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解释论:基于风险控制原则的展开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奕彤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5,共12页
已公开信息处理合法性的产生与消灭规则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与第27条初步构建,但司法实践仍呈现“同判不同判”,原因在于规则背后的风险控制原则仍未充分厘清,“信息已公开”要件的评价标准与主客观限制要件尚... 已公开信息处理合法性的产生与消灭规则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与第27条初步构建,但司法实践仍呈现“同判不同判”,原因在于规则背后的风险控制原则仍未充分厘清,“信息已公开”要件的评价标准与主客观限制要件尚待体系化阐释。已公开信息处理规则的合法性基础是低风险之法律推定与法律拟制的二元结构,即自行公开被推定为个人做出低风险判断,个人可通过后续证明予以推翻(推定模式);处理合法公开的信息,处理行为被不可推翻地拟制为低风险(拟制模式)。“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则系高权益侵害风险评价,具体包括高风险信息处理与严重超过个人合理预期之处理两种情形。“合理范围”亦为客观风险控制要件,是数据最小化原则的体现。“个人明确拒绝”宜作为个人风险控制手段,不应限制其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公开个人信息 风险控制原则 重大影响 合理范围 拒绝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环境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模型的逆序现象及其改进研究
2
作者 李刻钢 杨保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减少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在面临动态环境时逆序的产生,提升其稳定性,基于三西格玛准则拓展风险评价指标信息,构建基于信息拓展的改进灰色关联度分析风险评估模型,并提出用于稳定性比较的评价指标;结合文献中的案例与数值仿真案例... 为减少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在面临动态环境时逆序的产生,提升其稳定性,基于三西格玛准则拓展风险评价指标信息,构建基于信息拓展的改进灰色关联度分析风险评估模型,并提出用于稳定性比较的评价指标;结合文献中的案例与数值仿真案例,运用改进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TOPSIS、VIKOR和WSM等5种风险评估方法开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灰色关联度分析风险评估模型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动态评价情景中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其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一致性指数和排序稳定性系数等风险评估模型的稳定性检验指标上都是最优的;TOPSIS和WSM风险评估模型的排序稳定性指数方面表现较差,VIKOR风险评估模型在4个模型检验指标上表现都较差。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改进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深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 风险评估 动态环境 逆序 城市公共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感个人信息的风险损害赔偿
3
作者 宋素红 吕建茹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敏感个人信息侵害后果具有全面性、不可逆性、无形性、潜伏性和持续性特征,因此,其损害不仅包括现实的财产、人身损害,而且有产生风险损害的可能性,而实际损害的民事赔偿标准难以弥补这些损害,也难以对侵害产生遏阻作用。风险损害内容... 敏感个人信息侵害后果具有全面性、不可逆性、无形性、潜伏性和持续性特征,因此,其损害不仅包括现实的财产、人身损害,而且有产生风险损害的可能性,而实际损害的民事赔偿标准难以弥补这些损害,也难以对侵害产生遏阻作用。风险损害内容主要包括持续性精神损害、财产价值和预防费用,对此虽然理论上有共识,但司法实践仍有分歧。本文借鉴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认为我国立法或司法解释应当明确敏感个人信息的风险损害内容;在相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或司法解释中,应确立预定赔偿金与惩罚性赔偿制度,并缓和个人信息侵害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个人信息 风险损害 预定赔偿 惩罚性赔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感知视角下个人隐私安全保护——一项元分析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胡雅萍 肖江艳 刘千里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6,F0003,共10页
[研究目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个人隐私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关键研究领域,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促进隐私信息保护至关重要。[研究方法]采用元分析方法对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 [研究目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个人隐私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关键研究领域,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促进隐私信息保护至关重要。[研究方法]采用元分析方法对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异质性检验、发表偏倚检验和效果量分析,探究其核心因素。[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任、感知有用性、信息敏感性、隐私经历、隐私倾向和隐私关注是影响用户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其中,隐私关注与隐私风险感知之间呈正向强相关;感知有用性与隐私风险感知呈中度负相关;信息敏感性、隐私经历和隐私倾向与隐私风险感知均呈中度正相关;信任与隐私风险感知呈负向弱相关。此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类型对这些关系起显著调节作用。由此提出“事前透明-事中保护-事后应对”的多主体全域个人隐私安全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私风险 风险感知 隐私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信息对公共安全的影响效应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2
