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行”与“行器”——关于上古丧葬礼制的一个新考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7,共10页
传世文献中的"行"和"大行"都与丧礼有关,表示死者远行不返,因而成为死亡的讳称,历代文献中的其他解释不足为训。前代所谓"大行之称,起于汉氏"的说法,实为误识。青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自铭为"行器&qu... 传世文献中的"行"和"大行"都与丧礼有关,表示死者远行不返,因而成为死亡的讳称,历代文献中的其他解释不足为训。前代所谓"大行之称,起于汉氏"的说法,实为误识。青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自铭为"行器"者,其功能可与《仪礼·既夕》中的记载互相印证。青铜"行器"的用途绝不限于征行、燕行等,它们也可视为随葬的"遣器"。"行器"自铭出现的高峰期正是春秋时期,而《仪礼》所反映的礼仪制度在时间上大致可以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行 行器 丧葬礼 《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时期丧葬礼制的承传与创新 被引量:9
2
作者 韩国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36,共6页
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袭汉制,但仍有不少创新,形成了晋制。“不封不树”之制,是魏晋实行薄葬的重要内容之一。“凶门柏历”之制盛行于两晋并传于南朝。陪葬、合葬与家族葬制的变化,充分显示了魏晋之际生产关系变革的现实。除西晋... 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袭汉制,但仍有不少创新,形成了晋制。“不封不树”之制,是魏晋实行薄葬的重要内容之一。“凶门柏历”之制盛行于两晋并传于南朝。陪葬、合葬与家族葬制的变化,充分显示了魏晋之际生产关系变革的现实。除西晋文帝、武帝陵墓有陪葬墓区外,魏晋时期鲜有汉代盛行的重臣陪葬皇陵之例,东晋十一陵和豪族一样采取了聚葬的形式。门阀大族势力的膨胀,表现在丧葬礼制上,就是分墓区抗衡皇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丧葬礼 汉俗 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天主教的本土化——以滇西北茨中村藏族天主教徒的丧葬礼为例
3
作者 叶远飘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9-95,共7页
在滇西北茨中村,历史上频繁的民族流动与交融削弱了人们的血缘观念,促成以地缘观念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建立,天主教信仰在传播过程中深深地嵌入到了这种社会结构之中,其在丧葬礼的表现就是维护藏族传统礼仪结构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天主教信... 在滇西北茨中村,历史上频繁的民族流动与交融削弱了人们的血缘观念,促成以地缘观念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建立,天主教信仰在传播过程中深深地嵌入到了这种社会结构之中,其在丧葬礼的表现就是维护藏族传统礼仪结构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天主教信仰内容,有效地防止了信徒与社会其他群众之间的分裂与对立,这既是藏族文化在多宗教地区绵续的方式,又是天主教在多民族地区“中国化”“本土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天主教徒 丧葬礼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寓于丧葬仪礼中的生死观教育——以大凉山彝族的丧葬仪礼为对象 被引量:2
4
作者 樊秀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82,共6页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意义、对生者进行历史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独特方式,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对生者的人间形成,从而肯定生与死教育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 生死观教育 人间形成 《指路经》 祖界兹兹普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丧葬仪礼到文化变化接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白玛措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5-101,共7页
关键词 丧葬 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 文化特质 儒家文化 化变化 经济行为 传统文化 文化涵化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赠恩荣:汉魏晋南北朝丧葬仪制吉凶相参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铭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9,共11页
在中古时期的"五礼"实践中,本属于凶礼的丧葬礼却包含了吉、凶两种属性的仪制,这一点颇为值得探讨。中古时期丧葬仪制中的吉凶卤簿,是使丧葬礼得以由凶而趋吉的重要仪制系统。吉卤簿进入丧葬凶礼的仪制发端于汉魏,反复于西晋... 在中古时期的"五礼"实践中,本属于凶礼的丧葬礼却包含了吉、凶两种属性的仪制,这一点颇为值得探讨。中古时期丧葬仪制中的吉凶卤簿,是使丧葬礼得以由凶而趋吉的重要仪制系统。吉卤簿进入丧葬凶礼的仪制发端于汉魏,反复于西晋,扩充与规范于南北朝,总体上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以"故事"、"殊礼"与成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其仪制内容渐次包含了吉驾卤簿、鼓吹、旌旗、仪服等物化礼乐,其结果是在出丧时以柩车为中心形成了凶部伍,以魂车为中心形成了吉部伍。由此造成了中古丧葬礼虽为凶礼,却实际上具有吉、凶相参的二元属性。吉卤簿凸显朝廷对重臣勋戚身后的"追赠"与"恩荣",在其烘托下,中古丧葬礼的精神在"哀"的原则之外鲜明渗透了"荣"的成分。从"哀"到"荣"的原则争议与实践强化,可见中古时期权力加持的追赠恩荣观念的彰显,也体现了经典性规范与等级性礼制背后的五礼制度化进程与权力恩遇机制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丧葬礼 仪制 吉卤簿 凶卤簿 吉凶相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明器在丧葬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蔡永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29-33,28,共6页
