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对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不完全考察
1
作者 汤拥华 《学海》 2003年第3期33-39,共7页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 ,才是通向“个体之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哲学 个体之我” “哲学之我” 本能 偶然性 孤独 个人观 哲学批判 个体化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创造视野下的中国个体异化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云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8-122,127,共6页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1)之中国化实践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消除中国传统个体弱创造之异化问题,也在于发现中国传统文学个体的创造经验,提炼出"个体化理解世界之创造"[1]的观念。中国现代个体在追求文化...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1)之中国化实践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消除中国传统个体弱创造之异化问题,也在于发现中国传统文学个体的创造经验,提炼出"个体化理解世界之创造"[1]的观念。中国现代个体在追求文化的自我实现过程里,从自身感性生命经验与文化性生存体验的矛盾张力中洞见自我"个体化理解世界"的独特问题,以之实现对儒道文化的批判改造,不仅可以形成中国现代个体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促发中国现代个体文化哲学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个体异化 中国个体创造 个体化理解世界 现代文化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经典的批判创造性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炫 张丽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中国的创造性文化是一种未被哲学观念化的文化,从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学理论,其源头可追溯到神话创造天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生命的女娲和燧人氏、伏羲、炎帝三皇,而文学经典中的创造是这种创造力的延伸。在儒法文化抑制创造的空间中,后... 中国的创造性文化是一种未被哲学观念化的文化,从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学理论,其源头可追溯到神话创造天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生命的女娲和燧人氏、伏羲、炎帝三皇,而文学经典中的创造是这种创造力的延伸。在儒法文化抑制创造的空间中,后来的文学经典一方面产生于民间借助道家获得创造的内心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又以作家独特的理解生命与文化的矛盾关系从而产生文本隐蔽的哲学性启示功能。文学经典的批判创造性解读,即是发现文学经典中作家的个体化理解世界与儒道释文化观念思想的批判创造性关系,并穿越文化观念挖掘作品深层的作家个体化理解世界之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穿越儒道 生命与文化 个体化理解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否定主义”的否定——否定主义美学之考察
4
作者 严春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91,共7页
吴炫教授提出的否定主义美学颇有新意,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否定主义包含着自我否定的悖论,由此造成了逻辑上的矛盾;而对于语言和概念的滥用,则导致了表述的混乱和理解的障碍;否定主义美... 吴炫教授提出的否定主义美学颇有新意,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否定主义包含着自我否定的悖论,由此造成了逻辑上的矛盾;而对于语言和概念的滥用,则导致了表述的混乱和理解的障碍;否定主义美学的目标是要为人们提供心灵的依托,这恐怕是难以达到的,因而具有乌托邦性质。彻底的否定主义必须进行自我否定,这是克服其悖论的根本方法。在创造新的思想时,万不得已不要制造新概念,更不应随意改变语言的本意。美学不能代替信仰,信仰的问题只能通过信仰得到解决,正如美学问题只能由美学来解决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主义 本体性否定 个体化理解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修平作品
5
作者 秦修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7-188,共2页
我们无一不是身处所谓的生活之中,道听途说或亲历着各种大小事件的发生,然后,带给我们或重或轻的肉体或精神的触动。这些触动集结于胸,久而久之,形成我们对外界社会或生命存在的个体化理解,将之付诸于绘画,便形成了我们个体化的表达。... 我们无一不是身处所谓的生活之中,道听途说或亲历着各种大小事件的发生,然后,带给我们或重或轻的肉体或精神的触动。这些触动集结于胸,久而久之,形成我们对外界社会或生命存在的个体化理解,将之付诸于绘画,便形成了我们个体化的表达。这种表达,不存在对错,但却有真诚与否的区分。下面,是我作为个体艺术家,这几年的一些思考,谈不上对错,但都是自己真诚的体验,有感而发,是对社会事件之触动的反馈和艺术问题的自我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理解 随笔 创作 社会事件 生命存在 艺术问题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变形人”何以成为经典形象 被引量:1
6
作者 卢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3-71,共9页
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卡夫卡笔下“变形人”形象的研究 ,都未涉及“经典何以成为可能”这个问题 ,而这应该成为对卡夫卡深入研究的突破点。本文认为“变形人”形象成为经典形象的原因 ,在于卡夫卡的既不同于传统作家、也区别其它现代派作... 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卡夫卡笔下“变形人”形象的研究 ,都未涉及“经典何以成为可能”这个问题 ,而这应该成为对卡夫卡深入研究的突破点。本文认为“变形人”形象成为经典形象的原因 ,在于卡夫卡的既不同于传统作家、也区别其它现代派作家的对世界的个体化理解之诞生。人即惶恐 ,即体现出卡夫卡对既定的人的理解的批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经典 作家 个体化理解 人的文学 现代派 形象 应该 批判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