5
作者 常宇豪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4-191,共8页
[研究目的]个人信息利用是大数据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个人信息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个人信息产生促进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正效应,又可以因不当或违法利用个人信息形成产生危害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 [研究目的]个人信息利用是大数据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个人信息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个人信息产生促进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正效应,又可以因不当或违法利用个人信息形成产生危害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负效应。研究个人信息对公共安全的影响效应与风险应对,有助于促进正效应而克服负效应,实现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历史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系统剖析了个人信息影响公共安全的原因、方式,以及风险防范。[研究结论]正效应中的个人信息利用以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目的,可能存在因个人信息过度处理侵犯个人信息权益之风险,应通过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平衡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关系;负效应中的个人信息利用属于不当利用或者违法利用,目的是非法获利或者故意破坏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应通过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等保水平,强化个人信息出境管理、加大打击力度等措施予以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公共安全 国家安全 国家利益 跨境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公共安全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政府责任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秀哲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56,共5页
现代社会的高风险性带来了公共安全维护的重大必要性,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公共安全维护提供了个人信息数据化收集和利用的基础,由此带来了公共安全维护权力与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冲突。结合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利用的聚集性、二次利用以及永久... 现代社会的高风险性带来了公共安全维护的重大必要性,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公共安全维护提供了个人信息数据化收集和利用的基础,由此带来了公共安全维护权力与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冲突。结合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利用的聚集性、二次利用以及永久保存效应,在公共安全维护共享公益、社会组织利用个人信息的合成公益以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层叠交叉关系中,政府作为公共安全维护的权力行使者,应该主动承担消极不侵犯以及积极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责任,并以此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公共安全 个人信息 政府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全流程专项管控机制
7
作者 毛逸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168,共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创设了从处理规则到合规义务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双层防控机制,以有效合规体系为基本架构的第二层次防控机制涵盖个人信息处理和企业治理全流程,具有安全风险全流程专项管控机制的性质,但存在纸面化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创设了从处理规则到合规义务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双层防控机制,以有效合规体系为基本架构的第二层次防控机制涵盖个人信息处理和企业治理全流程,具有安全风险全流程专项管控机制的性质,但存在纸面化有余实效化不足的缺陷。完善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充分激活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和合规审计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作为前端与中端专项防范机制,通过评估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个人权益影响程度和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识别全流程安全风险。个人信息合规审计作为末端专项监督机制,兼具事中风险监测和事后风险调查双重功能,须从审计组织、审计方法、审计标准等方面对其进行机制优化。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和合规审计机制在发挥风险防控功能的同时,还能通过“以评促建”“以审促建”等方式督促个人信息合规建设,使个人信息处理者建立要素完备、运行有效的安全风险全流程专项管控机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 风险管控 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 合规审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AI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与风险规制 被引量:26
