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象征的成因
1
作者 王青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6-57,共2页
现代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便是象征手法日渐普泛的应用。象征从一种修辞手段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创作方法,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象征派诗歌和小说的象征模式,这导致了现代批评对于象征的重视。在对于象征的分析中,我们往往重视象征的特征、结... 现代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便是象征手法日渐普泛的应用。象征从一种修辞手段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创作方法,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象征派诗歌和小说的象征模式,这导致了现代批评对于象征的重视。在对于象征的分析中,我们往往重视象征的特征、结构,致力于索解语象或作品整体的象征寓意,而忽略了象征的成因。实际上,只要退后一步,对我们的阅读进行一番内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意义 语象 语境 作品寓意 公共象征 指称范围 象征寓意 重描 期待值 个人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残游记》语言表述的“话语个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春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2-135,共4页
被鲁迅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虽出自并非写家的刘鹗之手,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其他三家。取得这种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作品在语言表述方面所表现出的"话语个性"。刘鹗呼应"纵笔所至不检束"的... 被鲁迅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虽出自并非写家的刘鹗之手,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其他三家。取得这种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作品在语言表述方面所表现出的"话语个性"。刘鹗呼应"纵笔所至不检束"的时代语言观,运用真切的笔力,创造性地使用多种修辞方式,作品的人物语言充满神肖美。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老残游记》语言表述的"话语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残游记 话语个性 个人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义源流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昆庸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61-67,共7页
“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毛诗序》)。自孔疏将“六义”肢解为“三体三用”后,从朱熹的“三经三纬”说至现当代研究者的诠释,都未能脱此藩篱,一般认为:“赋、比、兴是前人归纳的三种表现手法... “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毛诗序》)。自孔疏将“六义”肢解为“三体三用”后,从朱熹的“三经三纬”说至现当代研究者的诠释,都未能脱此藩篱,一般认为:“赋、比、兴是前人归纳的三种表现手法。”我们有理由提出质问:“表现手法”作为诗人创作时的先在思维结构,是否曾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存在于先民的头脑中?这一概念是否适合于《诗经》在其所处时代背景中的角色?何以从庙堂文学到里巷歌谣在诗的“表现手法”上如此一致?很难想象,在鸿蒙初破时就已经开始了文学意识的自觉。 近年来,一些学者打破“诗教”传统的思维定势,尝试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六义”进行研究,对《诗经》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就其中对中国诗学影响最深远,争议最多而界说又最纠缠不清的“兴”义再作一番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 《诗经》 生殖崇拜 表现手法 兴象 《说文》 原始巫术 扬之水 个人象征 艺术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