的次天气尺度湿度的高值中心 ,有利于湿空气在上升运动中释放潜热 ,形成暴雨的反馈机制。数值试验分离模式初始场不同尺度系统信息 ,揭示了不同尺度系统在暴雨发生过程中的动力作用 ,没有中尺度系统的配合 ,仅有天气尺度系统信息 ,或只有次天气尺度系统信息 ,没有大尺度系统的配合 ,暴雨的强度及范围都将有所消减。分析及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产生和维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天气尺度 次天气尺度 尺度对流系统 天气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陕西关中强暴雨环境条件及中尺度系统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慕建利 谌云 李泽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1-604,共14页
综合利用T213再分析资料和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包括地面区域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关中特大暴雨过程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天气学分析表明: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形成的高压坝在陕... 综合利用T213再分析资料和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包括地面区域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关中特大暴雨过程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天气学分析表明: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形成的高压坝在陕西中部断裂形成东北—西南向切变线、25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发散场和700 h Pa东西向切变线相互配合是特大暴雨形成的有利环境条件;低层风向快速变化使关中暴雨区低空水汽经历了减小—突然增加—快速减小的过程,关中周围水汽通过偏东气流输送至暴雨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而水汽的快速变化又形成关中暴雨的突发性和历时短而强的特征;高空反气旋涡度的发展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双圈垂直次级环流和强垂直上升运动及其两侧的弱下沉运动形成的不对称结构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显示:强暴雨是由一个中α尺度对流系统(MαCS)的发生发展产生的,MαCS又是由2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合并发展而成,其内部对流单体的发展合并和独立加强形成岐山、礼泉和高陵3个大暴雨中心,这些对流单体的发展是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产生的,强降水的强弱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形成和加强可能是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和增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环境条件 纬度高压坝 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天气系统强迫下一次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明娟 郭大梅 +3 位作者 冯典 赵奎锋 刘嘉慧敏 屈丽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4-948,共15页
2021年7月18日西安东北部、渭南南部等地出现突发性暴雨、大暴雨及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全球模式和多个中尺度模式漏报,为了深入认识此类暴雨天气发生发展机制,提高其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高空、地面观测、ERA5再分析、FY-2G云顶亮温TBB、... 2021年7月18日西安东北部、渭南南部等地出现突发性暴雨、大暴雨及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全球模式和多个中尺度模式漏报,为了深入认识此类暴雨天气发生发展机制,提高其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高空、地面观测、ERA5再分析、FY-2G云顶亮温TBB、临潼激光雷达风矢量、泾河雷达及微波辐射计等数据对此次大暴雨发生的环流形势、环境场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天气是在弱天气系统强迫下发生的,大暴雨区位于500 hPa大陆高压边缘,850 hPa和700 hPa无切变线和暖平流、无较大风速输送水汽,地面无冷锋或暖锋。(2)大暴雨发生前环境场有着有利的抬升、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等条件。地面弱降水造成低的大气抬升凝结高度和云底高度,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及提高降水效率;低层偏东风风速增大并维持较大风速为大暴雨区输送充沛水汽及能量,大气有一定的对流有效位能,中低层弱上升运动使得暴雨区有着较厚的湿层和较大的整层可降水量。(3)突发性大暴雨由准静止孤立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造成,中-β尺度对流系统由多个中-γ或中-β尺度对流单体组成。对流单体最先在骊山附近生成,结构松散,组织性差,单体反射率因子有较低的质心及高效率暖云降水特征。(4)地面弱冷空气造成的地面辐合线与骊山地形抬升、灞河谷地狭管效应共同作用触发对流单体,产生强降水,形成地面冷池。冷池出流形成地面辐合线主要在泾河东侧高温、高湿、高能区触发多个新的对流单体。大暴雨区中-β尺度对流系统后向传播,其中多个中-γ或中-β尺度尺度对流单体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缓慢移动,形成“列车效应”,经过泾河造成大暴雨天气。(5)对于弱天气系统强迫下的暴雨预报,需要增强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及新型观测资料的使用,密切关注前期弱降水对近地面增湿和抬升凝结高度的影响,增大的低层风对暴雨区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输送,地面弱冷空气及地形的触发作用,结合多家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的极值,综合考虑突发性大暴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大暴雨 弱天气系统强迫 -β尺度对流系统 低层偏东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1996黄海及其周边地区M_αCS的普查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郑永光 朱佩君 +5 位作者 陈敏 白洁 王立琨 李亚萍 魏雪 陶祖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72,共7页
