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类型对老化态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谢立黎 欧阳材泓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11,共17页
老年志愿服务契合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与生产性老龄化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当前研究聚焦机构或组织开展的正式志愿服务参与,对在中国情境中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非正式志愿服务参与... 老年志愿服务契合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与生产性老龄化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当前研究聚焦机构或组织开展的正式志愿服务参与,对在中国情境中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非正式志愿服务参与却缺乏足够关注,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类型与群体异质性有待梳理。同时,老化态度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老年人不同的志愿服务参与类型对老化态度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尚待厘清。本研究采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基于正式与非正式的角度,将老年志愿服务参与分类为“正式型”“非正式型”“双重参与型”及“非参与型”,并引入“身体-认知-社会”分析框架,探讨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类型对老化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非参与型,正式型志愿服务参与对老化态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参与正式型志愿服务对其老化态度的积极作用越突出,验证了志愿服务参与对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补偿效应”;而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参与正式型志愿服务则主要是通过提升个人价值感来获得更积极的老化态度。参与非正式型志愿服务对老化态度影响不显著,主要是因为其对心理获得维度显著的消极影响抵消了对心理社会丧失与身体变化体验维度的正向影响。参与非正式型志愿服务会显著降低老年人的个人价值感,从而降低其心理获得感。双重参与型的志愿服务参与虽然能够在身体变化体验维度与心理获得维度起到积极作用,但在老化态度的心理社会丧失维度呈现负向效应,因而总效应也不显著。一方面,双重参与既可以通过提升个人价值感来帮助老年人提高心理获得感,也可以直接促进对身体变化的积极感知。特别是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两种类型都参加有助于提高对身体变化的积极体验。另一方面,双重参与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导致心理社会丧失感,尤其是在尊老敬老氛围较好的社区,参与两种类型反而更容易导致心理社会丧失感和对身体变化的消极体验。建议加强老年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参与的均衡化;加大对非正式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知度;营造年龄友好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积极的老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社会参与 老年志愿服务 老化态度 个人价值感 年龄友好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