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的阿勒泰》:从“非个人化”诗学到“诗意地栖居” |
林天羽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5 |
0 |
|
2
|
个人化、私人化、时尚化——简论90年代的文学写作 |
王纪人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1
|
|
3
|
两栖性、双声话语与个人化诗歌体式的生成——论北岛1970年代的诗歌 |
王士强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4
|
飞翔在“日常生活”和“自己的心情”之间--论王小妮的个人化诗歌创作 |
罗振亚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5
|
“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 |
罗振亚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6
|
头相关传递函数的个人化方法 |
曾向阳
|
《电声技术》
|
2007 |
3
|
|
7
|
误读金庸:影视改编中的个人化叙事 |
王萍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8
|
关于“个人化”写作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9
|
T.S.艾略特诗学观中的“个人化”转向及解构特质 |
虞又铭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0
|
“个人化”写作与市场消费 |
江腊生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1
|
学术批评的新模式?——个人化批评带来的启示 |
戴从容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2
|
在线信息产品的个人化定价策略研究 |
姜鑫
|
《现代情报》
|
2009 |
1
|
|
13
|
论林白作品中面向社会的“个人化写作” |
姚若冰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4
|
姿态表演:20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的审美冲动 |
江腊生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5
|
个人化因子:对宏大叙事的潜在拆解——以《青春之歌》为例 |
李松岳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0 |
1
|
|
16
|
对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的几点思考——兼论林白、陈染与卫慧、棉棉之区别 |
任一鸣
|
《昌吉学院学报》
|
2002 |
2
|
|
17
|
个人化无线网络的利器——蓝牙技术及应用 |
郑之光
卫耀辉
杨红丽
|
《数据通信》
|
2002 |
1
|
|
18
|
个人化写作与艺术发生学 |
谢南斗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9
|
“个人化”时代的孤独自我——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
何淑英
|
《电影评介》
|
2012 |
1
|
|
20
|
个人化设计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从个体角度研究个体差异 |
王登峰
陈仲庚
|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199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