使用日本GMS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普查了 1993~ 1996年夏季黄海及周边地区中 α尺度对流系统 (MαC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 ,该地区是一个MαCS的多发区 ,并且MαCS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影响该地区的MαCS多数发源于大陆 ,但也有... 使用日本GMS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普查了 1993~ 1996年夏季黄海及周边地区中 α尺度对流系统 (MαC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 ,该地区是一个MαCS的多发区 ,并且MαCS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影响该地区的MαCS多数发源于大陆 ,但也有相当数量发源于海洋上 ,发源于朝鲜半岛的较少 ;有一半以上的MαCS在海洋之上消散 ;只有少数的MαCS对朝鲜半岛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对流系统 黄海 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闵锦忠 贾瑞怡 王晨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3-474,共1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苏北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风暴发生于高湿、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强对流不稳定(3 445 J/kg)和中到强的垂直风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苏北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风暴发生于高湿、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强对流不稳定(3 445 J/kg)和中到强的垂直风切变(0~6 km,18 m/s)环境,这种大气环境非常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发展。雷达回波分析揭示,该超级单体的演化可归结为"孤立单体—经典强降水超级单体—减弱东移"三个阶段,持续时间超过2 h。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成熟期,呈现出典型的倒"V"型缺口、中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和反射率因子大值区由低层向高层往低层入流一侧倾斜的特征,相应的雷达径向速度场显示在倒"V"型缺口附近的强降水区中存在一个成熟的中气旋。湿位涡的诊断结果表明:高层干冷空气侵入触发潜在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中低层大气对流不稳定与条件对称不稳定共存,既有垂直对流,又有倾斜对流发生,同时边界层的偏东风入流向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对暴雨的发生发展起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 单体 气旋 尺度对流 系统 暴雨 湿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与预警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正旺 刘耀文 +2 位作者 庞转棠 张磊 马雅丽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100,共6页
2007年9月29日08时至30日08时,长治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部分县、市遭受重灾。针对暴雨的成因,从500hPa天气环流背景、700hPa急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的主要参量(相对湿度场、K指数场、散度场)以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 2007年9月29日08时至30日08时,长治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部分县、市遭受重灾。针对暴雨的成因,从500hPa天气环流背景、700hPa急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的主要参量(相对湿度场、K指数场、散度场)以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的中尺度对流辐合体的演变,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给出了暴雨预报着眼点。暴雨前及时发布了蓝色预警信号和暴雨地质灾害重要天气警报,为防汛工作的及早安排部署提供了准确的重大决策气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系统 物理量场 尺度对流复合 预警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连续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11
作者 聂颖 佘广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219-4223,共5页
利用南京地区数值预报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仪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及其衍生产品,对2006年7月19~21日连续3d前后共13个时次的雷暴天气进行分析,发现了该次中α尺度对流系统持续不断生成MCC天气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原因。
关键词 α尺度对流系统 MCC 风廓线 液态水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8月4~6日本溪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12
作者 宋长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52-2755,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气象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对2010年8月4~6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湖冷涡南下冷...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气象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对2010年8月4~6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湖冷涡南下冷空气交汇对峙,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冷锋和强盛的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处于大气不稳定能量大值区中,其西北侧存在明显的能量锋区。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暴雨产生。卫星云图能较好地监测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及发展,同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及移向与雨团的移动和自动雨量站的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副高 低空急流 -β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