8
作者 黄锫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5,共15页
生成式AI的技术特性使其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建构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产生了挑战,主要包括:生成式AI虽然解决了让语言模型使用超大体量无人工标注数据进行预训练的难题,但其采用的技术路线也使大语言模型成为完全的“技术黑箱”,进而使... 生成式AI的技术特性使其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建构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产生了挑战,主要包括:生成式AI虽然解决了让语言模型使用超大体量无人工标注数据进行预训练的难题,但其采用的技术路线也使大语言模型成为完全的“技术黑箱”,进而使开发者难以遵守个人信息处理的知情同意规则;无论是依据“目的限定原则”还是“场景理论”,生成式AI的技术特性都使其难以满足在“合理范围”内处理已公开个人信息的法定要求;生成式AI的技术特性使大语言模型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都存在对信息主体的敏感个人信息权益和个体隐私权的侵害风险。我们应该基于“包容审慎”的基本风险规制理念,通过调整生成式AI领域知情同意规则的适用方式、重塑生成式AI领域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设立生成式AI领域个人信息中人格权保护的行政规制措施等途径,实现创新技术发展和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 个人信息 风险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急理念下的公共安全治理——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
9
作者 李明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28-4528,共1页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安全治理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应急响应能力,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安全治理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应急响应能力,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治理 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响应能力 预防为主 应对突发事件 突发情况 事故灾难 公共安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地方立法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秀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68,共12页
我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主要通过地方立法进行规制。地方立法中确立了私生活秘密内涵的隐私权保护原则,并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安装与使用的权力行使中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以及安全保护等内容,但存在隐私权保护滞后、权力失控、权利... 我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主要通过地方立法进行规制。地方立法中确立了私生活秘密内涵的隐私权保护原则,并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安装与使用的权力行使中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以及安全保护等内容,但存在隐私权保护滞后、权力失控、权利限制正当性缺失以及地方立法特色不明显等弊端。在大数据视频监控联网应用的现实背景下,只有对地方立法进行准确定位,研究技术标准的立法衔接,进行高位阶的限权性行政法规制定,并通过民主参与实现特色地方性法规制定,才能充分发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地方立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视频监控 个人信息保护 地方立法 个人信息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接口技术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与弥合
11
作者 江海洋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69,170,共18页
随着脑机接口(BCI)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神经数据保护问题愈发凸显。神经数据属于个人信息,“神经数据例外说”主张应创设神经隐私权或将其直接归为敏感个人信息,然而,该观点并不合理。神经技术在信息获取方式、数量、可靠性与控制力方面,... 随着脑机接口(BCI)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神经数据保护问题愈发凸显。神经数据属于个人信息,“神经数据例外说”主张应创设神经隐私权或将其直接归为敏感个人信息,然而,该观点并不合理。神经技术在信息获取方式、数量、可靠性与控制力方面,与其他数字技术或自然读心术无本质差异,因此,对神经技术的规制宜秉持“神经谦抑”态度。针对脑机接口应用中存在的告知同意困境,目的限制原则冲突及访问、更正、删除权实现困难,应构建基于风险的神经数据保护路径:首先,依据风险分级建立分层透明的告知机制,通过多维披露完善知情基础,并结合法律强制与技术设计重塑信息主体对神经数据的自决权;其次,以场景完整性框架为起点,对个人信息处理全过程进行风险监测,建立基于场景和风险评估的动态合规框架;最后,通过“以技术实现权利”的监管思路,将抽象法律权利转化为具体技术功能,保障个人信息访问、更正与删除权在脑机接口场景中的切实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个人信息保护 神经数据 神经隐私权 风险监管 敏感个人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安全的治理逻辑、难点挑战及应对策略
12
作者 徐明 于静涛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3,共10页
