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叙事中个体与社会的形塑——数字时代背景下绘本媒介的言说 被引量:2
1
作者 朱蘅初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3年第7期4-8,共5页
媒介在发展过程中总是携带着个体与社会话语的印记。绘本媒介在当今数字媒体的熔炉中,其图像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往往被扁平化为单一的阅读教育工具。绘本所强调的个体内驱力和社会文化功能也在时代的媒介饱和状态下逐渐褪去昔日重彩。本... 媒介在发展过程中总是携带着个体与社会话语的印记。绘本媒介在当今数字媒体的熔炉中,其图像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往往被扁平化为单一的阅读教育工具。绘本所强调的个体内驱力和社会文化功能也在时代的媒介饱和状态下逐渐褪去昔日重彩。本文就绘本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建构进行讨论,指出传统媒介在多元的媒介生活中既应适应媒介跨界融合的时代需要,又该强调文本形态的国别文化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以发挥媒介对个体与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之作用,从而引发新时代环境下媒介、个体与社会的互文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叙事 绘本媒介 数字时代 个体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社会、未来--西方哲学家论新冠疫情的影响
2
作者 江怡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6期160-175,共16页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整个世界的正常活动,给全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这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一次自然灾害,威胁到全球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这样一场重大灾难,现代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整个世界的正常活动,给全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这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一次自然灾害,威胁到全球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这样一场重大灾难,现代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以及如何面对人类的未来,这样一些重要问题都被严峻地摆到了人类面前。西方哲学家们在疫情暴发之初就对这场疫情有所反应,以哲学家特有的思维方式反思疫情给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据我所掌握的有限资料,我希望在这里能够展现西方哲学家们的思考结果,并对这些思考作出一些基本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家 自然灾害 人与自然 重大灾难 个体与社会 思维方式 造成的影响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术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新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2-144,共3页
把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直接功能,并不是要否认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恰恰相反,而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最终融入到他所生存的社会中,来真正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术教育在实现这一社会性功能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 美术教育 社会性功能 个体与社会 人际环境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之延续:基于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社会的考察
4
作者 张虎祥 仇立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8-128,共1页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逐步确立了以计划经济和单位制为主的经济社会格局,社会改造运动持续进行,但在消费品供给上依然保持着"类市场"方式,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成为重塑上海市民性的经济社会基础。这种独特的市场体验以及长期...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逐步确立了以计划经济和单位制为主的经济社会格局,社会改造运动持续进行,但在消费品供给上依然保持着"类市场"方式,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成为重塑上海市民性的经济社会基础。这种独特的市场体验以及长期的市场文化浸润,对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性格产生了极大影响,市民普遍具有较为鲜明的市场经济和契约意识,体现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对矛盾冲突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在处理个体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倾向采取较为理性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 上海社会 市民社会 市场经济 社会改造运动 经济社会基础 计划经济 个体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媒体形塑与文化统战的场域——基于“文华群体”日常生活史的视角
5
作者 樊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12,共6页
日常生活史的研究是以人类日常的生活内容与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多被视作衣食住行及工作、休闲娱乐等延续个体与社会再生产的活动总和”[1]。日常生活史作为一个概念化的史学新领域,在“新文化史”介入下,已经在其他的学科门... 日常生活史的研究是以人类日常的生活内容与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多被视作衣食住行及工作、休闲娱乐等延续个体与社会再生产的活动总和”[1]。日常生活史作为一个概念化的史学新领域,在“新文化史”介入下,已经在其他的学科门类有了不少的研究。既有的电影史研究中,学者李镇、黄望莉等从“铜钿问题”入手,研究了电影人的“经济生活”,展现了电影行业生存状态、社会想象、电影创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日常生活史 学科门类 电影行业 文化统战 电影创作 生存状态 个体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们》的心理现实主义解读(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博 《海外英语》 2013年第5X期226-228,共3页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高产作家。其作品常常反映了美国社会充满暴力和动荡的黑暗面,以及人们的孤独、恐怖、痛苦等精神困境。《他们》出版于1969年,是欧茨作品三部曲之一,同时也被认为...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高产作家。其作品常常反映了美国社会充满暴力和动荡的黑暗面,以及人们的孤独、恐怖、痛苦等精神困境。《他们》出版于1969年,是欧茨作品三部曲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欧茨最好的一部代表作。该书于1970年荣获了美国全国图书奖。欧茨说,这部小说是"一部用小说形式写就的历史著作。"它记录了温德尔家三代人的命运及挣扎,展现了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到动荡不安的60年代期间,底层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和精神慰籍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艰辛和苦难,反映了现代人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甚至他们自身的多重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们》 心理现实主义 个体与社会现实 社会与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化自然”与“审美呈现”
