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试析《都柏林人》儿童篇中的个体主体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巧慧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58,共4页
在《都柏林》儿童篇中,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的共存和张力揭示了个体主体的内在分裂结构。这种叙述式"分裂的自我"不仅栖居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而且展示了童年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明和黑暗、阳光和阴影的碰撞虽然导致了现代个体... 在《都柏林》儿童篇中,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的共存和张力揭示了个体主体的内在分裂结构。这种叙述式"分裂的自我"不仅栖居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而且展示了童年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明和黑暗、阳光和阴影的碰撞虽然导致了现代个体的内在分裂状态,却也造就了其流动、开放和丰满的主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 边缘性 理想性 个体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主体性的逻辑建构——阿多诺与马克思的“相遇”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8,共8页
阿多诺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相遇于“个体主体性的逻辑建构”,其焦点在于“个体主体性”的未来预期。基于“个体主体性”的差异性诉求,阿多诺哲学的“经验”视角和“绝对否定”的逻辑工具实际上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视为一种抽象统治,并... 阿多诺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相遇于“个体主体性的逻辑建构”,其焦点在于“个体主体性”的未来预期。基于“个体主体性”的差异性诉求,阿多诺哲学的“经验”视角和“绝对否定”的逻辑工具实际上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视为一种抽象统治,并剥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性维度,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体主体性”社会建构的可能性。最终结果是,阿多诺哲学无法超越“市民社会”,它虽然批判了现代社会的一切“同一性”形式,却避开了这些形式中所内涵的资本主义价值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马克思 个体主体性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交往活动中发展学生主体性
3
作者 赵晴 《四川教育》 2001年第5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交往活动 学生主体意识 面向全体 现代教育 发展学 人的主体性 个体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论略 被引量:2
4
作者 龙静云 黄光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8,37,共3页
在我国公民素养及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迅速发展的今天,必须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合理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主客体间的和谐,也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各种因素... 在我国公民素养及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迅速发展的今天,必须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合理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主客体间的和谐,也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将人本理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因素进行优化,才能有效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价值 个体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人批评家”:从“先锋游荡”到“诗野游牧”——陈超的诗学研究及作为一种批评的启示性 被引量:5
5
作者 霍俊明 韩少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较之同时代和后此的那些动辄贩卖西方文论和唯某某主义是瞻的批评家,在一九八。年代以来的中国先锋诗歌批评版图中,“诗人批评家”陈超以其精准、独到、深迥、性情、洞见、敏识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话语谱系和精神坐标。他在一贯维系诗歌... 较之同时代和后此的那些动辄贩卖西方文论和唯某某主义是瞻的批评家,在一九八。年代以来的中国先锋诗歌批评版图中,“诗人批评家”陈超以其精准、独到、深迥、性情、洞见、敏识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话语谱系和精神坐标。他在一贯维系诗歌的本体依据和诗人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在时代情势的强行转换中又持有了规避话语失语症的对应能力。他在深入当代“噬心主题”的吁求中,在“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和“求真意志”的驱动下彰显出不可替代的诗学禀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研究 批评家 诗人 陈超 启示性 游牧 诗歌批评 个体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小组”和“太阳纵队”:三位前驱诗人郭世英、张鹤慈、张郎郎其人其诗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65,共21页
关键词 诗人 太阳 先锋诗歌 个体主体性 “现代性” 中国当代 现代主义 诗歌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
7
作者 马永波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9年第6期25-29,共5页
对于主体性的讨论,在80年代曾经成为显学,它基本可以追溯到西方启蒙现代性话语范畴,按照利奥塔的概括,这是一种自我合法化的话语,"当这种元话语明确地求助于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阐释学、理性主体或劳动主体的解放、财富的增长等... 对于主体性的讨论,在80年代曾经成为显学,它基本可以追溯到西方启蒙现代性话语范畴,按照利奥塔的概括,这是一种自我合法化的话语,"当这种元话语明确地求助于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阐释学、理性主体或劳动主体的解放、财富的增长等某个大叙事时,我们便用‘现代’一词来指称这种依靠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主体性 生态整体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启蒙现代性 意识形态 新诗发展 主体间性 解构 现代性话语 理性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8
作者 王锐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1年第1期222-229,共8页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曾经有过两种倾向: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只归结为一种合规律性的东西,而人的地位就被忘掉了。相应地,个性问题自然也就基本上被忽略了。另一种则比较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合规律性部分,从而把它归...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曾经有过两种倾向: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只归结为一种合规律性的东西,而人的地位就被忘掉了。相应地,个性问题自然也就基本上被忽略了。另一种则比较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合规律性部分,从而把它归结为一种人本主义的东西。在后者,个性虽然不被忽视,然而离开合规律性,这样,合目的性(人、人的个性等)也很难得到正确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个性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哲学 独立性 合规律性 个体主体性 实践主体性 个性问题 历史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哲学探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吴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1-59,共9页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指六十四种卦象.还只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或图形,正如三国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章》中所说:“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具有“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指六十四种卦象.还只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或图形,正如三国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章》中所说:“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具有“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的象征作用.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始把“意象”从哲学范畴引进文学领域,至此,意象之“象”不再是某种抽象观念符号或图形,而是一种具象,“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诗 中国古代 个体主体性 意象派 模糊化思维 “意象” 模糊性 美感效应 哲学 中国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代公民教育的概念范畴和启示
10
作者 吴渊 李良玉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8,共4页
我国近代各种教育思想流派对公民教育进行了探索。注重人的群体本位主体性意识培养,但缺乏对个体本位主体性意识培养的足够重视是其共同特征,公民教育概念范畴的不确定性导致公民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没有得到厘清,影响了近代中国公民... 我国近代各种教育思想流派对公民教育进行了探索。注重人的群体本位主体性意识培养,但缺乏对个体本位主体性意识培养的足够重视是其共同特征,公民教育概念范畴的不确定性导致公民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没有得到厘清,影响了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公民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个性化的"现代人"的教育,我国当前的德育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公民教育的概念体系下进行整合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近代中国 个体主体性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哲学界对个性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1
作者 傅艺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0-62,共3页
国内哲学界对个性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对个性的界定具有七种代表性的观点个性应是以主体自我意识和创造力为核心的有机系统
关键词 研究述评 个性问题 个体主体性 个性发展 心理特征 心理学 独特性 积极意义 个性特征 个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照儿童生活的方式
12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12,共1页
岳伟在《教育:要关照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论述了关照儿童生活的方式: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克服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儿童的传统错误,消除用物化的方式对待儿童的现代弊病。2.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儿童的游戏。游戏是... 岳伟在《教育:要关照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论述了关照儿童生活的方式: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克服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儿童的传统错误,消除用物化的方式对待儿童的现代弊病。2.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儿童的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并非无意义的玩耍、时间的浪费和精力的消耗,应让儿童在游戏中享受自由、展现创造性。3.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体性的膨胀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这影响了儿童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生活 个体主体性 发展方式 现代社会 人际关系 儿童观 游戏 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高校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13
作者 王晓先 李晓燕 《工业工程》 1995年第S1期112-115,共4页
本文就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极为敏感的大学生的变化和特点,提高其有效性,提出了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人的影响,提出重视主体性教... 本文就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极为敏感的大学生的变化和特点,提高其有效性,提出了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人的影响,提出重视主体性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高素质的人的关系,提出重视素质性教育变统帅为服务;总结教育成效的经验,提出重视多维性教育,变单一为联盟。分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提出重视教师个性化因素的影响,变说教为感染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素质性修维性:个体 自律和他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