公共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是对复杂多变风险的全面管理,涵盖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和危机治理,体现了治理理念的创新性、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主题与内容、政治与学理等多维治理... 公共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是对复杂多变风险的全面管理,涵盖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和危机治理,体现了治理理念的创新性、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主题与内容、政治与学理等多维治理逻辑。当前,公共安全治理面临的难点挑战进一步凸显,包括风险识别预警能力有待提升、全灾种的应急指挥机制有待完善、部门协同的责任体系有待健全、府际信息共享协调能力有待增强、基层应急队伍和力量有待夯实、危机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对此,亟须从加强风险识别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多灾种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部门协同的责任体系、增强府际信息共享协调能力、夯实基层应急队伍和力量、完善危机治理的问责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更好应对公共安全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治理逻辑 风险预警 应急指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绝对到相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个人信息删除义务的制度再造
13
作者 陆杰 郭玥瑶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8,共12页
数字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可收集并处理海量个人信息,但其如何履行个人信息删除义务并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存在巨大争议。在绝对与相对删除义务之间,因绝对删除义务不符合比例原则且存在客观行使障碍,应转向合目的性和现实性的相对删... 数字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可收集并处理海量个人信息,但其如何履行个人信息删除义务并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存在巨大争议。在绝对与相对删除义务之间,因绝对删除义务不符合比例原则且存在客观行使障碍,应转向合目的性和现实性的相对删除义务。相对删除义务由实体和程序标准所组成。其中,实体标准应在区分未公开和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以风险控制为宗旨,分别界定AIGC的删除义务及与之相对应的删除主体权利和监督者权力;程序标准以事前、事中、事后作为类型化方式,分别释明三大主体删除程序中的相关权责。实体与程序标准相结合,使得AIGC的相对删除义务得以形成动态、高效的信息管理机制,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个人信息保护 删除权 相对删除义务 风险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损害的赔偿责任 被引量:8
14
作者 时诚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50,共15页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确立了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但并未明确规定应予救济的损害类型。当个人信息泄露并未实际造成次生损害时,其侵害后果具有无形性、不确定性、风险导向性,统一损害概念难以完全涵盖,有必要重构...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确立了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但并未明确规定应予救济的损害类型。当个人信息泄露并未实际造成次生损害时,其侵害后果具有无形性、不确定性、风险导向性,统一损害概念难以完全涵盖,有必要重构原生损害概念及其赔偿责任。个人信息泄露原生损害赔偿对象并非计算差额或个人信息的市场价值减损,而是面向未来的实质性风险。风险损害应采用动态体系的评价方法,落实于第三人动机、信息敏感性、安全技术措施、滥用证据等要素,其结论取决于诸要素协动后的综合权衡。风险损害的赔偿范围包括风险预防费用、使用利益丧失、内心焦虑损害、维权合理开支等,应建立其数额量化的酌定因素和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 数据泄露 风险损害 动态体系 酌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关联的公共安全风险预控情报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宇栋 吕淑然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8-153,共6页
[目的/意义]为更加客观精准地评判风险,用以支持更加及时有效的预控措施,基于大数据背景构建公共安全信息数据融合的情报分析方法,对实现风险管控智慧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方法/过程]对公共安全风险的全要素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 [目的/意义]为更加客观精准地评判风险,用以支持更加及时有效的预控措施,基于大数据背景构建公共安全信息数据融合的情报分析方法,对实现风险管控智慧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方法/过程]对公共安全风险的全要素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引入AHP计算风险各因素比重。以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特征行为序列为参考序列、观测单元行为序列为比较序列,利用加权GRA计算相似性关联,通过关联优势分析获得事件案例典型性与观测单元风险量的量化结果。[结果/结论]构建了既定事件驱动下基于信息关联的风险评判方法模型,改进了风险预控的情报支撑,为大数据思维的公共安全风险预控技术优化提出新思路。[局限]风险预控情报的分析高度依赖公共安全信息数据的组织和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风险预控 加权灰色关联分析 层次分析法 大数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视频监控的大数据伦理问题--以个人信息安全为中心 被引量:18
16
作者 赵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3,共7页
