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公平性的两阶段系统固定成本分摊DEA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昂胜 范婷婷 杨锋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100,共8页
针对两阶段系统固定成本分摊问题,已有研究大多是基于效率不变性或构造满意度指标等提出不同方法,少有考虑固定成本分摊方案的公平性。本文首先通过非自利原则得到系统整体与各阶段的成本分摊上限,针对具有群组式组织结构的两阶段系统,... 针对两阶段系统固定成本分摊问题,已有研究大多是基于效率不变性或构造满意度指标等提出不同方法,少有考虑固定成本分摊方案的公平性。本文首先通过非自利原则得到系统整体与各阶段的成本分摊上限,针对具有群组式组织结构的两阶段系统,提出新的固定成本分摊模型,所得分摊结果更为公平,最后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两阶段系统 固定成本分摊 非自利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阶段链形系统生产可能集与DEA评价模型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锋 翟笃俊 +1 位作者 梁樑 毕功兵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1-406,共6页
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数学规划方法,已经被普遍接受并获得广泛应用.两阶段链形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生产系统,与其相关的效率评价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但对链形系统生产可能集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给出两阶... 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数学规划方法,已经被普遍接受并获得广泛应用.两阶段链形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生产系统,与其相关的效率评价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但对链形系统生产可能集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给出两阶段链形系统生产可能集三种定义,证明三者的等价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链形系统的DEA效率评价模型.本文方法可为链形系统性能改善确定明确的标杆,并通过一个算例进行了演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阶段链形系统 生产可能集 效率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阶段生产系统下我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爱玲 李雷鸣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3-97,共5页
文章将区域生态效率视为由资源转换和环境治理两个阶段串联构成的生产系统,应用环境生产技术和数据包络分析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在区域异质性视角下对我国2008—2015年27个省份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大多数省份... 文章将区域生态效率视为由资源转换和环境治理两个阶段串联构成的生产系统,应用环境生产技术和数据包络分析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在区域异质性视角下对我国2008—2015年27个省份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大多数省份在不同前沿下资源转换效率均较高且差异不大,不同省份生态效率差异主要来源于环境治理效率;低排放区域在不同前沿下三大效率差距较小,但中高排放区域在不同前沿下三大效率差距较大,我国生态效率同类区域趋同特征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段生产系统 共同前沿 生态效率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投入型两阶段制造系统网络DEA效率分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浩 杨佳妮 +1 位作者 苏翔 葛世伦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0-167,共8页
制造过程评价是改善制造系统效率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评价方法将每个制造系统决策单元视为黑箱来研究整体效率,忽略了中间产品转化信息及投入要素在各子过程中的配置信息。针对两阶段(第二阶段有外源性新投入)制造系统的效率评估问题,分... 制造过程评价是改善制造系统效率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评价方法将每个制造系统决策单元视为黑箱来研究整体效率,忽略了中间产品转化信息及投入要素在各子过程中的配置信息。针对两阶段(第二阶段有外源性新投入)制造系统的效率评估问题,分别在固定规模报酬和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下,充分利用制造系统中间产品的转化及外源投入要素的配置信息,建立了制造系统网络DEA效率测度及分解模型,建模方法遵循客观评价原则,无需事先主观确定子效率和系统效率之间的组合关系。并将其应用于钢铁制造系统效率测度与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挖掘决策单元内部子单元的效率情况,帮助决策者发现复杂制造过程非有效的根源,为复杂制造过程的整体效率测度及分解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筹学 效率分析 网络数据包络分析 外源投入型阶段制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合作博弈两阶段生产系统的效率评价——基于自由处置和管理处置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帆 姚卫新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5-161,共7页
为了识别被动适应环境和采取创新技术主动适应环境的生产系统的效率差异,基于主从非合作框架和决策者的期望需求,分别从自由处置和管理处置的视角建立了两阶段生产系统效率评价模型,应用模型对2017年中国24省市工业生产系统效率进行了... 为了识别被动适应环境和采取创新技术主动适应环境的生产系统的效率差异,基于主从非合作框架和决策者的期望需求,分别从自由处置和管理处置的视角建立了两阶段生产系统效率评价模型,应用模型对2017年中国24省市工业生产系统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环境适应策略下,中国24个省市工业生产的两个子系统的效率均值都较高,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24省市在自由处置模式下的技术差距较小,管理处置模式下的技术差距较大。24省市技术创新的重点在于减少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但是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各省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无效的根源包括固体废物减量化无效、固体废物再利用和固体废物处置同时无效,以及混合无效三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处置 管理处置 DEA 阶段生产系统 非合作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两阶段DEA模型及其在银行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晓燕 程希骏 马利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2-471,共10页
提出一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两阶段DEA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6家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结果显示,新模型能够更好地评价银行的投入/产出结构,并指出改进的方向,且模型评价结果在不同规模收益假设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关键词 商业银行效率 DEA 两阶段系统 非期望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料含固率对餐厨垃圾两阶段厌氧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汤若昊 郁亮 +2 位作者 贾士儒 陈树林 李德茂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49,共6页
试验在中温(35℃)条件下利用主要由800 L高固反应器(HSR),200 L缓冲罐和1000 L升流式固体反应器(USR)组成的两阶段中试厌氧系统对餐厨垃圾进行了处理,比较从1%~10%的不同含固率(TS)对两阶段厌氧系统的COD_(cr),OLR,pH值,VFA,TS,SVI和甲... 试验在中温(35℃)条件下利用主要由800 L高固反应器(HSR),200 L缓冲罐和1000 L升流式固体反应器(USR)组成的两阶段中试厌氧系统对餐厨垃圾进行了处理,比较从1%~10%的不同含固率(TS)对两阶段厌氧系统的COD_(cr),OLR,pH值,VFA,TS,SVI和甲烷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料含固率在6%以下时,HSR对餐厨垃圾固体残渣去除效果明显,可以保证进入USR反应器内液体中固体含量小于1.5%,USR反应器COD去除率也同样保持在80%以上,同时产气效率最高达到294 L·kg^(-1)COD_(removal)。当原料TS大于6%时,HSR对餐厨垃圾残渣处理效果偏差,排液TS达到1.8%以上,同时USR反应器COD去除率和甲烷产率也受到影响,出现明显的降低。总体来说,两阶段反应体系进料TS浓度在6%以下时对餐厨垃圾处理效率、固体残渣处理效率和甲烷产率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阶段厌氧处理系统 含固率 产甲烷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约束型两阶段DEA模型的效率改进与分解
8
作者 李彦辰 王应明 王亮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6-59,共4页