7
作者 袁牧华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1年第9期10-13,共4页
"自然人化"有两个基本向度:向外,指人对自然的征服即外在自然的人化;向内,指文化向肉体的积淀即人性的生成,也称为人化自然。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本质上都是人性的理性展现。只有在审美中,理性与感性、道德与肉体、个体与社... "自然人化"有两个基本向度:向外,指人对自然的征服即外在自然的人化;向内,指文化向肉体的积淀即人性的生成,也称为人化自然。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本质上都是人性的理性展现。只有在审美中,理性与感性、道德与肉体、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才能得以完美结合,人性才能得以完整的呈现。审美是人化自然的象征性展现,当人性偏向于人的自然性时,审美形态偏重呈现出优美形态;当人性偏重于精神性时,审美形态就偏向于"崇高"形态。审美形态的多样性正是复杂人性的整体性表现,优美与崇高作为审美范畴,只是多种审美形态的家族相似性能指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形态 人化自然 理性与感性 自然人化 自然的人化 个体与社会 历史与现实 人的自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课堂上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力 被引量:4
8
作者 马向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第3期42-45,共4页
我校立足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球化人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我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提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六个力":人格力、学习力、健康力、自主力、交互力、全球力。其中,人格力、学习力、健康... 我校立足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球化人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我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提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六个力":人格力、学习力、健康力、自主力、交互力、全球力。其中,人格力、学习力、健康力是目标,是孩子终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自主力、交互力、全球力是保障,自主力强调处理个体自身问题,交互力强调处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全球力强调处理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世界、社会与社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力 数学课堂 社会发展需要 个体与社会 能力的培养 人格力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新时代中华美学精神内涵下的杂技艺术创作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天来 《杂技与魔术》 2023年第6期56-57,共2页
“中华美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对当前的中国美学研究和文艺创作实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审美追求,它以寻求统一、和谐之美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个体与... “中华美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对当前的中国美学研究和文艺创作实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审美追求,它以寻求统一、和谐之美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及艺术与生活的和谐融合。在新时代的杂技创作中,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技艺术 中华美学精神 和谐之美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美学研究 文艺创作 和谐融合 个体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时尚传播视阈探讨服装流行文化及趋势预测--评《服装流行与时尚传播》
10
作者 陈英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I0006-I0007,共2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成为文化中的重要语汇,快速渗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象征社会阶级的分化,进行时代精神的映射。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媒介的蓬勃发展与积极参与,时尚传播正以快速、互动、融合、消解的实践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成为文化中的重要语汇,快速渗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象征社会阶级的分化,进行时代精神的映射。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媒介的蓬勃发展与积极参与,时尚传播正以快速、互动、融合、消解的实践方式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者们认为时尚传播的轨迹正是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和妥协的轨迹,其哲学寓意,不仅促进时尚的不断更新,也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后现代理论巨擘让・波德里亚曾说,“时尚就如一架消解意义的机器,它将所有投入其中的事物的意义完全消解,使其变成时尚的符号。时尚对于一切价值系统和判断标准都不闻不问,毋宁说,它颠覆一切价值、次序和权威。”而一直以来,时尚这一议题的意义和价值却长期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尚传播 后现代理论 数字媒介 服装流行 波德里亚 时代精神 趋势预测 个体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与诗结合的佳作 苏剧《柳如是》
11
作者 周锡山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2,共3页
大型新编历史苏剧《柳如是》,通过挖掘柳如是与钱谦益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间,天崩地坼、国破浩劫之时,个人荣辱存亡的痛苦往事,探索他们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追古抚今,引发人们关于爱情与道义、个体与社会、声名与责任、学问与人格、生命与... 大型新编历史苏剧《柳如是》,通过挖掘柳如是与钱谦益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间,天崩地坼、国破浩劫之时,个人荣辱存亡的痛苦往事,探索他们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追古抚今,引发人们关于爱情与道义、个体与社会、声名与责任、学问与人格、生命与尊严等问题的思考.这个主题,很有现实意义.全剧兼用文学(剧本)和艺术(表演)出色的艺术手段成功演绎了这个主题,而此剧也基本符合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应该具备的五个价值取向即创作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如是》 苏剧 佳作 艺术手段 历史题材 个体与社会 心理历程 创作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如何利用思品课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2