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视频监控网络,公共视频监控图像信息呈现出所谓的"大数据"样态。但监控信息的收集、数据共享的聚集性效应、图像信息的反复挖掘、个人信息的海量沉淀、联网应用的安全隐患等,使得个人信息安全时刻面临... 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视频监控网络,公共视频监控图像信息呈现出所谓的"大数据"样态。但监控信息的收集、数据共享的聚集性效应、图像信息的反复挖掘、个人信息的海量沉淀、联网应用的安全隐患等,使得个人信息安全时刻面临着伦理危机。必须建立以图像信息收集者和利用者的责任为中心的保护模式,引入有效性的评估、实施匿名化措施、坚持最少利用原则、及时销毁信息、加强安全技术防护等,利用法律、技术、伦理等规范力量,推动大数据公共安全治理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监控 网络 大数据 个人信息安全 公共安全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的模式下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的体系化建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芹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6,F0002,共12页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和实践纷纷引入基于风险的模式,其核心要义是根据具体场景的风险水平,差异化调整个人信息保护强度。而具体场景风险水平的判断,有赖于科学合理的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在此意义上,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可谓是基于风险...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和实践纷纷引入基于风险的模式,其核心要义是根据具体场景的风险水平,差异化调整个人信息保护强度。而具体场景风险水平的判断,有赖于科学合理的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在此意义上,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可谓是基于风险的模式的支点。旨在充分发挥基于风险的模式的比较优势,有必要对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展开体系化建构。在主体方面,应注意到公权机构和私人机构履行影响评估义务的法理基础不同。在内容方面,应置于具体场景从多维度识别并评估个人信息处理风险。在程序方面,需经由参与和披露机制来制衡数据权力,展开有效的风险沟通。在结果方面,则要以评估所揭示的风险水平为基础,结合个人信息处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重塑开放且合比例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风险的模式 个人信息 影响评估 体系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匿名化个人信息再识别风险的层理透视与靶向治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文涵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9,共10页
匿名规则在多数国家因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利益的平衡而被普遍规定。实践中匿名化个人信息的再识别风险演变为打破匿名规则利益平衡的挑战。没有彻底删除标识符的匿名化个人信息无法避免再识别的可能,但既有方案关注匿名规则的体系化重... 匿名规则在多数国家因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利益的平衡而被普遍规定。实践中匿名化个人信息的再识别风险演变为打破匿名规则利益平衡的挑战。没有彻底删除标识符的匿名化个人信息无法避免再识别的可能,但既有方案关注匿名规则的体系化重塑,而在再识别风险的治理举措上缺乏针对性。从再识别风险的生成逻辑看,个人信息可识别性的场景依赖特征和匿名化信息的流通预设,使匿名化在去识别处理上呈现出相对性;算法分析聚合数据则是风险生成的诱因。通过对再识别风险的现状和缘起的透视,构建一种基于法律技术融合的靶向治理路径,包括使用风险阈值确定可接受风险水平,设定保护措施处理偶发性风险,以及通过数据共享协议明确风险控制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规则 个人信息 再识别风险 算法聚合 可接受风险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计算下个人信息的安全风险及应对——以治理信息供应链为路径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仪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3,共4页
提供云计算平台服务的营运商时常破坏个人信息安全,这侵害信息主体与利用者的权益并阻碍了云计算等产业的发展。针对前述风险,我国宜通过治理信息供应链,督促营运商和利用者完善安全管理,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同时对供应链前后两... 提供云计算平台服务的营运商时常破坏个人信息安全,这侵害信息主体与利用者的权益并阻碍了云计算等产业的发展。针对前述风险,我国宜通过治理信息供应链,督促营运商和利用者完善安全管理,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同时对供应链前后两端的主体与利用者的权益加以保护,并鼓励他们通过合作来共同维护信息安全。为加强风险治理的效果,我国须提高营运商与利用者的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 云计算 信息安全 风险 信息供应链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预防:AIGC视域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模式革新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煌杰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33,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开展,以ChatGPT、Sora、文心一言为代表的AIGC将逐步实现商业化落地,然其亦伴随着多重信息安全风险。基于AIGC的技术原理,可将这些风险归纳为“三阶段风险”:在准备阶段,其将弱化告知同意原则,侵犯信息主体隐私...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开展,以ChatGPT、Sora、文心一言为代表的AIGC将逐步实现商业化落地,然其亦伴随着多重信息安全风险。基于AIGC的技术原理,可将这些风险归纳为“三阶段风险”:在准备阶段,其将弱化告知同意原则,侵犯信息主体隐私权;在运行阶段,其将虚置目的限制原则,加大信息泄露风险;在输出阶段,其可能生成虚假性与歧视性等不良信息内容。传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难以应对AIGC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与挑战。而以“风险预防”为导向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既有助于平衡数字经济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也有利于合理分配信息安全风险,实现个人信息的高效保护。鉴于此,应将“风险预防”贯彻于AIGC“三阶段风险”之中,即推动“告知同意”从“个人到风险”转移,促使“目的限制”向“合理必要”转化,构建不良信息内容全过程预防机制,以促进个人信息保护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个人信息保护 风险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