所谓明器,即“有形无实之器”,“送死之器”。据记载,真正的明器应具有“则冠有鍪而毋纵,瓮廡虚而不实”,“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用,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的特征。因此,大凡那些有形无实的,仿实用器制作的... 所谓明器,即“有形无实之器”,“送死之器”。据记载,真正的明器应具有“则冠有鍪而毋纵,瓮廡虚而不实”,“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用,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的特征。因此,大凡那些有形无实的,仿实用器制作的,或形为实用器实为专供“送死”的等等随葬物均为明器之属。 随葬物在阶级社会中是反映丧葬礼制的重要内容。明器在丧葬中的作用如何?这与丧葬礼制的兴起和发展息息相关。 丧礼在我国出现为时尚早。《后汉书·赵咨传》说:“古之葬者衣以薪,藏之中野。爰自陶唐,逮于虞夏,犹尚简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铜 青铜 丧葬礼 随葬物 死者 墓葬 等级关系 墓主 汉墓 中小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丧礼 被引量:2
8
作者 段小强 《敦煌学辑刊》 1996年第2期45-47,共3页
敦煌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丧礼段小强丧礼,民间俗称“送终”、“办丧事”,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习俗。因而,它同一切宗教习俗一样具有保守的性质,以直接的或歪曲的形式把古代的一切社会现象保存... 敦煌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丧礼段小强丧礼,民间俗称“送终”、“办丧事”,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习俗。因而,它同一切宗教习俗一样具有保守的性质,以直接的或歪曲的形式把古代的一切社会现象保存了下来。在我国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书 丧葬 烧纸钱 西方极乐世界 敦煌遗书 《王昭君变文》 我国古代 涅般木 民俗学 丧葬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阳王古道村周代贵族墓四题 被引量:3
9
作者 井中伟 和菲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49,123,共7页
2004年8—9月,考古人员在安阳市王古道村发掘出两座保存完好的周代贵族墓葬。研究表明,它们的下葬年代很可能在西周末或春秋初年,墓主应是卫国的“士”级贵族,其中M2为男性,M1为女性,二者是夫妻异穴合葬墓。发掘者对三类器物的定... 2004年8—9月,考古人员在安阳市王古道村发掘出两座保存完好的周代贵族墓葬。研究表明,它们的下葬年代很可能在西周末或春秋初年,墓主应是卫国的“士”级贵族,其中M2为男性,M1为女性,二者是夫妻异穴合葬墓。发掘者对三类器物的定名有误,其中M1出土的圭形铜片应该定名为“要”,是一种用于遮障棺柩、标志贵族身份的礼仪丧葬器物。此外,M1出土的以铜鱼为核心的饰棺用器,其长方形的平面形状可能代表了古文献所谓“士一池”的社会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阳王古道村 周代 低级贵族墓 丧葬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肃与虔诚并存的生命之爱——浅析楚雄彝族文化中的生死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瑞 常志伟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15,共3页
一个民族道德观念的产生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追溯彝族的核心文化历史,其丧葬文化是代表之一。本文从丧葬文化中逐步挖掘出彝族民众的生死观,在他们特有的生死观中折射出彝族民众对生死存亡的态度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存状态... 一个民族道德观念的产生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追溯彝族的核心文化历史,其丧葬文化是代表之一。本文从丧葬文化中逐步挖掘出彝族民众的生死观,在他们特有的生死观中折射出彝族民众对生死存亡的态度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和反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彝族民众一直传承的关于"灵魂"观念的信仰,彝族民众对生与死的思想情感就通过"灵魂"观念在各种丧葬仪式中表达,贯穿了从生到死以及包括生死本身的纵横交错的各种关系,以此来体现整个族系的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诞生 丧葬礼 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关学探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晓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0-64,共5页
元代关学探颐王晓清张载创立的关学学派是宋代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关学洛学化以后①,张载之学基本上缺少传人,尤其是张子学发源的关中地区“亦由完颜之乱,儒术并为之中绝”②。金元之际,关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地理社区,人才... 元代关学探颐王晓清张载创立的关学学派是宋代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关学洛学化以后①,张载之学基本上缺少传人,尤其是张子学发源的关中地区“亦由完颜之乱,儒术并为之中绝”②。金元之际,关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地理社区,人才辈出,直接影响了元代理学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学学派 元代理学 儒学 丧葬礼 经济学 《元史》 学术研究 关中地区 朱子学 学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说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
12
作者 孙启康 《出版科学》 1995年第4期34-36,共3页
最近,在《出版科学》1995年第3期读到任昉先生《再谈“毕昇碑”的宗教色彩》一文(以下称“任文”),此文着力否定毕昇墓碑所刻之“日、月图象源于汉族传统的物象崇拜”,并以“摩尼教崇拜日、月光明”为依据,断定“以‘日’、‘月’为信... 最近,在《出版科学》1995年第3期读到任昉先生《再谈“毕昇碑”的宗教色彩》一文(以下称“任文”),此文着力否定毕昇墓碑所刻之“日、月图象源于汉族传统的物象崇拜”,并以“摩尼教崇拜日、月光明”为依据,断定“以‘日’、‘月’为信仰标志的,只有摩尼教亦即日月教”。认为拙文《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尼教 宗教色彩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墓碑 毕昇 佛教信仰 出版科学 普通生 汉族 丧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