传统的资源约束型两阶段DEA模型主观地运用"算术平均"或"几何平均"方法将各阶段效率集结来度量整体效率,忽视了各阶段资源投入产出要素的动态配置信息,从而不能客观地评估决策单元的效率得分。文章构建的模型充分... 传统的资源约束型两阶段DEA模型主观地运用"算术平均"或"几何平均"方法将各阶段效率集结来度量整体效率,忽视了各阶段资源投入产出要素的动态配置信息,从而不能客观地评估决策单元的效率得分。文章构建的模型充分考虑了各阶段投入产出要素的动态配置信息,无需事先主观设定各阶段效率的组合关系。此外,针对整体效率最优的求解方案不唯一所导致的效率分解结果也不唯一的问题,构建了资源约束型的效率分解模型,并用一个实例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资源约束型阶段生产系统 效率评价与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9
9
作者 孙慧 朱俏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本文基于2005-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发展效率予以度量,运用多种计量分析和检验方法,在通过两阶段SYS-GMM方法有效控制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的条件下,实证考察了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本文基于2005-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发展效率予以度量,运用多种计量分析和检验方法,在通过两阶段SYS-GMM方法有效控制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的条件下,实证考察了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并表现出强稳定性,资源型产业最优集聚规模为0.891,当资源型产业集聚度小于倒"U"型曲线的拐点0.891时,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旦资源型产业集聚度超过这一拐点时,产业的过度集聚就会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由于资源型产业以水平型集聚为主,使得资源型产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于技术进步,当集聚类型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化时,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有利影响将会凸显出来;资源型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倒"U"型曲线的拐点值对于不同传导机制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科技创新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四个因素推延了资源型产业最佳集聚规模阈值,降低了由于集聚规模扩大而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拥塞效应"的风险;中国48.39%的省份处于资源型产业集聚"规模效应"阶段,集聚规模的扩大会继续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51.61%的省份大多属于资源富集省份,处于产业集聚"拥塞效应"凸显阶段,若继续扩大集聚规模,过度集聚将进一步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集聚效应 拥塞效应 两阶段系统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俏俏 孙慧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46,共11页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系统广义矩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资源型产业集聚对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动态的,当期资源型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资源型...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系统广义矩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资源型产业集聚对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动态的,当期资源型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滞后一期的资源型产业集聚会抑制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源型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会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均衡状态。(2)资源型产业集聚与人均GDP的交叉相乘项阻碍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积极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验证了资源型产业“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的存在性。(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资源型产业集聚对于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而对于技术效率改进的积极意义则逐步减弱。总体而言,资源型产业集聚对于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主导了对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4)非资源型制造业集聚、物质资本投入促进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的提升,政府干预程度对三者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力资本投入对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改进的积极作用不明显,但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产业集聚 动态溢出效应 集聚效应 拥塞效应 两阶段系统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税收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双重影响效应 被引量:11
11
作者 乔羽 马晓君 杨佳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9-67,共9页
本文以2013—2017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引入优化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我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同时运用两阶段系统GMM模型测度绿色税收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双重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绿色创新效率从东到西、由... 本文以2013—2017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引入优化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我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同时运用两阶段系统GMM模型测度绿色税收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双重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绿色创新效率从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逐级递减,绿色创新发展较快的先进群体间“集群效应”明显,带动作用不足,但绝大多数省份效率值呈上升趋势,未来的发展态势良好;绿色税收与工业企业绿色创新之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关系,分地区研究时倒U形关系依然成立;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对绿色创新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绿色税收强度的不断增加会影响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对两因素积极影响的吸收能力,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力度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税收 绿色创新效率 优化超效率SBM 两阶段系统GMM 双重影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SBM-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蔺向宇 杨灿 《南方农业》 2022年第15期51-59,共9页
为了研究中国近些年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情况,以201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网络SBM-DEA模型,评价其生态效率。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及生产阶段生态效率偏低,处于缓慢提升的状态。东中西... 为了研究中国近些年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情况,以201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网络SBM-DEA模型,评价其生态效率。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及生产阶段生态效率偏低,处于缓慢提升的状态。东中西部生态效率差距较大。2)中国环境治理阶段生态效率相对较高,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东中西部在此阶段生态效率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3)投入资源过多、投入转化率较低及污染物排放过高是导致全国生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果,为一些省份提出提升生态效率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 生态效率 网络SBM-DEA模型 阶段生产系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