作者 陈宝莲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第7期83-84,共2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大致有两点:一是个体与社会的契合和谐,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二是自身心理机能的健康发展。我在近几年的小学思品教育实践中,将之细化成智力正常、热爱学习、有一定思想觉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个性健全、自...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大致有两点:一是个体与社会的契合和谐,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二是自身心理机能的健康发展。我在近几年的小学思品教育实践中,将之细化成智力正常、热爱学习、有一定思想觉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个性健全、自我悦纳等5个方面,并结合我的少先队教育实践工作,进行针对性运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与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心理健康 思品课 风化 利用 个体与社会 少先队教育 适应能力 心理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生育不再是一场未知冒险 观《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13
作者 薛梦真 《上海戏剧》 2022年第2期18-19,共2页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以下简称《信》剧)是一部关于女性和生育的剧。它在舞台上呈现了一个女性从感受到怀孕到失去胎儿的整个过程,其中有对新生命的期待、对孩子要来到一个不够美好世界的迟疑、对怀孕过程中失去自我的焦虑,也有对...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以下简称《信》剧)是一部关于女性和生育的剧。它在舞台上呈现了一个女性从感受到怀孕到失去胎儿的整个过程,其中有对新生命的期待、对孩子要来到一个不够美好世界的迟疑、对怀孕过程中失去自我的焦虑,也有对最后胚胎死亡的内疚和自责……《信》剧以一种灵动的姿态,游走于心灵与世界、母性与女性、个体与社会之间,勾勒出女主角数月间的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死亡 失去自我 《信》 个体与社会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生育 女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精致小说到大众电视剧的改造
14
作者 姚红 《剧影月报》 2012年第1期54-55,共2页
《红粉》是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解放初期,富家公子老浦和妓女秋仪、小萼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人物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探讨另一类人面对解放面对革命的内心状态。小说通篇文字简洁,情节简单,着墨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内... 《红粉》是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解放初期,富家公子老浦和妓女秋仪、小萼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人物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探讨另一类人面对解放面对革命的内心状态。小说通篇文字简洁,情节简单,着墨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内心的刻画。从题材而言,本部小说具有直接的矛盾冲突,强烈的社会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篇小说 电视剧 社会变革时期 改造 大众 人物内心 矛盾冲突 个体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说哈姆莱特的“困境”
15
作者 曹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18期134-135,共2页
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成为名言的时候,不仅意味着文本多元解读的意义,也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经典地位的确立,更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成为某种意义的代表。在一千个视角当中,选择哈姆莱特的"困境"作为... 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成为名言的时候,不仅意味着文本多元解读的意义,也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经典地位的确立,更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成为某种意义的代表。在一千个视角当中,选择哈姆莱特的"困境"作为切入口,不仅可以解析出一个社会个体的价值,同时也能够解析出个体背后的社会意义。个体与社会并不总是协调的,相反,两者之间常常充满张力。这种张力可以演绎成多种形态,而不同的形态往往就对应着不同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经典地位 个体与社会 充满张力 切入口 多种形态 文本多元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rediction Model of Social Hotspots Based on Influence and Markov Random Field 被引量:3
16
作者 Yunpeng Xiao Jiawei Lai Yanbing Liu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7年第5期145-159,共15页
Hotspot topic trends can be captured by analyzing user attributes and historical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rediction model for social hotspots, based on user ... Hotspot topic trends can be captured by analyzing user attributes and historical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rediction model for social hotspots, based on user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 data, to predict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opic development trends. Firstly, for the complex factors of user behavior, three dynamic influence factor functions are defined, including individual, peer and community influence. These functions take timeliness into account using a time discretization method. Secondly, to determine laws of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group behavior within a social topic, a hotspot user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rediction model is proposed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of randora field and Markov property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not only dynamically predict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but als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op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network hotspot topic behavior prediction Markov random field influence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